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丰十一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咸丰十一年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22.55 4.6折 49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池子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3246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3133108

上书时间2024-05-1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池子华,男,生于1961年8月,安徽涡阳县人。1981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留校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1991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教授、方之光教授治中国近现代史。1994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12月任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1996年7任河北大学教授,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近现代史、人口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双重导师”),河北省职称评审委员,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2001年9月至今,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著作有《中国近代流民》(获河北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贰等奖)、《曾国藩传》、《幻灭与觉醒》、《张乐行评传》(在安徽举行首发式,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贰等奖)、《晚清梟雄苗沛霖》、《中国流民史:近代卷》(获安徽省图书奖)、《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红十字与近代中国》(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贰等奖)、《百年红十字》(第一作者)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业绩录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主编的《世界名人辞典》、《中华优秀人物大典》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行在”热河:破碎的梦
  不堪回首的“洋祸”
  天子“蒙尘”
  诅咒“上帝”
第二章 新春霉运:苗沛霖分庭抗礼
  大海蛟螭
  养痈遗患
  天顺王:“争山”新对手
第三章 幻灭与觉醒
  公使驻京:“天朝”神话的幻灭
  皇弟奕
  睁开蒙咙的睡眼:“洋务内阁”的诞生与中国的觉醒
第四章 纷扰之夏
  淮北捻军“远征”
  山东“大半糜烂”
  “借师助剿”乎?
第五章 “龙驭上宾”:咸丰驾崩之后
  “破碎的蛋壳”
  “肃老六”与“鬼子六”
  “天生丽质难自弃”:那拉氏的芳心在权欲中异变
第六章 军事上的大转折:曾胡洞开天京门户
  曾国藩:在“自杀”中崛起
  曾国藩与胡林翼
  洞开天京门户
第七章 惊心动魄的政治权力角逐
  叔嫂之间
  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
  垂帘听政
第八章 “中兴”之基
  “中兴”之基
  尘埃落定:“借师助剿”的实施
  “花未全开月未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化的新起点
  尾声“抗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农历辛酉年,列强公使进驻京师,三大拥兵割据的农民起义军与咸丰帝“争山”,总理衙门“开印”办公,洋务内阁诞生,曾国藩夺取了剿灭太平天国的关键一役,咸丰皇帝驾崩,“北京政变”爆发,新的新政治体制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大转折……池子华编写的《咸丰十一年》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以咸丰十一年前后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记事,写人,梳理天朝向近代的历史走向。
事件鲜活生动,人物有血有肉,文字清新可读而不失历史之尊。

精彩内容
 从订立城下之盟的《南京条约》到奕诗坐上皇帝的宝座,有十年中外相安的安定和平时期,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太短促,但对战败的中国实在是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只争朝夕,奋发图强,改变一下积贫积弱的现实,谁能说中国没有希望?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来之不易的机遇又一
次在虚幻的迷梦中流逝。战败者(清政府)既不以战败为耻,自然无所谓冼雪国耻了。至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民心已失,更不在话下了。
咸丰皇帝20岁登上皇位,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很想有所作为,他觉得,再不能像父皇那样浑浑噩噩,弄得国势阽危。
没有直接资料证明咸丰对先父的外交政策妄置一词,而其登极伊始的所作所为,的确使人感到他身上散发出一种朝气,有着扶“大厦”之将倾的胆略。试看,他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的宗室耆英降职,说他“抑民以媚外,罔顾国家”,给大清帝国带来耻辱,罪有应得。同时,给因禁烟、抗英而遭贬的林则徐平反昭雪,重新录用。这带有拨乱反正意味的举措,虽难说他公然向英国等西方列强发出挑战信号,但至少出了一口郁积胸中的恶气。他不服输。
咸丰长在深宫之中,对外界,特别是对“夷”(西方列强)情毫无所
知。要防“夷”·治“夷”,非知“夷”不可。咸丰三年(1853年)他命武英殿修书处将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一书进呈。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书中提出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命题:“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就是以“夷”为师,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制炮技术以及养兵练兵之法,目的是为了“制夷”。要想让至高无上的大清帝国皇帝放下架子去“师夷”,谁都不敢想象。究竟如何“制夷”?他当然要寻求行之有效的方略。可是“上帝”(这里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因其信奉基督教故称)硬是不给他时间,还差一点儿没把他的老窝给端了,这使他欲伸国威而有所
不能了。而国内大乱的局面又为“洋祸”的卷土重来制造了良机,陷他于尴尬难堪的境地。“苦命天子”咸丰可谓雪上加霜,祸不单行,三叹“命苦”!
“洋祸”的卷土重来起于修约交涉,又是英国一
马当先。
所谓“修约”,无非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等条约内容,增加新的条款,扩大在华利益。修约要求
本身并不是“无理的”,《中美望厦条约》第34条就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
,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中法黄埔条约》也有相应的条款。尽管《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没有这样的内容,但英国援引“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享有同样的权利。咸丰四年(1854年),《南京条约》满十二年,英国率先提出修约要求。法、
美本来应到咸丰六年(1856年)才有资格提出修约,这时也援引片面最
惠国待遇与英国桴鼓呼应。修约问题提了出来。
既然“修约”要求提了出来,咸丰皇帝就该面对现实,派员堂堂正正进行修约谈判,“稍有变通”。英法等国旨在利用中国内乱之机进行外交讹诈,并不希望诉诸武力,咸丰更不愿意开辟“第二条战线”,国内战争早已使他焦头烂额。可是“修约”成为导向战争的起点,这是他所始料不及的。
问题出在两广总督叶名琛身上。P9-1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