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坦克!:古德里安论装甲部队的战术与作战潜能
  • 注意,坦克!:古德里安论装甲部队的战术与作战潜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注意,坦克!:古德里安论装甲部队的战术与作战潜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16 2.7折 69.8 全新

库存4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8743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30913389

上书时间2024-05-2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装甲怪杰”的超前思维】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37年《注意,坦克!》出版,古德里安对机械化战争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一战前后,古德里安一直在电报部队服役。也就是在那里,古德里安意识到将无线电运用到实战的诸多可能。在大部分人认为装甲车辆只是步兵支援武器时,古德里安却注意到装甲部队的无限潜力。有趣的是,在古德里安被官方承认为坦克战术的主要专家时,他甚至未接触过坦克,初次登上坦克还是在学术地位被官方认可几年后的1929年。尽管实践经验相当难得,但古德里安并不允许这一困难妨碍他的工作,他亲自接触了一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德国坦克老兵,并阅读了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关于坦克的资料。
【“闪击战”“坦克战”理念原著】1934年初,古德里安在库默斯多夫的坦克试验场向希特勒展示了他引以为傲的摩托化部队,其中包括后来组成装甲师的大部分基本要素,希特勒惊呼道:“这就是我需要的!这是我想要的。”1936年8月,古德里安升任少将。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撰写一本阐述其对装甲兵建设的看法和战术思想的著作——《注意,坦克!》。尽管希特勒在二战前已经完全接受了古德里安这套战术理论,但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闪电战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战果。1939年9月5日,希特勒在“波兰走廊”战事结束后视察19军,曾盯着维瓦杜拉河上被炸毁的桥梁看了好一会儿,然后转头问古德里安:“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干的吗?”古德里安回答:“不,是我们坦克的杰作!”??
【研究一战坦克战的珍贵文献】本书并非单纯介绍坦克技术史的专业书籍,而是结合1914—1918年西线的历次战事,探讨现代军事发展的可能性。其中包含了大量划时代且在后面的历史中得到验证的新奇想法。古德里安文笔卓然,因而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枯燥,我们可以跟随古德里安有预见性的想法轻松观察到现代军事的演变痕迹。虽然研究一战史的书籍无数,但就古德里安所探讨的许多方面,至今仍然缺乏有文献依据的学术性论述。例如,目前仍然没有一本记录英军坦克在一战时期的投用与发展的、有充分文献依据的书籍。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我们仍然依赖战争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没有文献依据的团级战史。
【改变了二战历史与战争形式】虽然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率先使用了坦克,但一战后的欧洲国家并不重视这种新武器。保守派认为未来的战争依然会以步兵为主力,飞机、坦克不过是为步兵提供快速支援的运输工具而已。法国便是其中的典型——宁愿斥巨资去修建马奇诺防线,也不愿将军事发展的重心放在飞机、坦克等新武器的研发上。德国的坦克研制起步较晚。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仅有的几辆实验型坦克也只能在苏联进行秘密试验。为了让德国当局重视坦克的作战潜能,为装甲部队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古德里安在卢茨的指示下创作了《注意,坦克!》。而正是因为此书,希特勒注意到古德里安,提拔他组建德国装甲军。其后,德军也是通过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坦克战”策略横扫欧洲战场,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装甲战理论的发展。
【为收藏而备的简体中文版】特邀专业译者@胡晓琛根据1937年版德文原著直译,翻译过程中精心比较了其他语言版本。特邀战争史研究者@董旻杰(网名本垒打)详细勘正了一些典型错误,如人名、地名、部队名、文件名等。附古德里安签名照片和亲笔信函。

作者简介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有名的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与曼施坦因、隆美尔并称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古德里安也被历史学家称作“闪击战之父”, 是二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运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也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下,德国建立起一支高效的装甲部队。

