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凉青春/黄土地之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苍凉青春/黄土地之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21 3.2折 26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白描

出版社武汉大学

ISBN9787307097599

出版时间2012-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2313515

上书时间2024-05-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白描编写的《苍凉青春》描写了几个北京知识青年在陕北黄土高原的生存状态。这些人在此度过了青春岁月,并正度着壮年岁月,而且将度过老岁月。知识青年告别文明的城市,到落后的乡村落户,他们人生经历引起几代人深思和感叹。此书是黄土地之歌系列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白描,男,1952年8月1日出生于陕西泾阳。曾任陕西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延河》文学月刊主编,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副总编等职。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兼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轻工联合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等500余万字,担任电视连续剧编剧多部。文学之外,长期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研究,著述若干,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第四届、第五届获奖作品集并担任全部作品鉴评。

目录
苍凉青春
  序言  遗落在荒原的童话
  篇一  冤家
  篇二  大河传奇
  篇三  她的歌声
  篇四  高原的风
  篇五  弯弯井坡
  结束语  长长的续集
夏天的最后玫瑰
  苦情
  孽缘
  翠谷雪
荒原的种子
  上篇  逃婚
  中篇  人间真情
  下篇  今宵月圆

内容摘要
 白描编写的《苍凉青春》不是一本虚构的小说,可是,生活中那些真实的人物的真实故事,人生命运的戏剧冲突,会令小说家的想像显得苍白虚幻黯然失色。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古老荒蛮的黄土高原,扭曲、切割了几名北京女知青的青春——两单纯漂亮的女知青,在痴情驱使下,轮番充任一位曾有婚史并被关押收监的青年农民的婆姨,为情为爱,危急关头断然采取极端措施而震惊四方;黄河波浪在一位女知青和一位陕北汉子之间荡起出一段奇缘,于是善良的她走进农民家中,在已有四个孩子的破败窑洞里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情爱传奇;能歌善舞的女知青屡受灾难刺激终致麻木呆痴,当地干部强行将她嫁到与一残疾农民以寄存生命,遂导演出一幕似功实罪却功亦罪然而非功非罪的悲剧;贞洁青春横遭侮辱反受干夫所指,为寻求真正爱情却被游街示众身陷囹圄,不得不以百倍努力坚韧乃至以死相拚来争得人的尊严;一对知青的私生女儿为逃避可怕婚姻,逃出荒原到城市寻找生身父母,由此演绎出一连串揪扯人心的故事……《苍凉青春》向读者着力展示的,是在上山下乡那场社会大潮退潮之后,几位滞留在黄土高原腹地北京女知青的情爱遭际和命运境遇。这些鲜为人知的知青生活,具有悲怆、残酷的震撼力,引导读者的思想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去审视历史、思考生活、体味人生。

精彩内容
 太阳刺目地照耀着黄土高原,蓝天空阔,高原坦荡,四野阒无一
人,弥漫着一种宁静的原始气息。脚下的小路蜿蜒曲折,引我向沟下走去。沟底有一条小河,踩着石头就可以过去,我捧起河水洗了洗脸,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越过这条沟,再走七八里,就是我要去的双阁公社。我要找的程幼芬就在这个公社工作。她对我的吸引力,使我等不及乘坐三天后的班车,而决定步行数十里赶往那里。
我一直在猜想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格?气质?长相?是否有些与众不同?她给小小的县城带来过不小的震动,她为高原创造了一
个不可思议的故事。这故事曾经在Y县沸沸扬扬传播了一阵子,人们曾经目瞪口呆地见识了她许多不同凡响的表现。如今一切都平静了,然而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从开始听到她的故事那刻起,就翻腾不息。
小河两岸石崖陡峭。岩燕在崖壁上飞上飞下、啁啾鸣啭。不远处一块高耸的岩石上,凝然不动兀立着一只鹞鹰。鹞鹰注视着远方,原
野在晴朗的苍穹下高高隆起,呈现出一派静穆深沉的景象。荒芜的草坡和灌木丛闪烁着绿光。不知从哪条沟岔里,传出野鸡嘎嘎的叫声。
这景象古朴而苍凉,那个故事也古朴而苍凉。她,程幼芬,故事的主人公,会真实地向我坦露她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吗?
到了双阁公社,开头我没有见到她,倒是先见到了那个她曾为之奔走呼号、全力搭救的男人,她的丈夫王全民。她到乡下去了。王全民送母亲到附近村子走亲戚,然后折到公社里来看她。她不在,他就等着。
这是一个长得高大魁伟的男人,浓眉,方脸,皮肤黝黑。驮送他母亲的小毛驴拴在公社院子里的一棵树上。他背靠树干,蹲在地上抽烟。在公社客房安顿下来后,我想先与他随便聊聊。
公社一位副书记向他介绍了我的来意。他显得有些窘迫,慌忙从兜里给我掏烟,又抱歉地说程幼芬把钥匙带走了,不能招呼我进房子里坐。我随便和他聊,他客客气气地回答我的问话。一支烟没有抽完,我便得到一个印象:在陕北农民里,这是一个精明人。
拴在树上的毛驴扬起脖子叫了几声,像是饿了。毛驴很小,一副笨重的鞍架,用皮条、麻绳牢牢地系在背上,鞍架上垫块褥子,鞍架后面,凸出的梯形木脊,上边贴着写了字的红纸条。是一副小小的对子,上款为:日行千里路;下款为:夜走八百程。横批两个字:平安。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我见公社干部出进都骑自行车,便问他为什么不用自行车送母亲。他说老人坐自行车害怕,出门骑毛驴骑惯了,稳当。我问:“程幼芬骑过毛驴吗?”他笑笑回答:“没见她骑过。”话题涉及到程幼芬,他变得支支吾吾,不知是不愿意谈,还是不知怎样谈好。突然他抬起头,说:“她回来了,她的事让她给你谈。”公社大门外响起自行车的铃声,还有链条打在链板上的声响。随即,一个女人的身影从大门口闪进来。她一直骑到我们跟前,才跳下车子。
颀长的身材,眼睛很大,脸颊白白净净,穿戴整洁清爽。这就是程幼芬。不知为什么,这第一眼印象,使我觉得她很像一个教师。我印象中的教师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她没有理会丈夫,先同我打招呼。
“您姓白?”她问。
“你怎么知道?”我不无惊异。
“您在高台公社的时候,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您要来这里。”程幼芬热情大方,很好接触。她问我为什么要了解那些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我说那些事情发生在她个人身上,但又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兴许人们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社会人生的东西。她笑了,说:“我可代表不了历史。”但她还是愿意和我交谈。见面不久,她的情况,我就了解到不少。
但这只局限于她插队初期的一些情况。
P4-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