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第2版21世纪经济管理规划教材)
正版授权,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
32.32
8.1折
¥
4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编者:汤秀莲
出版社清华大学
ISBN9787302495048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30279235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多年的商务礼仪授课经验。
目录
第一章 商务礼仪概述
第一节 礼仪的内涵及起源
第二节 商务礼仪的特点
第三节 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中西礼仪比较
第二章 商务场合商务人员的形象礼仪
第一节 塑造商务人员良好形象的基本标准
第二节 商务人员的仪容礼仪
第三节 商务人员的着装礼仪
第四节 商务人员的仪态礼仪
第三章 商务场合的社交礼仪
第一节 见面行礼礼仪
第二节 介绍与称呼礼仪
第三节 名片的使用
第四节 邀请与拜访
第五节 聚会礼仪
第六节 馈赠礼仪
第四章 商务场合的公务礼仪
第一节 迎送礼仪
第二节 接待礼仪
第三节 会见与会谈礼仪
第四节 会议礼仪
第五节 商务谈判礼仪
第六节 签约礼仪
第七节 剪彩礼仪
第八节 国旗礼仪
第五章 商务场合的办公礼仪
第一节 办公室礼仪
第二节 电话礼仪
第三节 商务文书礼仪
第六章 商务场合的餐饮礼仪
第一节 宴请与赴宴礼仪
第二节 中餐宴会礼仪
第三节 西餐宴会礼仪
第七章 商务场合的涉外礼仪
第一节 涉外商务礼仪概述
第二节 各国商务礼俗及禁忌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是遵循商务礼仪规范而编写的,力求做到理论简约、实务详尽、图文并茂。强调开放性,内容上求新并突出案例教学。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商务礼仪概述;第二章商务场合商务人员的形象礼仪;第三章商务场合的社交礼仪;第四章商务场合的公务礼仪;第五章商务场合的办公礼仪;第六章商务场合的餐饮礼仪;第七章商务场合的涉外礼仪。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作为教材选用,也可供对商务礼仪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精彩内容
第一章商务礼仪概述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学习有关商务礼仪的基础部分。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商务礼仪的特点以及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
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礼仪经过几千年人类社会生活的继承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更新,注入了许多新的形式与内容,其社会价值与应用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桥梁。礼仪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掌握并运用好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第一节礼仪的内涵及起源一、 礼仪的内涵(一)礼仪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
在中国古代,“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在古代典籍中,最早“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礼”和“仪”都有三层含义。“礼”的三层含义:一是指政治制度;二是指礼貌、礼节;三是指礼物。“仪”的三层含义: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将“礼”和“仪”连用,始于《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追溯西方历史,“礼仪”一词最早始于法语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为维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了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同样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纵观古今中外对“礼仪”含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层基本含义: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第二,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第三,礼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如约束人类欲望,维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概括起来礼仪可以表述为: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式。宽泛地讲,一切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都可以看作是属于“礼仪”这一道德范畴。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礼仪从属于伦理道德,必须符合伦理道德的准则规范。语言(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行为表情、服饰器物是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一般来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大要素才能够完成。礼仪影响社会风气,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是通过礼仪规范来体现的。因此,国民是否按礼仪的规范立身处世,直接反映了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礼仪是对礼貌、礼节、仪式的统称。其中“礼”即是指礼貌、礼节,“仪”即是指仪表、仪态、仪式等。仪表、仪态,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举止、表情、谈吐、服饰、风度和个人卫生等,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务礼仪(第二版)BusinessEtiquette第一章商务礼仪概述(二)礼貌、礼节、仪式1.礼貌礼貌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表示友好、谦恭、尊重的言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同时还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和素养,它的外在表现分两个方面,即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
礼貌语言是指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使用文明语言,不讲脏话、粗话,说话和气谦虚,言谈得体,称呼要得体,如“小姐”“先生”“老师”“令尊”“令堂”等雅语。多使用“您好”“欢迎光临”“请问……”等谦语。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
礼貌行为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大方端庄、文雅有礼,合乎社会规范和遵守一般的礼节,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拥抱、接吻、鼓掌等。礼貌行为需要通过人们的仪容、仪表、仪态来体现。人们在交往时讲究礼貌,就能使大家相处和谐、愉快。反之,容易使人产生反感,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有礼的最基本表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问题看起来是生活小事,但从这种“小事”上,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可以窥见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丑。例如,一个人对父母、亲人恶声恶语,对师长朋友毫不尊敬,对别人粗暴蛮横,可以断定,这种人的内心世界不会美好,也绝不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2.礼节
礼节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交际场合中表示尊重、友好的礼貌行为的惯用形式,如握手、鞠躬、问候、拥抱、献花等。它实质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是礼貌在仪表、仪容、仪态及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宾馆服务员在门前鞠躬行礼,前台的客房预订员接待客人时主动微笑问候。
礼节的要求是要熟知各国、各民族的礼节,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国际上,由于各国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具体礼节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我国行握手礼、点头礼;日本、朝鲜行鞠躬礼;欧美国家行拥抱、接吻礼;南亚国家行合十礼;少数国家的吻手礼、吻脚礼、拍肚皮、碰鼻子礼等,都是礼节的各种表现形式。
