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孟子大讲堂--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华国学精读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孟子大讲堂--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华国学精读书系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20.32 5.3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世化

出版社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23406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098358

上书时间2024-06-26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是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大师,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珍爱的宝物。李世化编著的《孟子大讲堂--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孟子》为基础去观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着真实感,文笔挥洒,是一部可读之书,对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处。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亚圣——伟大的孟子
  中国亚圣——孟子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儒家的奠基者——孟子
  “亚圣”孟子与“至圣”孔子思想比较
  孟子——民主思想的先驱
第二章  要管理先修身——领导者的自我修炼
  身先士卒——领导者的无声号角
  培养浩然正气
  严于律己,比要求员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不为与不能
  有所不为后有所为
  终身学习的素质
  成大事绝不优柔寡断
  坚持到底,行动就定能成功
  怀着高度的责任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三章  从孟子的民本思想看现代企业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的层次
  情、理、法
  以人为本,真正地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
  要真诚对待员工
  给员工快乐也就是给企业快乐
  把员工当作朋友
  平等相助,培养上下一体的工作关系
  体贴民情,关心员工
  领导者的误区
  不做好好先生,该硬则硬
  软硬兼施,才是最佳手段
第四章  以德服人的领导艺术
  以德服人,要德才兼备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真诚的关系可以换来忠诚
  诚信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兼听不同的意见
  不要吝啬赞美
  用倾听架起沟通的桥梁
  正确劝说犯错误的员工
  斥骂能激励员工知耻而后勇
  谦虚求教
  优秀的管理者要站得高看得远
第五章  尊贤使能——孟子的用人之道
  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善引千军万马,不如善点数将
  惜才如金,走向成功
  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正确评价人才
  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巧用“能人”,切忌“武大郎”开店
  首先是选好人才,其次是用好人才
  任人不能唯亲
  用人要以品德为先
  不以成败定终身
  污水要清除,烂苹果一定要果断扔掉
第六章  打造无敌团队,营造良好气氛
  管理是团队的游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断搅动锅里的水
  木桶定律原理
  凝聚人心,从小事做起
  公司内部的协同精神
  团队精神无敌
  组建互动的学习型团队
  选择好合作伙伴
  把没有用的合作伙伴筛掉
  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
第七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热炉”法则
  最有效的工具是企业章  程
  要规矩,同时也要避免官僚主义
  学会花钱,避免浪费
  合理统筹安排,放手让员工去做
  秩序和纪律是企业的生命
  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
  树立真正的成本意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八章  从孟子的通权达变看现代企业创新管理
  通权达变,弃旧图新
  及时调整——创新成就联想
  新的思想要与新的市场脉搏一起跳动
  福特A型车创造第二次辉煌
  创新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适时求变,守旧则意味着死亡
  勇于创新是决胜于市场竞争的法宝
  变,才是企业唯一不变的主题
  创新——制胜的根本
第九章  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孟子的机遇观
  机不可失,有机遇一定要抓住
  冒险就意味着机遇
  抓住市场“痒”处,饱和市场也有机遇
  只要你有心,就会发现机遇
  商机来了要把握——等待商机死得快
  让偶然变成一种必然
  把握良机

