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天、 算地的科研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算天、 算地的科研之路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33.26 5.7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高瑞

出版社中国农业

ISBN9787109265998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1466080

上书时间2024-05-1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王植璧(1918—2008),河南省获嘉县人,著名小麦育种、生物统计专家。194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0年6月任河南省农业试验场技术副场长,主持全省的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为河南粮食增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抗击霜灾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心系祖国,逆境中十年单枪匹马、以笔“算天”,用数学方法自费研究“逐日长期天气预报”,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并被河南省气象学会聘请为常务理事,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指定参加全国农业气象规划会议。

 

本书以王植璧一生为主要内容,详细叙述了他科研报国的感人事迹。王植璧具有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品德,他们为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爱国精神值得弘扬,更值得青年人学习。



作者简介

王高瑞 河南省获嘉县人,1949年生。大专学历,实验师职称。
从小喜爱无线电,当过知青,做过炉前工,曾在郑州第二钢厂实现技术革新,获郑州市电工考试第二名与高级电工证书,倡议并筹建起郑州市电梯协会。
1984年调入河南财经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1987年负责筹建学校计算机中心,1988年任计算机中心副主任。2009年退休后移居新西兰,现任新西兰河南同乡联谊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矢志为农桑开辟新局面
    1.爱国青年立志学农
    2.大学骄子师生同赞
    3.培育良种参与著书
    4.文官高等考试夺冠
    5.任河南省建设厅统计室主任
    6.接受共和国任命参加河南农业工作
    7.主持河南省第一次农业调查
    8.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规划、选址
    9.坚持浇麦保苗对抗特大霜灾
    10.率先区域试验“算”出推广品种
    11.业务严格要求培养农业领军人物
    12.剔霉麦选良种新闻电影推广
    13.征集农家品种首建省级品种资源库
    14.立规章建制度确保农业科研上轨道运行
第二章  身处逆境  不忘报国
    1.事业突然受阻不忘初心前进
    2.适应变化投入劳动
    3.实事求是抵制小麦产量浮夸风
    4.意外发生家庭蒙难
    5.知识换来丰收  热心帮助同侪
    6.再遭变故回到老家
    7.立誓“算天”服务农业
    8.初战告捷感谢乡亲
    9.生活艰难“算天”意坚
    10.联络同行坚持不懈
    11.苦心钻研  预告天灾
    12.返回郑州受聘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
    13.省农办领导家访感谢组织关怀
    14.家乡党委来函希望继续“算天”
第三章  老树新枝  倍加报国
    1.终于归队誓立新功
    2.省领导接见为河南农业大发展直言
    3.秉公办事坚守底线团结同事做好科研
    4.重视科技情报建设创办国家级小麦刊物
    5.发挥生物统计专长甘为人梯扶持青年
    6.老骥伏枥壮志不已 高 风亮节世代相传
    7.尾声
第四章  信件摘录
  一、王植璧在农村写给省农科院和村支部的信件(节选)
    1.发现“综合分析图解法”
    2.再述科研成绩
    3.汇报研究河南旱灾规律成绩
    4.研究湖南旱灾规律
    5.关于新乡地区用化肥拌种不出苗问题的汇报
    6.向支部汇报西刘天气历法研究进展情况
    7.我们70%可靠性的预报结论是怎样来的
  二、王植璧在农村写给国家科委和省气象局的信件(节选)
    1.写给国家科委的信
    2.关于我的研究说明

内容摘要
 王植璧(1918-2008),河南省获嘉县人,著名小麦育种、生物统计专家。
194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0年6月任河南省农业试验场技术副场长,主持全省的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为河南粮食增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抗击霜灾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心系祖国,逆境中十
年单枪匹马、以笔“算天”,用数学方法自费研究“逐日长期天气预报”,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并被河南省气象学会聘请为常务理事,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指定参加全国农业气象规划会议。
本书以王植璧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详细叙述了他科研报国的感人事迹。王植璧具有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品德,他们为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爱国精神值得弘扬,更值
得青年人学习。

精彩内容
 1.爱国青年立志学农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的刘固堤,王氏家族不算显赫,却也算得上书香门第。
先祖王永畏,嘉庆癸酉年(1813年)举人,儿子王捆中为太学生。当地乡间曾流
行一首童谣:“爹举人儿秀
才,怎不让捆中耍气派。”据王氏族谱记载,家中连续五代太学生,门悬“文魁”匾。到了该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祖父王世昭按照家谱“中绍先世业,植瑞著芳资”的辈分排行,为王氏第21代子孙选中了璧玉的“璧”字,大名“王植璧”,可见家人对其珍爱的程度。
诗书传家,藏书盈室。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王植璧自幼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天文地理、四书五经,甚至连相面圆梦、侠义公案之类的书籍也无所不看。总之,年轻时他读遍了家中所有的藏书,从来也没人限制过他。
后来,他父亲王树业与人合伙,在当时的省会开封
经营一个“德盛永”钱庄,做了商人,这是王植璧对家人最不满意的地方。一向清高的他讨厌商人的斤斤计较,专心只读圣贤书。母亲李锡莲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了三个孩子,只他一个男孩。父母可能还是望子成龙,想让王植璧继承祖上文化传统吧,就极力供他读当地最好的学校。
王植璧16岁那年,考进了开封省立高中,这是河南省教育界的名校,院士杜祥琬、作家姚雪垠等都是该校的毕业生。人校不久,学校举行历史、地理知识测验,他轻松夺魁,一鸣惊人,赢得了同学们敬佩的目光。
高中文理分科时,王植璧选修理科,但一有机会就去参加文科班的考试,成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