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的禅趣(精)/中国思想史系列
  • 思辨的禅趣(精)/中国思想史系列
  • 思辨的禅趣(精)/中国思想史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思辨的禅趣(精)/中国思想史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34 3.7折 58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逸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9617200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0181425

上书时间2024-05-2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思辨的禅趣》向读者展示一个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学世界。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思辨的禅趣》,熊逸带我们快快乐乐读一部《坛经》,一边拆开这部中国原创经典中大和尚们吹的牛,一边给读者普及佛教的原始教义。

作者简介
熊逸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目录
序之一  八戒说禅,胜似唐僧
序之二  既不励志,也不小资,更没文化的禅
序之三  从几个常见的误区说起
第一篇  行历
  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
  举一反三,旁敲侧击
  说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授戒·无相戒
  灵魂不灭是不是歪门邪道?
  自道家世·樵夫的前世因缘
  慧能说:我想成佛!
  有些人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石头也有佛性
  佛法拗不过人心·求解脱还是求福报?
  禅宗传法·竞争上岗
  默默无闻的慧能和众望所归的神秀
  神秀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神秀法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入门太难
  天才出语惊四座
  佛门也似鳄鱼潭
  逃亡与追捕
  风动还是幡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二篇  说法
  说法第一义:佛性
  毛孔大还是城市大?
  戒、定、慧
  一行三昧·大款的成佛之路
  坐禅无用论
  欺师灭祖,天理也容
  磨砖做镜,坐禅成佛
  灯和光
  顿悟和渐悟,相容还是不容?
  “三无”真谛
  神秀的镜子和慧能的垃圾桶
  借诗说禅·借儒说禅
  为什么没有就是有?
  你想亲眼看见佛祖吗?有办法!
  老鼠心理学
  唯物的佛和唯心的佛
  了义和不了义
  四弘大愿
  讲顿悟也需要讲忏悔
  怎样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
  新的传法凭据
第三篇  答问
  梁武帝对,还是达摩对?
  把天堂和菩萨拿给你看
  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第四篇  曹溪
  南能北秀
  佛门奸细
  不立戒、定、慧
  法华真义
  挨了打,疼还是不疼,这是个哲学问题
  三科三十六对
  神会不哭
  预言身后事
  西天谱系·风云失色
后记

内容摘要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熊逸著的《思辨的禅趣(精)》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
佛教”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最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精彩内容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
开篇是讲《坛经》的缘起。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讲法授戒,韶州刺史(也就是今天的市长)韦据让慧能的学生法海整理听讲笔记,以使慧能的宗旨可以在以后代代相传的时候有个依据。
但是,事情才一开始,就难免令人起疑:许多人都知道,禅宗不是讲究“不立文字”吗?为什么韦据和法海他们还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搞一个会议纪要呢?
这事情越想就越让人觉得矛盾:如果我要学禅,该不该去读《坛经》呢?如果读了,那么,按照“不立文字”的标准来衡量,我显然是在缘木求鱼,可如果不读《坛经》,只是找个老师来接受口传心授,我又怎么知道老师教的就是正确的呢?
确实,在慧能之后,尤其到了宋代,禅宗的文字越来越多,像著名的那些《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五灯会元》之类的东西真没少写。很反讽的是,如
果不是借助于这些文字,我们又该从哪里来了解禅宗呢?
铃木大拙曾经做过一个很诡辩式的调和之论:“不立文字”当然是对的,但是,要理解“不立文字”,就必然需要很多文字。
铃木前辈这个说法当初真把我给唬住了,后来有一天突然想到,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还可以说,戒酒当然是应该的,但要真正理解戒酒的意义,就需要喝很多酒;或者,戒色当然是应该的,但要真正理解戒色的意义,就需要荒淫无度?!
这道理细想一想倒也不错:只有酗过酒的人才知道酒的危害,只有纵欲过度的人才更容易体会到“女人不过如此”的真理。是的,对于一个爱吃苹果的人来说,戒掉苹果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狂吃苹果以至于吃伤,下半辈子只要一想起苹果就立刻呕吐。骇人的是,这个逻辑曾经真的成为某些佛门宗派的修行理论。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不立文字”,那语言要
不要立?假如唐朝时候就有录音、录像设备,慧能会不会拒绝呢?
如果这问题不是我问的,而是别人来问我的,我会按照禅宗历代祖师打机锋的风格这样回答“今天天气哈哈哈”;或者诗意一些地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或者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高深莫测地伸出一根食指。但既然问题是我自己问的,还是老实一些,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好了。汤用彤曾举了四个例子来证实“禅宗史传之妄”,首先就把所谓“秘密相传,不立文字”给击破了,更推测说是慧能一系的后学们给自己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