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孙子兵法新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孙子兵法新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7.38 5.7折 13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6421

出版时间200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3元

货号2215743

上书时间2024-07-04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战篇、谋攻篇、开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孙子兵法新注》(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进行注释。由与其他版本以及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有重要出入之处,则在有关的注释中加以注明,供读者参考。 

目录
略谈《孙子》
说明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开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附录一  孙子传
附录二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释文

内容摘要
 《孙子兵法新注》(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进行注释。由与其他版本以及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有重要出入之处,则在有关的注释中加以注明,供读者参考。
《孙子兵法新注》注释办法:每篇篇题之下,均有简明内容内容提要
;根据原文意思分段标点;难懂的字、词、句分别加以注释,并尽可能注明根据;每段均有译文,称为“大意”;每篇之后有“简评”,对各篇内容有重点进进行简要评述。原文一般采用简化汉字,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字,仍保留繁体。
对《孙子兵法》中历来有不同理解的某些重要词句,采取几说并存的办法,但“大意”中则主要根据编者的理解作了语释。
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孙子兵法》的军事理想,在注释中选用了若干有关的中国古代战例。

精彩内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军事名言,不仅揭示了战争指导者对彼
己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在了解彼己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确定自己的作战行动,以战胜敌人。这就把“知”与“战”,把“胜可知”与“胜可为”结合了起来,把认识和运用规律结合了起来。这是孙武对我国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武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时,还对“知”与“战”的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他把了解敌情提到“三军之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用专篇论述了使用间谍掌握敌国情况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作战行动中侦察判断敌情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各种敌情、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动的原则等。在知己方面,提出了“上下同欲”、“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知吾卒之可以击”与“不可以击”等等。他要求
将帅考虑问题要“杂于利害”,见利思害,居害见利,力求全面;同时,要“因利而制权”,把握有利战机,正确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孙武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在了解当时各诸侯国情况的基础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了若干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示形”、“动敌”,“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等。
“先胜而后求战”,就是在了解彼己强弱胜负之情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应敌准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把握取胜而后求战。反对那种既不作周密考虑和准备而又盲目轻敌的“先战而后求胜”的错误做法。这一思想,是稳妥而积极的。
“示形”、“动敌”,就是用“示形”的方法,用“诡道”诱骗和调动敌人;同时,注意不为敌人所调动,即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使作战的自由权稳操于自己手中,迫敌处处陷入被动,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一原则,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我专而敌分”,就是作战中要造成“以镒称铢”、“以破投卵”的兵力优势,使“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从而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目的。孙武这个“我专而敌分”的原则,为历来军事家所赞赏,曾给予很高评价。
“避实而击虚”,就是从了解、分析敌我情况中,找出敌人的虚实所
在,避开敌人力量坚实之处,打击其虚弱之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达到“攻而必取”的目的。
“因敌而制胜”,就是要求随时随地了解变化不定的敌我双方情况,并针对当面的敌情,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战法,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一原则,反映了孙武主张战争指导
上的灵活性,反对一成不变的机械观点。这种思想,在《孙子》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例如:它强调要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之类;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等;另外还要求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这在《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中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九变篇》中所提到的“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则包含着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将帅要懂得临机处置的重要。总之,孙武认为,战争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必须在作战指导上做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灵活机动地战胜敌人。
三、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孙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若干较精辟的军事理论原则,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的。从《孙子》十三篇中不难看出,孙武在论述兵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少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如他在分析研究战争、判断战争胜负可能性时,能够从一些客观条件人手,并较充分地估计到了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对于“道”和“天”的解释是朴素唯物论的。《孙子》中的“道”,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超时空的东西,而是指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等客观实际。《孙子》中的“天”,不是什么神物,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现象。他还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充分表明,孙武对于了解敌情,既不信鬼神和“天命”,也不用历史事件去类比和推论,而是从真正了解敌情的人取得。这种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同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畏天命”、“敬鬼
神”等唯心论的说教,是针锋相对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矛盾论》)孙武在探讨战争规律的过程中,也表现了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他直观地看到了关于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一系列对立现象,并要求人们在战争活动中要注意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情况。如了解情况时要“知彼知己”,考虑问题时要“杂于利害”,军争时要估计到“利”与“危”,等等。对于“治乱”、“勇怯”、“强弱”、“劳逸”、“饥饱”等等矛盾着的现象,孙武朴素地认识到它们是可以变化的,如“乱生
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等等。在认识自然现象时,他看到了天地、日月、江河、四季的不断运动,并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无穷来比喻用兵方法的灵活多样。这种思维方法,也
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当然,孙武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粗浅的,甚至认为只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因而没有脱出“循环论”的窠臼。
《孙子》一书所论述的军事问题及其反映的哲学思想,虽然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但由于它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代的产物,所反映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这就不能不带有剥削阶级的烙印,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对此,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加以批判。
孙武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毕竟仍是剥削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之间存在着阶级对立和根本的利害冲突。这种阶级矛盾也必然在军队内部关系和作战指导思想中反映出来。从《孙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士卒被迫出征打仗,将帅们因害怕士卒逃亡,主张深入到敌国“重地”去作战;为了驱使士卒拼命作战,玩弄种种剥削阶级的手段,主张“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登高而去其梯”等等;将帅们不敢将真情告诉士卒,于是采用愚兵政策,如“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等等,以此来达到其指挥士卒“若驱群羊”的目的。所有这些,都是剥削阶级阶级本性的反映。P4-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