3.仪式仪式是礼仪的较为正式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隆重,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礼节程序的规范化活动。是一种重大的礼节。在举行仪式时,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化、程式化。例如,各种各样的庆典、聚会;各民族的婚礼、丧礼;各种场合的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等。再如,古代的帝王上朝、官员出行、祭祀鬼神等仪式;现代的升旗仪式、奠基仪式、举行开业典礼等都是比较隆重的仪式。人们通过仪式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愿望。仪式的内容和形式由于目的不同而分为迎送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
(三)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的关系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礼仪是对礼貌、礼节、仪式的统称。礼仪则通过礼貌、礼节、仪式得以体现。礼仪、礼貌、礼节都有一个“礼”字,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其本质都是尊重人、体贴人。礼节与礼貌的联系是: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礼貌是礼节的规范。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礼貌是内涵,礼节是表现。仪式是礼仪的较为正式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隆重,也是一种重大的礼节。
其区别在于,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仪式是礼仪的较为正式的秩序形式。礼仪既可以指在较为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礼宾仪式,也可以泛指人们相互交往的礼节、礼貌。宽泛地讲,一切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属于“礼仪”这一道德范畴。礼仪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是否懂礼节、讲礼貌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二、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尊礼守礼,源远流长。礼仪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揭示礼仪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有利于我们深刻地掌握礼仪的本质,全方位地了解礼仪文化,并通过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现代礼仪的实践。古往今来有许多人都在努力探寻礼仪的起源,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形成了关于礼仪起源的许多传说。
(一)礼仪的起源关于礼仪的起源问题,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至今并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起源为祭祖说的观点认为,礼仪源于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规则,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调整相互关系的风俗习惯。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类仅仅凭借简单的石器来从事生产劳动,变幻莫测的自然对他们构成了莫大的威胁,于是他们幻想有超自然力量——神灵的存在,来帮助他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由此便产生了神话、原始巫术和原始宗教。人们为了向神灵祈求保佑,就开始祭祀,它是早期人类普遍使用而且一直沿袭至今的一种行为方式。历代史书的礼仪志也不厌其烦地记述着国家祭奠的仪式规范,这就说明历代帝王都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祭祀上。即使在民间礼俗中,凡遇到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或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关口、节日等,都离不开祭祀。祭祀与先民的关系如此密切,这就足以说明礼仪起源于祭祀。
起源为风俗说的观点认为,礼是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进入文明社会后,由所谓的“圣人”加以改造,变成了系统的礼。
起源为父权制说的观点认为,礼仪是为了划分尊卑贵贱的需要,类似于家长制的说法。
起源为需求说的观点认为,礼仪是在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源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总的来看,并不能以某种行为或需要来作为礼仪的最初起源,若从缘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若从时间上分析,它肯定源于原始社会。
历史研究证明,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产生之前,我国的原始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已经形成了一些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一时期均有雏形。礼仪这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礼仪的最初萌芽,应源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弱,同一氏族的成员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的需要,慢慢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仪态等。例如,原始人类为了交际的需要,一方面,开始注意和重视自己的仪容仪态,比如,围上遮羞布,穿上草裙,在服饰上加上装饰品,甚至有的还戴上了果饰、骨饰、文身、文面等。据考证,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就有了“礼”的观念和实践。山顶洞人缝制衣服以遮羞御寒,把贝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来满足美的要求。族人死了,要举行宗教仪式并在死人身上撒赤铁矿粉。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丧葬仪式。又如,他们在遇到森林大火或猛兽而奔逃时,会通过相互呼唤来相互关照。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注意并重视自己的礼貌、礼节。例如,在集体狩猎时,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员之间,为求得彼此的信任、谅解与协作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承认的语言、表情、姿势,可以说是礼仪的最初形态。又如,在原始社会,先人们之间格斗不息、部落战争不断,世界对他们来说也充满着各种危机,为了避免流血的格斗和战争,人们之间形成了举手礼、握手礼、脱帽礼、鞠躬礼等动态礼仪。举手礼——向对方高举一只手,表明手里没有武器,以此证明自己并无恶意;握手礼——当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时,如果双方都怀有善意,便伸出一只手,手心朝前,以向对方表示手中没有武器或走近后两人相互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脱帽礼——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愿意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鞠躬礼——表示对对方的畏惧、惶恐以及自己的虚弱,于是以低头俯身的姿态面向对方。显然,这些动态礼仪也是人类最早的礼仪,并且一直沿袭至今,已成为今天人们表示友好的常用礼节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礼仪虽然简单、原始,却很自然,没有约束。当然,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化知识水平也很低下,人们生活在愚昧之中,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严酷的大自然使他们产生了无边的恐惧、神秘的信仰和无数的禁忌,由此便创造出了无数的祭祀活动,并通过严格的礼仪程式来表达他们的敬畏之情。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际交往礼仪已初具规模。人们在交往中已经开始注重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了。在房子里,家庭成员落座一般按照长幼席地而坐,老人坐上边,小辈坐下边;男人坐左边,女人坐右边。
原始社会后期,传统礼仪已渐至严密,且逐渐被纳入礼制的范畴。这时是我国私有制社会和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因而反映在礼仪上,也是由氏族社会的交际礼仪向阶级社会的交际礼仪逐步过渡的时期。
尧舜时代,国家已具雏形,同时民间交际礼仪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的重要礼节,如拜、跪、拱手等,已广泛运用于社交活动之中。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的礼仪已经具有了系统性。由此可见,早在原始社会,礼仪文化就已在中华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礼仪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已经成为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