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到远处去发信/刘心武文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到远处去发信/刘心武文粹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12.93 4.0折 32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心武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60010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473458

上书时间2024-07-01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到远处去发信》是该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2016年推出《刘心武文粹》26卷。

目录
到远处去发信
最后一只玉鸟
楼梯拐弯
公路旁的仙女
酒泉姑妈
奶嘴儿
妈妈反复讲过的故事
夜半雨停
老人纠察线
他要爆炸

黑墙
秋风
蔚蓝色封皮
相逢在兰州
登丽美
非重点
今晚头痛
星期五下午六点半的故事
一根很小很小的刺
大塔
作为我的朋友
封面女郎
附录刘心武文学活动大事记

内容摘要
 《到远处去发信》是刘心武早年短篇小说的汇编,包括《非重点》《登丽美》《黑墙》《酒泉姑妈》《到远处去发信》等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文学爱好者必读经典。

精彩内容
 到远处去发信我写好一封长信,装进信封,封好,贴上四分邮票。
我们胡同口中,就立着一只邮筒。我对它那么熟
悉。就好像它是我的亲人。然而,这回我手里捏着待发的信,却毅然地走过了它的身旁。
我并不是要寄挂号信。倘若寄挂号信,我可以去我们这个地区的邮局。那邮局离我家并不远。走路去,只要二十来分钟。
其实,最简便的方法,是将这信径直送到邮局,甚至根本不用贴上邮票……不。我不利用近处的邮筒,我也不直接去那邮局
。我拐到大街上,坐上了公共汽车,我要一直坐到很远的终点站。在那附近,相信可以找到一只陌生的邮筒,我将把手中的信,投进它的“嘴”中。
我必须这样做。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们小院门旁的槐树,大半的叶片已经发黄,随着阵阵秋风,不时有叶片旋转着飘落下来。我倚着院门,双眼望着胡同的人口处。
送信的邮递员为什么还不来?
那时我已经从矿业学院毕业,并且已经到有关的研究所情报室工作了两年。我决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普读物的撰写工作。我把一部书稿,寄给了有关的出版社。我等待了一个月,两个月,两个月零十四天,终于忍耐不住,给出版社的编辑部打了个电话。
难道所有的编辑,都善于说既给人以希望又使人疑虑的话吗——“啊,您那部稿子……我们还在认真研究……最
近就将主动同您联系……您的地址没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一定尽快……好,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再见!”尽快!“尽快”的区间究竟有多大?一周过去,我又有些不能控制住自己,那天傍晚,我装成饭后散步的模样,走到院门口,等待邮递员的到来。
邮递员终于在胡同口出现了。其实他多少年来就给我们这一地段的居民送信。我考入矿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到祁连山去实习时寄回家里的信,等等,等等,许多的信,以及许多的报纸、杂志、汇款单、
包裹单……都是他送来的。然而,一直到那一天,我才注意到他是个矮胖的中年人,胡子拉碴的。他郑重其事地穿着同邮筒一样颜色的绿制服,虽然那制服的领口已经磨得露出了白线。他戴的那顶硬壳制帽经过风吹日晒,已经变成灰绿。他的手胖而粗,汗毛长而黑。正是用这样的手,他把我等待已久的信递给了我。
我竟不及回屋,便哆哆嗦嗦地拆开了那封信,里头只有很薄的一张信纸,用并不工整的字迹,写着一
些这类的话:“大作经领导审阅,决定发排……待清样出来后,将及时奉寄清样一份……再次感谢您对我社工作的支持!……”我的心强烈地颤动着。我抬起头来,发现邮递员正要骑上他那辆绿色的自行车,我禁不住连连对他说:“谢谢!谢谢您啦!”他偏过头来,有点惊奇地望了我一眼,似乎是本能地回答说:“甭谢!甭谢!”然后,便平静地骑上车朝前去了。我望着他的身影,他在离我们院几十米外的另一院门那儿停住了,并朝院里呼唤着:“信!
”我不但头一次注意了他的形象,而且脑际间头一
次飘过了关于他的联想:他能给人带来喜悦,也能给人带来悲痛。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从真情的倾诉到虚伪的谰言,他都会刻板地、不动声色地给你传递过来。他已经充当了多少年的信息传递工具?在这种生
涯中,他体验到的是轻松愉快,还是枯燥寂寞?
尽管他像一根针,把我们眼前的生活,同另一部分不在眼前的生活,不时缝缀在一起,可是包括我在内,我们这里的居民,大概没有人去关心过他的生活。
又是一个傍晚,是春日的傍晚,飘着针脚小雨。
当时胡同还没有铺上柏油,雨水把黄泥路面浸软了,来往的行人和自行车翻起一片泥浆。我站在院门口,望着青灰色暮霭笼罩的胡同口,计算他出现的时间。
自从我获得书稿录用通知信那天,我就摸出了规律:他总是在五点半至六点之间进入我们胡同,来送
当天的第二趟信。按说在大雨倾盆的天气,邮递员可以把当天的信件积攒到第二天,待天稍晴朗时一块送
去。然而我特别注意到,即使大雨使整条胡同除了黑糊糊的墙影和白花花的雨脚外,什么都是混浊一片时,他那“信!”的呼唤声,却照例可以准时从院门外传来。有那样一回,我套着凉鞋,撑着雨伞跑到院门口,接过他递来的两封信,都是我并不急于接到的信。我望着他那虽然罩着厚大的雨衣,却不能避免雨珠挂上眉毛的面影,忍不住说:“这么大的雨,您就明天再送算了!”他晃晃头,甩去浓眉上的雨珠,平淡地说:“咳,说不定哪家,就盼着我手里的哪封信呢。不能搁在我手上误了啊。”说完,推着车到邻院送信去了。
所以那个春日的傍晚,我坚信他会准时出现,然而六点过去了,六点一刻过去了,六点半到了,他还没有来。
母亲唤我回屋吃饭。我回去匆忙扒拉完了饭,又跑到院门。已经是七点来钟,暮色降临到我们胡同,他不会来了。我感到痛苦,甚而对他产生了一种愤懑的情绪。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