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我的配角人生(钟世镇学术自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我的配角人生(钟世镇学术自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71.9 6.7折 10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责编:余君|总主编:王春法//张藜|整理:李剑//张晓红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82826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30854221

上书时间2024-06-23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总序一/韩启德
总序二/白春礼
总序三/周济
序一/岑军辅
序二/瞿东滨
序三/黄文华
导言
第一章  故乡的青山绿水
第二章  读书与救国
第三章  我的大学时代
第四章  风雨里的艳阳天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片天空
第六章  临床解剖学
第七章  抬头看路  低头走路
第八章  配角人生不染尘
附录一  钟世镇年表
附录二  钟世镇主要论著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钟世镇院士的学术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该书通过访谈、
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钟世镇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精彩内容
 采集过程和重要采集成果2012年2月,“钟世镇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筹备立项,采集小组由九人组成,学科涵盖科学史、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文献学,钟世镇院士弟子、院士秘书李忠华高级实验师加入采集小组,为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2012年2月,采集小组第一次拜访钟世镇院士,向钟
院士汇报采集工作目的、意义及工作思路,钟院士签名同意采集工作进行。
根据采集工程的要求,采集小组从实物采集与口述采访两个方向开展工作。口述访谈方面,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先后对钟院士进行了九次访谈,全部根据采集工程要求,由广东省电视台专业团队进行高清摄像与录音。对钟院士的讲座进行一次跟踪摄像;参加了钟院士八十八周岁生日庆典,进行了录音。直接访谈形成了约十八万余字的口述资料,全部经钟院士审阅和修改,并获得约1028分钟的音频与视频资料。间接访谈方面,先后采访了钟院士夫人古乐梅教授、女儿钟玲高级实验师,钟世镇院士弟子徐达传教授、欧阳钧教授、唐雷工程师,获得了372分钟的音频资料、321分钟的视频资料,访谈整理稿均经采访对象本人修改与确认。2013年7月22日,采集小组参加了钟院士的大学同学聚会,就钟院士求学期间的情况进行了采访。
资料采集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
(1)著作类:重要的学术专著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原件,共获得专著二十八部。钟院士曾将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
年代期间发表的,共159篇学术论文的清样与抽印本装订成册,钟院士本人仅存一件,已捐赠给馆藏基地;钟院士弟
子徐达传教授向馆藏基地捐赠了钟院士创办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创刊号及《临床解剖学杂志》1987年第四期(更改刊名后的第一期)。
(2)档案类:采集小组从南方医科大学人事处档案科抄录了钟院士人事档案全宗,从校办档案科复制了与钟院士相关的部分文书档案,其中较为珍贵的是总后勤部关于钟
世镇教授当选院士的通知及贺电。从广州市白云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抄录了古乐梅教授人事档案全宗。
在钟院士初中母校广东省五华县华西中学获得了钟院士在校期间的成绩册和座位表。在广东省档案馆复制了钟院士就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时的二十八份相关档案,其中有钟院士学籍表、就读中山大学医学院期间各学期课程表,以及《教育部关于检送分发中山大学复学及转学的青年军学生名册一事的代电》一份,为钟院士早期求学生活提供了佐证。
(3)照片类:均为电子照片,共166件。其中有1949年钟院士刚由青年军复员,回到广州与古乐梅相会时的合影;摄于1951年的结婚照;1986年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于人民大会堂的留影;1991年,参加大庸会议期
间,与导师何光篪教授和最密切的科研合作者刘正津教授的合影;2010年获得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时,与于仲嘉教授、朱家恺教授、张涤生院士的合影。
(4)证书类: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得复制件共八十三件。
包括1980年所获三等功证书;1985年,《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证等。
此外,钟院士向馆藏基地捐赠了一件珍贵的心与肺的铸型标本。钟院士使用电脑及网络较早,在手稿、信件这两类实物方面收获较小。为尽量保证采集的全面性,在钟
院士的支持下,采集小组向钟院士弟子发出了“钟世镇院士学术成长资料征集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孔吉明教授、瞿东滨教授、徐永清教授、吴立军教授、周长满教授等予以回复,并撰写了回忆师生之情的文章。其中特别要
感谢钟院士弟子周长满教授,将钟院士在二十世纪八九十
年代写给他的二十四封信扫描后提供给采集小组;徐永清教授提供了钟院士2009年题写的“贺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成立六十周年”题词,以及1995年写给他的一封信,填补了采集小组在信件及手稿方面的空白。
研究思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系统梳理,总结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的重要特点及其关键性影响因素。一些拥有人生智慧的老科学家,特别善于总结人生,善于内省反思,善于分析批判,他们对自己学术成长经历的认识与总结,无疑是最准确的,也是他人视角所不能替代的,钟院士正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访谈过程中,钟院士对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过、师承关系、工作经历、科研历程,以及对他学术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回顾,他以个人视角对人生经历的叙述,既反映历史原貌,也是个人感受的鲜明表达,是采集工作最重要的收获。
为充分利用访谈所获得的口述资料,更好地重现钟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采集小组决定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完成最终的学术传记。同时辅以采集所获其他资料,对于口述材料中未涉及的历史细节进行补充与考证。根据采集工程的要求,客观反映钟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勾勒钟
院士学术成就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突出钟院士学术成长的特点。
P4-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