目录
引  言
导  言
第一章  1914年,阵地战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  1915年,不恰当的战争手段
第三章  坦克的产生
第四章  新兵种的诞生
第五章  凡尔赛和约
第六章  战后海外的发展
第七章  德国摩托化作战部队
第八章  装甲部队的生活
第九章  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第十章  当前的战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注意,坦克!》是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之一,其德文原著出版于1937年。“装甲怪杰”古德里安将其对机械化战争长达15年的研究心得融入此书,本书具备的启发性、革命性震惊世界,并迅速成为畅销多年的传世经典。
《注意,坦克!》根据1937年版德文原著直译。本书先介绍了一战期间的武器和战术,阐述了这次大战是如何演变为阵地战的,进而深刻地分析、探讨了盟军的坦克战术问题,并提出了机动作战、大规模协同作战、闪击战术等战略战术思想的合理推论。
古德里安意识到坦克部队不能单纯靠自己作战。为了有效地战斗,它需要其他武器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德国“闪击战”“坦克战”理论的起源。其后德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策略横扫二战欧洲战场。

主编推荐
【“装甲怪杰”的超前思维】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37年《注意,坦克!》出版,古德里安对机械化战争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一战前后,古德里安一直在电报部队服役。也就是在那里,古德里安意识到将无线电运用到实战的诸多可能。在大部分人认为装甲车辆只是步兵支援武器时,古德里安却注意到装甲部队的无限潜力。有趣的是,在古德里安被官方承认为坦克战术的主要专家时,他甚至未接触过坦克,初次登上坦克还是在学术地位被官方认可几年后的1929年。尽管实践经验相当难得,但古德里安并不允许这一困难妨碍他的工作,他亲自接触了一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德国坦克老兵,并阅读了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关于坦克的资料。【“闪击战”“坦克战”理念原著】1934年初,古德里安在库默斯多夫的坦克试验场向希特勒展示了他引以为傲的摩托化部队,其中包括后来组成装甲师的大部分基本要素,希特勒惊呼道:“这就是我需要的!这是我想要的。”1936年8月,古德里安升任少将。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撰写一本阐述其对装甲兵建设的看法和战术思想的著作——《注意,坦克!》。尽管希特勒在二战前已经接近接受了古德里安这套战术理论,但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闪电战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战果。1939年9月5日,希特勒在“波兰走廊”战事结束后视察19军,曾盯着维瓦杜拉河上被炸毁的桥梁看了好一会儿,然后转头问古德里安:“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干的吗?”古德里安回答:“不,是我们坦克的杰作!”  【研究一战坦克战的珍贵文献】本书并非单纯介绍坦克技术史的专业书籍,而是结合1914—1918年西线的历次战事,探讨现代军事发展的可能性。其中包含了大量划时代且在后面的历史中得到验证的新奇想法。古德里安文笔卓然,因而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枯燥,我们可以跟随古德里安有预见性的想法轻松观察到现代军事的演变痕迹。虽然研究一战史的书籍无数,但就古德里安所探讨的许多方面,至今仍然缺乏有文献依据的学术性论述。例如,目前仍然没有一本记录英军坦克在一战时期的投用与发展的、有充分文献依据的书籍。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我们仍然依赖战争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没有文献依据的团级战史。【改变了二战历史与战争形式】虽然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率先使用了坦克,但一战后的欧洲国家并不重视这种新武器。保守派认为未来的战争依然会以步兵为主力,飞机、坦克不过是为步兵提供快速支援的运输工具而已。法国便是其中的典型——宁愿斥巨资去修建马奇诺防线,也不愿将军事发展的重心放在飞机、坦克等新武器的研发上。德国的坦克研制起步较晚。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仅有的几辆实验型坦克也只能在苏联进行秘密试验。为了让德国当局重视坦克的作战潜能,为装甲部队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古德里安在卢茨的指示下创作了《注意,坦克!》。而正是因为此书,希特勒注意到古德里安,提拔他组建德国装甲军。其后,德军也是通过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坦克战”策略横扫欧洲战场,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装甲战理论的发展。【为收藏而备的简体中文版】特邀专业译者@胡晓琛根据1937年版德文原著直译,翻译过程中精心比较了其他语言版本。特邀战争史研究者@董旻杰(网名本垒打)详细勘正了一些典型错误,如人名、地名、部队名、文件名等。附古德里安签名照片和亲笔信函。

