•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土中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38 3.9折 45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83497

出版时间2022-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448478

上书时间2024-05-2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
有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获靠前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目录
导读: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附录:个人.群体.社会——

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内容摘要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书中从中国社会的固守土地、缺乏流动性、村落的形成、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差异,到人际沟通的工具、文字交流的非必要性、传统如何延续、个体如何内化规则;一直到婚姻关系、团体关系、家国情怀、社会约束、法律与道德,等等,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逻辑剥洋葱般层层剥开,直指核心。
全书体量不大,只有6万字,却充满洞见,是?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一次根本性的总结,令人步步豁然,不得不佩服。
读《乡土中国》,会让人有一种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乡土性”的视角。而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视角,就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社会从底层逻辑上讲是乡土性的,这个乡土性带来的有滋养,也有束缚。然而无论如何,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只有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才能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上继续开拓,有所作为,才能担当起守护、建设这份热土的责任;

主编推荐
我们为什么特别讲究长幼有序、尊重非常不错
为什么我们跟原生家庭之间无法划清界限
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
为什么总是“熟人好办事“?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打官司”是一件可羞之事?
为什么父母之间各自忙碌,沟通很少?
为什么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只要浪漫的爱情不可以吗?
为什么很多私德很好的中国人却缺乏公德?
贪、愚、弱、私,常被认为是国民性的弊病,这些情况从何而来
《乡土中国》,是一部读懂中国社会本质的经典著作
一部关于上下数千年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宏大叙事 
一本中国式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对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的一次根本性的总结
出版70余年,仍有强大的当下解释力

豆瓣累计超10万读者评分9.2以上
清华大学校长2020新生赠礼
全国高中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项目
梁文道 《一千零一夜》力荐,罗翔、樊登、吴晓波、许知远等点赞推荐
身处中国,要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应当从《乡土中国》开始
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果麦新版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教授作4500字长文导读;
纳入费孝通晚年亲作《个人 · 群体 · 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全然呈现一个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特点毕生不懈的观察、思考与探索;
 配1875年中国农村劳作全景图,形象化呈现“中国社会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内容作必要注释,无障碍阅读;
每章提炼一句话核心,助于用户将整本书洞察了然于胸;
精装装帧,经典设计,大气、简洁、雅致,适于收藏和反复阅读;

媒体评论
读者评价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倒没有。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阅读此书,他笔下带出来的这种观世的态度,比他告诉我的知识本身,对我更有价值。”
——豆瓣读者

推荐给所有朋友阅读,越早阅读越好。在外求学几年,越发觉得了解自我的文化和政治身份是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些带有负面情绪的形容词——“老土”“人情”“婚姻”,与那些带着赞扬积极情绪的形容词——“优选”“法制”“爱情”,剥离情感的外衣来看,都只不过是某种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不带偏见地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是我更赞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
——狄安娜

这本书必须再三重读!篇幅虽短,但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文本质剖析的很好深入到位,读完立刻解决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
——沉睡的青春

薄薄的一册,却让你感觉到有划不完的重点,有做不完的笔记,有写不下的旁注,乃至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个十足空白的却有着渴求知识欲望的文明白痴。
——木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