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共4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共4册)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134.77 6.9折 196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谭旭东

出版社广东教育

ISBN9787554826973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96元

货号30478415

上书时间2024-06-27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谭旭东主编的《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共4册)》通过60、70、80、90后的文学作家的视角,通过纪实故事和真实感受,从不同的细节和层面,来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貌变化,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期望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真实细腻的感知,鲜活生动的图片,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文学作家的不同视角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生产力、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贡献,丰富而有层次的为中国民众展示1978年以来的中国色彩、中国变化、中国智慧、中国故事,让中国民众了解改革开放,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目录
60后
小书包,装着时代
逄金一
“青春诗会”:当代诗歌的青春年轮
高昌
雷坞村的记忆
李永春
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张菱儿
编年——我最初的文学履历
耿立
扶贫记忆
王琼华
床前明月光
林超然
高考记
杨戈平
我经历的那些事
李琼林
两份特殊的记忆
谭旭东

70后
变化在这40年
鹤矾
是纪念,也是见证
竹风
三回莲花村
雷鸣
白坭,小城大时代
谭旭日
扎根清远,见证精彩
马忠
哦,那台黑白电视
梁安早
天马行空
超侠
一辆车呜呜呜地开进花木村
李一锋
路,在车梦中延伸
卢耀东
时代深处的记忆
叶炜

80后
我看青山万千重
胡松夏
舌尖上的光阴
解小邪  
忆童年,说变化
金朵儿
爱,渐渐——歌声飘过改革开放四十年
张旭燕
舌尖变迁记
马舞
乌溪江上的“船老大”
间婷
水口三十载
范泽木
苔花
庄丽茹
走过美丽希望未来
赵卷卷
入深圳记
唐诗

90后
曾是惊鸿照影来
陈曦
90的坐标
张婷
我姥娘
信世杰
老妈的少年时代
逄杭之
电脑课
高源
裙海
王璐琪
外婆家
王菲菲
生活的变与恒
高强
一个90后眼中的变化
高处寒
在路上
余飞

内容摘要
 谭旭东主编的《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共4册)》通过不同年代出生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视角,通过纪实故事和真实感受,从不同的细节和层面,来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貌变化。拟按照年代划分,分为以下4册。
第一册:耕耘——60后文学作家眼中的改革开放:“60后”一代人经历过动乱时期,经历恢复高考后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是首先把握住改革开放良机去开拓发展的一代人,是稳中发展、实在奋斗的一代人,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笔下的改革开放,将具有鲜明的保守与革新交织的色彩。
第二册:激情——70后文学作家眼中的改革开放:70年代是新个人主义和新物质主义形成时期,“70后”一代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70后是首批中小学经历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经历中国高等教育黄金年代,毕业后经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与社会转型以及相对便宜的房价和物价的一代人。70后作家以冲击力和激情成为当今文坛的一股中坚力量,他们笔下的改革开放将如澎湃之浪,拥有颇多诡变的“刺点”。
第三册:革新——80后文学作家眼中的改革开放:80后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年轻一代,是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个性特色的时代烙印,他们笔下的改革开放将展现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第四册:极速——90后文学作家眼中的改革开放: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90后是数字信息时代和前沿高新科技的优先体验者,90年代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笔下的改革开放,将体现其身上的蓬勃希望与勇气担当。

精彩内容
 小书包,装着时代1978年,我9岁,在山东省胶南县海崖公社小井村小学上三年级,背着母亲给我做的小书包。
这个小书包是用一尺二深蓝士林布做的。说起士林布,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民国的电影里,就经常会看见穿士林布的漂亮女学生。它学名阴丹士林,有各种颜色,以鲜亮、干净的青蓝色最受大众欢迎。母亲是爱美的,给她孩子做的书包也是漂亮的。我就是背着这样一个美美的小书包,向我的人生,我的未来,雄赳赳出发的。
那时一尺布三毛四分钱,做这个书包就用了四毛多一
点。
那时,我书包里的本子都是我们自己“割”纸,然后再手工制成的,没有现成的笔记本。纸张要去大队门市部里买,门市部就是当时的超市,当然,物品的数量与品种都少得可怜。
那时也一般不叫“买纸”,而叫“揭纸”。纸是“洋火连”纸,两张五分钱,再裁成三十二开,装订成本子。
这听起来很艰苦,可是,这样的生活反而更生成了一种神圣感、庄严感。字与纸张是少而难得的,又因为承载了精神世界的任务,因而是神圣的,带有字的纸都是不允许随便丢弃的。手工裁成的本子,正反面都要用,而且要用满,字通常都写得密密麻麻。
那时候,遇到与学习有关的花费,母亲若是手头没钱,总会让我去罐子里摸个鸡蛋卖掉,一个鸡蛋能卖六七分钱,够买一支铅笔了。那时,我们农村不知道还有银行这样的机构,更不可能想到40年后会有手机银行这种古灵精怪的东西,不可能想到大把大把的钞票会从自动存款机那张神秘的大嘴里哗哗吐出来。我们只有“鸡屁股银行”。
那时的小书包里,除了课本与纸笔,还装着《地道战》《地雷战》《南海怒潮》等战争类课外读物,这是我最
喜欢的。后来又有了《于无声处》《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不过我看不懂,或者不是很上瘾。
1980年,全家搬到了胶南县城。我先在东楼小学上五年级,随后在胶南一中读了六年的初中、高中。东楼小学是县城里最好的小学,城里的好多大人物都在这所小学上过学,因而它被我的一位乡村小伙伴称羡为“胶南的黄埔军校”。胶南一中也是县城最中心的一所中学,外交家李肇星就曾在这儿上过学,是我们的校友。有一年校庆,他回来做报告,因其口才好,轰动整个校园。不巧那天我值
日,领着几个人做学校宣传栏的设计,化学老师路过见到我们时,遗憾地对我们说:“唉哟,你们可真亏大了!”这时候,我背的是一个块把钱做的蓝布书包。本子有成品的了,笔有了“自来水笔”和圆珠笔。家里住房紧张,我就住校,睡大通铺,每周回家一次。这时候的书包,印象最深的功能是用来装吃的东西,也许是因为我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每次回家,书包里总会装些好吃的东西,其中就有“面子”。这是一种放红糖的油炒面,类似现在的芝麻糊、豆奶粉,早上用开水和着吃,香香甜甜,味道好极了。每到冬天,母亲就会给我炒上一大包,让我带到学校。有时还会带澄黄澄黄的玉米饼子、绝无农药的韭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