精彩内容
由于对机枪和铁丝网的防御力印象深刻,个别英国军官在1914年10月就已经考虑以“霍尔特·卡特彼勒拖拉机”(Holt-Caterpillar-Traktoren)为模板制造一台装甲车辆。不间断的履带式驱动装置将使该车碾过障碍、跨越战壕,并以防弹装甲包裹的武器向敌射击,摧毁此前一向坚不可摧的敌方机枪,为己方步兵创造不用付出难以承受的流血牺牲,就能通过空旷地带的机会。与德军采用军用化学毒剂的办法不同,英军独辟蹊径。而在德军的办法迅速得到运用的同时,英军的想法必须首先成型并付诸实践。然而,这需要很长时间。
大权在握的陆军大臣基奇纳勋爵(LordKitchener)一开始否决了这个“机枪终结者”的想法。这位恩图曼(Omdurman)会战—这场战役首次使用了机枪这一致命的自动装填武器—的胜利者,似乎在战争事务的压力下忘记了机枪的毁灭性威力。基奇纳忘了,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就对英国人将会面临的情况表示了担忧,他们将被要求与敌人的机枪对抗,就像他们没有防护的本土敌人一样。布尔战争(BoerWar)的经验也没有使英军的指挥官对机枪的威力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直到世界大战时,他们才认识到机枪的价值。
1914年12月,一份备忘录被呈递给阿斯奎斯(Asquith)首相,其主要内容是建议军方制造履带式装甲机枪运载车。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得知了这份备忘录,当时他非常前卫地力主用装甲汽车保卫敦刻尔克(Dunkirk)的海军航空兵基地,而且想为只能在公路行驶的轮式车辆加装架桥装置,以跨越被德军摧毁的公路和战壕。丘吉尔建议按照霍尔特·卡特彼勒发明的动力系统制造配备装甲、机枪与乘员的蒸汽驱动车辆。这一计划赢得了陆军部要塞与工程司司长的支持,这样一来,这种新式战争机器的支持者圈子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英军对新沙佩勒(NeuveChapelle)与拉巴塞(laBassée)发起的攻势也在铁丝网和机枪火网面前受阻。英国人忙于集中大量部队、火炮和弹药,准备发动新的攻势。英军就像恩图曼的苏菲派托钵僧式的教徒那样英勇。用施利芬的话说,这是一场“拿着刺刀的士兵与飞舞的弹雨、靶子与神射手”之间的战斗。结果是双方都设立了更宽阔的障碍区,挖掘了更深的战壕和掩体。战争越来越类似于围城战,双方战斗人员在宽阔的战线上挖掘坑道,展开了坑道战。
1915年6月初,时任工兵中校的恩斯特·D.斯温顿就向英国陆军部递交了一份关于建造和使用“机枪终结者”的备忘录。6月22日,备忘录由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JohnFrench)转呈英国陆军部。这份文件已经大致包含了后来坦克原型车最重要的技术和战术要求,并特别指出了保密和大规模进攻时奇袭的重要性。“在制造完成前,它(坦克)的存在不应为外界知晓。不应该用少数几台车辆进行预备性的测试,这样会让方案泄露,导致计划前功尽弃。”其实在1915年2月,英国陆军部便在一次使用满载的“卡特彼勒拖拉机”跨越障碍的测试失败后,用一句我们并不陌生的说法驳回了建造“陆地战舰”(Landschiffe)的计划—“绝无可能”。但受斯温顿备忘录激励的陆军部还是决定再度行动。皇家海军也在继续努力,与新成立的弹药部共同合作进行后续开发。
在1915年9月的一次试验中,代号为“小游民”(LittleWillie)的试验车(它并没有按照斯温顿制定的新标准进行制造)测试失败。同时,又有一辆更具前景的木制新模型车可供检测。这便是一年后首次在前线亮相的马克I型(MarkI)坦克的前身。它由威廉·福斯特公司(W.Fostera.S.)依据威尔逊(Wilson)中尉的参数制造。它已经具备了著名的菱形外廓、前端凸起的转向轮以及包裹整个侧面的履带。军方使用德军机枪和弹药对钢板进行了射击测试,并且模拟德军防御阵地的障碍物,勘测并建立了一块试验、训练的场地。1916年1月,该车的首次行驶及射击试验成功。由于坦克炮塔中安装的是英军从德军处缴获的50毫米火炮,英国人因而特别担心德军会采用具备穿甲能力的小口径火炮来提高部队的反坦克能力。英国人也由此开始考虑反制措施。英国海军以“装甲汽车中队”的番号编成了装甲部队。最后,这种新武器的代号终于在这一时期产生,也就是很快闻名世界的称呼—“坦克”(Tank)。
【摘自正文39页—正文43页】

媒体评论
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