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中国古代科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图说中国古代科举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5.9 2.5折 24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彦//刘志敏

出版社团结

ISBN9787802144019

出版时间2008-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4元

货号1322664

上书时间2024-05-0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但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一本书主要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以古察今。

目录
第一章  从“世卿世禄”到“九品中正”
    ——古人这样选官任能
    “世卿世禄”行在商周
    春秋纷争,各诸侯国举荐贤能
    战国时期,盛“养士”之风
    两汉时代的“察举制”
    可知“九品中正制”?
第二章  “九品中正制”不废也得废
    ——科举开始萌芽
    “九品中正制”不废也得废
    隋文帝下令举人
    隋炀帝凭喜好设“进士科”,沿用千余年
    首开士庶人才做文官之路
    隋代进士成为唐朝中坚
第三章  “登龙门”身价百倍
    ——科举基本成型
    科举制度基本定型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科”和“武科”
    唐代科举与人才
    唐代长安城的狂欢节
    唐代科举的缺陷
第四章  官僚子弟“别头试”
    ——科举得到完善
    宋代科举的发展
    宋代科举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科举名人与名人改革科举
    宋代科举的弊端
第五章  一千年前的“一国两制”
    ——科举的变通
    一项基本政策
    南面官与北面官
    契丹人禁止参加科举
第六章  罕见的非礼之举
    ——科举得人又伤人
    金代科举之“南北选”
    “会试”之称始于金朝
    女真进士科
    录取者多,留名者少
    奴隶中状元
    科举史上罕见的非礼之举
第七章  “臭老九”之称的由来
    ——科举再罢再复
    戊戌选试——似是而非的科举演习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四等人
    程朱理学定为一尊
    “臭老九”一词的由来
    有必要提及的两个人物
    元杂剧与小说
第八章  唐伯虎“塞翁失马”
    ——科举功过评说
    科举取士成为定制
    科举考试程序成为定制
    明代考中进士的恩荣
    明代科举名人
    明代科举之“过”
    八股取士,人才中举难,庸才做官易
第九章  被腰斩血书七“惨”
    ——科举寿终正寝
    清代科举成为工具
    清代科举与民间文化
    清代科举名人的凋零
    科场作弊与科场案触目惊心
    八股之废,已成定局
    科举之亡,历史的选择

内容摘要
 本书文字简洁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老少咸宜。

精彩内容
 到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急需人才,各国的君主和贵族们,又开始通过新的途径来选拔能人和官吏了。他们常常采用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养士”,一种是“军功”。而尤以不分国籍的“养士”之风最盛。
所谓“养士”,就是君主和贵族们在门下收养那些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为他们封官加爵,为自己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所养之士,又称“门客”、“舍人”等等。齐国的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就是典型代表,其门下所养之士达千人以上。
为世人所熟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主人公蔺相如,就曾经是宦官缪贤的“门客”。当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时,赵惠文王左右为难,不同意换怕得罪秦国,同意换又怕秦国不守信用,玉和城池都失去。这时,缪贤举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去秦国完成这一使命。
蔺相如在秦国的大殿上临危不惧,斗智斗勇,终于“完璧归赵”,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从此,赵王把蔺相如视为国家忠君,拜他为上大夫。
在这里,需重要着墨一笔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一位世界闻名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说后来成为科举乃至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就是孔子。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者,私学的创办者。他所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其标准在于学识的优劣,而不在于出身的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一革命性的主张,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有着深广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接受并加以利用,也成为科举制度考核、选任官吏的基本原则。孔子所崇尚和编著的政治、历史、文学著作,以及由孔子弟子整理编辑的、记有孔子谈话及与门生问答的语录——《论语》一书,被统
称为儒家经典,成为后世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丰要内容。
孔思想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也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南亚一带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被誉为“孔子文化圈”。日本1893年建造的孔子庙,门楣两侧“有教无类”的横幅赫然醒目。就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科隆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也
都建有孔庙。近年来,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虽然大部分只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普及学校,但就其以孔子之名来命名,就足以证明在世界各国人民眼中,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孔孟之道”是对儒家思想的简称,因此不能不简单说一下孟子。孟
子名轲,是稍晚于孔子的思想家、政治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所著《孟子》一书也被列入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是后世科举考试出题的限定范围,同样对后来的科举有着很大的影响。
P4-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