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爱智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爱智文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47 5.4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庆节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66618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657542

上书时间2024-05-2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爱智文丛》是作者王庆节集多年之力完成的关于儒家哲学的专题研究,作者以西学的视角解读中国哲学,精准地阐发了传统儒学中的核心概念与思想精髓,深入儒学的文化脉络。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儒家哲学的文章,试图结合中西方道德哲学中的主要概念、原则、理论框架等等,重新解释儒家哲学的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美国杜兰大学博士。加盟香港中大前,曾先后任教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哲学系、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哲学系,获终身教授职。著有《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真理、道理与思想解放》、《道德感动与伦理意识的起点》等,译著有《存在与时间》(合译)、《形而上学导论》、《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等。

目录
导言  您曾经感动过吗?
第一章  感动
  第1节  规则伦理学框架下的底线伦理之困难
  第2节  道德感动之为道德意识的起点
  第3节  道德感动是道德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4节  道德感动与儒家伦理的传统
  第5节  儒家伦理:情感本位的德性伦理
第二章  恕道
  第1节  道德金律的“黄金”地位
  第2节  基督教道德金律的现代命运
  第3节  “主体观点”和“他人观点”
  第4节  道德金律的“真精神”
  第5节  忠恕之道还是恕忠之道?
  第6节  “恕道优先”在哲学上的三重优越性
第三章  示范
  第1节  孔汉思与普世伦理的设想
  第2节  儒家伦理学的本色:规范伦理还是示范伦理?
  第3节  儒家伦理的“厚”与“薄”
  第4节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第四章  身体
  第1节  “身体”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基本含义及哲学背景
  第2节  儒家“身体”哲学的四个核心概念
  第3节  儒家以身体为基础的“亲近说”“推不出序”吗?
第五章  自我
  第1节  儒家伦理存在论的三个“自我”概念
  第2节  “一与多”的模式和普遍主义的自我概念
  第3节  “部分与整体”的模式与有机体主义的自我概念
  第4节  “此与彼”的模式与“关系性”的自我概念
  第5节  汉字生成的谱系与系谱学的自我概念
  第6节  儒家的道德自我生成
第六章  本分
  第1节  理解儒家道德的两种语言方式
  第2节  作为普遍必然律的道德规范在实践中的两难困境
  第3节  哈曼关于“应当”说法的四种分类
  第4节  “道德本分”与德性化育
  第5节  孔子:无可无不可
  第6节  道德感动,规范与伦理
第七章  孝养
  第1节  丹尼尔斯/英格莉希的论题
  第2节  父母对子女与子女对父母在“应该”上真的有不对称性吗?
  第3节  为什么大张“应该”救小娟?
  第4节  因为“同意”所以“应该”,还是因为“应该”所以“同意”?
  第5节  儒家论“孝”之为“立人之本”
  第6节  儒家关于孝养父母之为人的道德本分的“论证”
第八章  解释
  第1节  庄子的故事和解释学的问题
  第2节  文本、言谈和书写
  第3节  狄尔泰的主体解释与结构主义的文本说明
  第4节  利科的解释概念
  第5节  文本解释的两个实例
  第6节  解释的真与真的解释
第九章  道理
  第1节  真理是“发现”还是“临现”?
  第2节  苏格拉底的诘辩法与追寻真理
  第3节  “摆事实”与“讲道理”
  第4节  “讲真理”与“讲道理”
  第5节  “终极真理”的幻象
  第6节  “道—理”:讲道与讲理;非—真理
  第7节  “有几分道理”“很有道理”与“不讲理”
  第8节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斟酌、犹豫、推敲
  第9节  “讲理”与“讲道理”
附录  “孔夫子”:“舶来品”还是“本土货”?
后记

内容摘要
 王庆节宿主的《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爱智文丛》试图在当代哲学的背景下,对道德感动这一
情感现象的哲学本质和伦理意义进行概念辨析,并由此引出对儒家伦理的一些重要概念与基本问题,如“恕道”“示范”“身体”“自我”“本分”“孝养”“道理”等的哲学解释与思考。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首先不在于外在强加的义务、命令或律则般的普遍规范,而在于和源自原初生命与生活世界中的人心感受、感动与感通。如此说来,儒家伦理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一“示范伦理学”而非“规范伦理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