内容摘要
 李世化编著的《孟子大讲堂--孟子的仁政思想》介绍了,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后人合称为“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学的精华。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原则,认为一切要以民为本,把人放在治国的首位,人是实行仁政的基础。学习孟子的治国智慧,也学习孟子的精神,做一个智慧和理智的管理者,就不会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而是咬紧牙去拼搏与奋斗,用自己发展的成果撬开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嫉妒和艳羡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精彩内容
 儒家的代表人物谁都会说是孔子,然而当我们真
正地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时,当然也把孟子带上,这时,我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儒家思想源于孟子。孟
子生于孔子逝世后近一百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而子思又是后人所称的“四书五经”中《礼
记》(包括《大学》和《中庸》)的作者。孟子的思想汇编于他和学生所著的不到5万字的《孟子》之中。
通读《孟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在这不到5万字中充满了辩论。由于孟子采用了与孔子相类似的词汇来写他的思想,比如使用仁、义、礼、孝等。同时孟子又在他的书里宣称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其实,这也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孟子是子思的学生,从血脉上看,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于是,后人则比较自然地将孔子、孟子合称为孔孟。但是孟子思想是不是真的和孔子思想一致,要看他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是不是与孔子的相一致,而不能仅用师徒关系来得出表面一致的结论。孟子从孩提时代起就沉浸在孔子所创造的语言世界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很自然地会采用这样相类似的语言来解释孔子的思想并宣称他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但这只是一面之词,因为作为当事人孔子已经无法站出来申辩了。人文的思想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所采用的语言较为精确,而人文思想所使用的语言则比较模糊,同一句话往
往会引发不同的理解。2000年来孔孟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没有人怀疑这种结合的合理性,正是由于人文思想使用的语言比较模糊所导致的。而今天,我们在深入研究孔孟思想的基础,通过对比来分析儒家思想的归属。
首先,我们来看儒家的“革命性纲领”——三纲五常。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对一个人说你可以看到远处的一颗北斗星。可是一个传一个,结果,到了最后一个人嘴变成了你在吃西瓜。这说明了一件事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可靠性,有心的人可能会调查一下传递的过程,看一看是在哪里、何时又是如何“北斗星”变成了“西瓜”。研究孔孟思想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先看一看孔子思想经由孟子传递到儒家手里变成了什么。如果变了,我们就可以向回追溯来了解它是在哪里改变以及如何改变的。
先秦的孔子时代乃至孟子时代,“儒”还只是对文人书生的称谓。孔子及其学生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儒家的代表,同样,孟子也不知道。儒成为一家,并崇奉孔子和孟子还是汉朝的事,将孔子、孟子合称为孔孟也是从汉朝开始的事。一般地说,儒家的建立是以汉朝的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为旗帜的。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经由孟子传递到后面儒家手里变成了“三纲五常”。那么,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可以推导出“三纲五常”呢?还是孔子的思想是“北斗星”,而三纲五常是“西瓜”呢?
我们可以首先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可以将其思想归纳为:“孝”作为传递道的载体是人生、社会的根本,“忠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具有绝对性,“礼乐”作为人的人文时空具有相对性,“仁义”作为人生实践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那什么是“三纲五常”呢?“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根本,纲举目张。五常是五种基本道德:仁、义、礼、智、信。如此看来,孔子思想与“三纲五常”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思想中作为基本道德的“忠”和作为传递道的载体的“孝”不见了.似乎演变成了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孔子思想中标志人的人文空间具有相对性的“礼”和作为人生实践方法具有多样性“仁、义”与人的基本道德“信”一起被列在“五常”之中,而“三纲五常”还多出了一个夫为妻纲,并将“智”也列为人的基本道德。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思想与儒家的“三纲五常”有着本质的不同(孔子思想是“北斗星”,三纲五常是“西瓜”)。
自汉朝的儒家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后,2000年来,儒家的发展基本遵循着“三纲五常”的脉络。这个“三纲”非常了不得。君为臣纲发展出了忠君思想,岳飞的事迹好像并不是2000年中国帝王史中的特例;父为子纲发展出了二十四孝,差一点儿被郭巨活埋的儿子要是死了恐怕也不明白他为何而死,并且是不是死得其所;夫为妻纲乃至三从四德使得中华大地到处都是贞节牌坊,每一个牌坊都在昭示着一个被摧残的人性;而五常则是混乱的。五常中的“信”是人的基本道德,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将“礼”这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与“信”并列作为基本道德之一就会造成混淆;而将“仁、义”这两个基于基本道德的衍生概念也作为基本道德就会使本末不清,真假难辨。比如仁和义中都包含着判断的成分,以仁义作为基本道德无疑是将人的判断力也归为基本道德之列,这显然是荒谬透顶的。更有甚者,五常之中居然包括“智”,比起其他四个概念,“智”是离基本道德最远的。“智”就像是工具可以用来建设,也可以用来破坏。有了智慧,小偷小摸可以变成偷天巨盗,高智商犯罪破坏性是最大的,老子就说:“智能出,有大伪。”所以将“智”作为基本道德与“信”并列,不仅降低了“信”的重要性,而且会鼓励“大伪”的出现。因此,儒家应该是三纲五常的儒家,而不是孔子的儒家。与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一样,儒家只不过是将孔子列为先圣,从形式上加以崇奉。而在思想体系上,儒家一直沿着三纲五常的路走到了近代。儒家号称自己为孔子的继承者同样是一面之词,因为孔子已无法站出来申辩了。
自孔子思想到儒家的三纲五常,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是,如此之大的变化发生在何处呢?儒家举着这个与孔子思想有重大出入的三纲五常,怎么可以号称是孔子的传人呢?我们现在要检查一下这中间的传递过程,看一看孔子思想在哪里转了弯。P13-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