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

160 九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俞香顺 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0

朗月轩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如图,有作者赠书题字,部分修正带覆盖。有一个书角有点破。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俞香顺 著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出版时间 2005-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6597903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内容简介】
  系国内首部对荷花意象进行专题人文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三卷:上卷为“原型主题”篇,论述了荷花在《诗经》、《楚辞》佛教、道教中的原型意义以及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中卷为“审美认识”篇,勾勒出荷花审美认识在汉魏六朝、唐宋时代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荷花审美认识的不断趋于全面、深刻的过程;下卷为“艺术实用”篇,论述了荷花与园林、园艺、绘画、饮食、民俗、建筑等的关系。全书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明清,文体跨度遍及诗词、小说、笔记、史传文学等,学科跨度涉及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整体上获得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映发的效果。
  本书着力于描述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史。本书以为,即在反游戏与消遣基础上诞生的“五四”文学时代,新文学阵营内部也存在追求轻松、强调趣味的努力。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趣味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的现实基础出现了。在其内部又存京派趣味主义与海派趣味主义之分,在这二者之间,有林语堂推动的“京”、“海”同堂的轻松趣味小品风。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俞香顺,1974年出生,江苏溧水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中国编辑出版史、新闻语言学、中国文学。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新闻传媒语言规范化研究”,参加江苏省社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著有:《传媒·语言·社会》、《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发表论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序言
绪论
一、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二、荷花题材文学与荷花审美文化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三、《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上卷
荷花的文学原型——《诗经》、《楚辞》中的荷花
一、《诗经》荷花原型:奠定荷花与女子之间的类比关系
二、《楚辞》荷开原型:奠定荷花与文人之间的类比关系
荷花的宗教原型——荷花的佛教、道教寓意
一、“出淤泥而不染”:荷花的佛教寓意探讨
二、“一为道瑞”:荷花的神仙道教意义探讨
三、荷花宗教术语分析:佛、道关系的“形而下”探究
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
一、采莲民歌的产生:采莲最早盛行于楚、吴、是劳动与美的完美结合;采莲民歌产生于采莲过程中,主要有恋歌、离歌,“南音”三种抒情功能。
二、采莲歌曲的“蜕变”:南朝时期,文人拟作《采莲曲》蜂起;采莲从民间音乐走向文学殿堂,成为当时常见的文学题材、意象;《采莲曲》最终蜕变为宫体诗,丧失生机。
三、采莲歌曲的“惰性”:隋唐之际,北方宫廷、苑囿中盛行植莲;以《采莲曲》为代表的南朝清乐北传;唐太宗等人的采莲文学作品因袭南朝宫廷色彩。
……
中卷
汉魏六朝荷花审美认识的发展
唐代荷花审美认识的发展
宋代荷花审美认识的发展
余论:明清荷审美认识
下卷
荷与绘画
荷与园林
荷与园艺
荷文化“杂俎”
征引书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如图,有作者赠书题字,部分修正带覆盖。有一个书角有点破。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