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旧世界/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的旧世界/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7.93 6.5折 12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佩里·安德森|译者:高福进//杨晓玲//杨晓红//陈茂华//刘钊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43364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0元

货号3886185

上书时间2024-05-2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佩里·安德森著,高福进、杨晓玲、杨晓红、陈茂华、刘钊译的《新的旧世界/历史文化经典译丛》以欧洲主要大陆国家和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大来审视欧盟的历史。第一部分关注的是自二战之后的欧洲一体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今天的欧盟是如何在当代各种学科理论化的规范;第二部分则更加详细地分析了构成欧洲最初共同市场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和文化;第三部分探讨了塞浦路斯和土耳其等地缘政治对共同体构成的挑战;最后追溯了从欧洲统一的思想起源到现在,以至未来的欧盟。

作者简介
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1938年9月11日生于英国伦敦,曾就读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被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国际左翼核心期刊”《新左翼评论》(NewLeftReview)杂志主编(1962—1982年,2000—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与社会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是他的哥哥。
著有《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PassagesFromAntiquitytoFeudalism,1974)、《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LineagesoftheAbsolutistState,1974)、《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ConsiderationsonWesternMarxism,1976)、《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ArgumentswithinEnglishMarxism,1980)、《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IntheTracksofHistoricalMaterialism,1983)、《英国的问题》(EnglishQuestions,1992)、《交锋地带》(AZoneofEngagement,1992)、《后现代性的起源》(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1998)、《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Spectrum:FromRighttoLeftintheWorldofIdeas,2005)、《新的旧世界》(TheNewOldWorld,2009)、《印度意识形态》(TheIndianIdeology,2012)等作品,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目录
新视角审视老欧洲——译者序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联盟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结局
  第三章  理论
第二部分  核心国
  第四章  法国
  第五章  德国
  第六章  意大利
第三部分  东方问题
  第七章  塞浦路斯
  第八章  土耳其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九章  先兆
  第十章  预测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佩里·安德森著,高福进、杨晓玲、杨晓红、陈茂华、刘钊译的《新的旧世界/历史文化经典译丛》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法、意)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的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还探讨了诸多有关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之间相互关联问题的“东方议题”,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精彩内容
 “正是通过他们的选票……选民在界定国家利益方面将继续施以压倒性的影响”。这是因为民主共识在西欧各国很相似,工人、职员和农民的呼声最终都能被适当地听到,如此,受社会安全新目标鼓舞的民族国家足以采取为迈向一体化目标而进行的最初的重大步骤。在此——最不显著,但仍可察觉——最后一
条假设就是:在重要的情况下,构建最初的关税同盟
和完善国内市场的各国参与遵循一种绝对的对等之原
则。
国内目标居于首位,与其外交目标相连;此外还有制定政策的民主机制,以及国内各种舆论的对等性。讽刺与压抑密不可分,米尔沃德的研究工作是细致且复杂的,它包含诸多不一致的现象,其中一些还相当明显。粗略说来,上述四个方面体现了他著作的要
点。它们具有多么强大的说服力?了解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关注米尔沃德怎样处理他的出发点。欧洲一体化运动确切之起源就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没有人对此存有异议。然而,以独到的视角来看,战争本身的经历被认为是一场灾难,在这场灾难中,战前政治结构的普遍脆弱性——缺乏广泛的民主基础——突
然显现出来,因为接二连三的民族国家在这场冲突的大熔炉里轰然倒塌。
这种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式合情合理且富有建设性,它为战后重建的故事搭起了一个舞台,进而导致了米尔沃德所言的一体化。不过,战争肯定不仅是一场所有欧陆国家均经受了考验并发现自身欠缺的灾难,而且也是大国间的生死较量,其结果是完全不对称的。挑起纷争的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几乎从未垮掉过——这绝非由于民意支持的狭隘性。它的士兵和国民毫无顾虑地抵抗盟军,直至最后。
战争记忆这段难以衡量的经历——德军霸权的规模及其导致的各种后果——同在战后更加繁荣和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各个民族国家的可衡量的工作一样,塑造了欧洲一体化。米尔沃德所关注的则是后者。重点关注的国家必然是法国,但它对欧洲各项常规制度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就法国在西欧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而言,则是不成比例的。这绝非偶然。在六国取得关于一体化的商业利益的巴黎共识之前,一开始就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遏制德国是法国的优先战略。一旦英美的反对排除了重新实践克列孟梭那种用主要力量控制德国的想法,那么,唯一一致的选择便是与之建立最
紧密的同盟,这伴随着一项比临时避难所似的传统外交更为经久耐用的建设性规划。
因此,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核心一直是两个主要
大陆国家亦即法国和德国签订的两国间的特别协议。
两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协议,从形式上看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则始终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对欧洲各项常规制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巴黎和波恩之间的四项重大协议。第一项里程碑式的协议当然是1950年的“舒曼计划”,它促成了1951年最初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就法国而言,若言其依靠莱茵河的煤炭来作为其焦炭供应源的冶炼业的地区问题为“舒曼计划”开始时的一个要素,那么,该计划之用意则更为广泛。在两个国家中,德国拥有更为广大的重工业基地,而法国则担心其重整军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德国担心对鲁尔区持续性的国际军事控制。资源合作的合资经营主权的确使法国对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得以释怀,并使德国免于来自同盟国的经济监护。
第二个里程碑是阿登纳和摩勒之间的相互理解,这种理解使得1957年的《罗马条约》成为可能。在否决了波恩的财政部和巴黎的外交部的保留意见之后,两国政府达成了一项协议,协议保证德国和法国的工业产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双方市场的繁荣都依赖于此,同时对增加法兰西联邦共和国农产品出口的前景也寄予厚望。面对来自自由派人士艾哈德——他担心法国较高的社会成本可能会蔓延到德国——的尖锐反对意见,阿登纳对这项协议的支持显然拥有明确的政治意图。(P8-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