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16.79 3.5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81980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0866037

上书时间2024-05-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克(字:水镜,号:正毅中人。)“师友”教育理论提出者:以子为师,与子交友。倡导以7岁前的孩子为老师,学习其生命的纯粹;与7岁后的孩子交朋友,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风”教育研究者:译注的《颜氏家训》是其理论蓝本。“正气”教育研究者:著作的《少年正气说》是其理论成果。“父母”教育研究者:著作的《智慧父母》是其理论成果。“中小学校园演讲”践行者:多次为学生们做《养少年正气》的校园公益演讲,为家长做《树家风,养正气,做智慧父母》的公益讲座。“公益慈善”践行者:先后发起了“我行我善”“请别乱丢”等慈善公益活动,并多次走进云南、贵州、四川、宁夏等山区,为贫困家庭及学校募集善物善款。

目录
第一课  改变自己
  第一章  认识自己
    第一节  人性的善与恶
    第二节  人生三大追问
  第二章  活法
    第一节  向外活,寻求快乐,却难得快乐
    第二节  向外活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  快乐的秘密
    第四节  向内活,心上用功
    第五节  向内活,事上磨炼
    第六节  人生的幸福方程式
第二课  教育孩子
  第一章  我、孩子、世界
    第一节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第二节  孩子的四个世界
    第三节  7岁以前,你是我的“老师”
    第四节  7岁以后,你是我的朋友
  第二章  了解孩子
    第一节  孩子在刷存在感
    第二节  孩子在测试你的安全边界
    第三节  了解孩子的情绪发泄方式
    第四节  了解孩子的个性
    第五节  了解你与孩子的情感账户
    第六节  从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看孩子的需求
    第七节  从“马克小思的五类需求”看孩子的需求
    第八节  那些被误解的十个教育观点
  第三章  教育孩子
    第一节  培养孩子的正气
    第二节  培养孩子的五颗心
    第三节  培养孩子的六大意识
    第四节  随时随地都是教育
    第五节  与孩子的七个沟通法则
    第六节  与孩子的七个谈判思维
    第七节  培养孩子的十五个重要建议
第三课  经营家庭
  第一章  相遇是一场缘分
  第二章  家庭成员间的相处原则
  第三章  家的兴旺与传承
第四课  绽放生命
  第一章  绽放生命的六个阶梯
  第二章  生命绽放的“3+1循环圈”
  第三章  此心光明,如上如下
后记与本书精华

内容摘要
 一本书的命运:·1.被丢弃·2.被柬之高阁
·3.被随便翻翻·4.被认真阅读·5.被分享传播每个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书是前三种命运,我也
如此。《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这本书包含了很多我对生命觉醒及孩子教育的真实感受,既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又有一个父亲的成长及教子心得。本书中30%左右的内容涉及对生命的思考,对有些读者来说,读起来或许有些困难,所以我们会陆续提供线上音频,并开通线上视频课程,来帮助大家学习和消化。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任何一本书都无法表达出作者的全部心声,所以,我通过线下培训课来系统地分享如何唤醒生命、如何教育孩子,欢迎“智慧父母”走进我的线下培训课,或许在这里能找到生命的能量和人生的密码。

精彩内容
 第一章认识自己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探索,无论是提升人类寿命的医学,研究人类智商的脑科学,还是对神秘大自然的探险……人类从未停止过认识自己。当然,我今天所说的认识自己,主要是从心灵层面来阐述的。
第一节 人性的善与恶人性的善与恶,这个话题的争论可追溯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性善论,荀子提性恶论,还有人说无善无恶,可善可恶,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人性的层次——人性分三个层次,像竹笋一样,从里往外看分别是本性、秉性和习性。现分别阐述如下:本性是什么?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性就是本性,《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性也是本性,本性是心的本来面目。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本性层来说的,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段话对我们理解人的本性很重要,正如孟子所说,人们看到孩子正在啼哭,马上要
掉进井里时,都会心头一颤,想立刻去救这个孩子。这个念头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要想与这个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哭声令人烦躁,而是因为人的本性善良,有恻隐之心。我相信2000年后的我们与孟子是一样的感觉,可见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当然,猪和狗看到井边啼哭的孩子是没有感觉的,因为猪狗的本性是猪狗的本性,人的本性和猪狗是不一样的,所以孟子说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就不是人。
当然,普通老百姓也常说:“这人猪狗不如,没有半点人性。”这句话是没毛病的,猪狗不如的人当然是没有人性的,没有人性的人当然也是猪狗不如——猪肉能供给人类美食,猪皮能美容,猪粪能肥田;狗能看门守院,而没有人性的人却只徒增社会的负担,消耗社会,破坏社会,所以没有人性的人就是猪狗不如。
当然,孟子性善论的善是无善无恶的本性之善,是心最自然的流淌,所以,人们看到孩子陕掉到井里自然会动恻隐之心:看到野狗向自己扑来,也必然要与之搏斗,甚至是屠杀,所以,本性是无善无恶的,该善就善,该恶就恶。
综上所述,本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失去本性的那一
刻,就不是人;本性回归的那一刻,就是人——与孔子和佛陀一样的人。只是孔子和佛陀能时刻安处于本性状态,而普通人很少能处于本性状态,但本性依然存在,只是被无知和私欲遮蔽了。如何找回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
至矣。”,只要人们愿意回归本性,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孟子说:“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把那颗放逐在外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