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Pathways to cultivating social mentality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Pathways to cultivating social mentality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82.94 6.5折 128 全新

库存16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俊秀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群学出版分社

ISBN9787522822594

出版时间2023-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3451311

上书时间2024-05-04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俊秀,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21JZD038)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1)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建设,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2014)、《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2020)、《心理学报》上发表的《“均”与“寡”阶段性变动下中国居民公平感的变迁》(2023)和专著《社会心态理论: 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2)监控社会与隐私,代表作有专著《监控社会与个人隐私》(2007),《探索与争鸣》上发表的《数字社会中的隐私重塑:以人脸识别为例》(2020);(3)风险社会与社会认知,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信息、信任与信心:风险共同体的建构机制》(2020)等;(4)汽车社会,主编汽车社会蓝皮书《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 (2011)》《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5)睡眠研究,出版《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1)》、《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

第一节创新社会治理与社会心理建设

第二节社会治理相关的心理学研究

第三节从社会心态到社会心理建设

第四节社会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

第五节社会心理建设的思想回溯

第六节社会心理建设的路径

第二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政策逻辑、建构策略与基本内核: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第二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应急管理创新

第三章社会心态现状

第一节社会心态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

第四章幸福感

第一节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 2010~2015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不同地区中幸福取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五章获得感

第一节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第二节青年人获得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社会阶层视角下民众获得感现状与提升对策

第六章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关注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节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测量

第三节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个体路径和社会路径

第七章基于APC模型的社会心态变迁研究

第一节幸福感的变迁

第二节隐私安全感的变迁

第三节“均”与“寡”阶段性变动下中国居民公平感的变迁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

第一节创新社会治理与社会心理建设

社会治理作为一种执政理念的突出转变是强调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行动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有机结合;健全利益诉求和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障机制;提出心理干预、社会心理调适与疏导、危机干预等要求;也提出建立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机制;还提出构建制度化、法制化和精细化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必须通过深入全面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态研究,了解协调全社会力量、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心理机制,通过针对性的社会心理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人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方式总和,是调和社会利益、协调社会行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俞可平,2002)。

学者们认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如李培林(2014)认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管理”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社会治理”更突出地强调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是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王春燕,2014)。邵静野(2014)认为,社会治理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主体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通过平等合作的伙伴型关系,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

对于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唐钧(2015)认为社会治理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社会治理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二是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三是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其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四是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丁元竹(2013)则认为,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就要鼓励社会各个方面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通过社会治理提高组织效率、避免组织危机,保持组织、国家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全面发展。王华杰、薛忠义(2015)认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应该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过程法治化和治理机制规范化四个方面。

对于社会治理所要面对的问题,孙涛(2015)认为,我国的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归为五类,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差距问题突出、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公共安全形势严峻等。李盛梅(2016)认为,社会治理的地区差异研究不足,社会治理问题研究分散,摸索出来的模式难以推广。赵涟漪(2014)认为,我国现有的社会治理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静态的社会治理体制,其影响遍及现有的政府社会治理观念、结构、制度等方方面面。王艳艳(2015)认为,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忽视社会组织协同作用;社会组织发展缓慢,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较低,……



精彩内容
本书为王俊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的结项成果。课题组首次创新性地提出把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把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分为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场域治理,本书为这一课题结项成果的第一部。本书首先介绍了社会心理建设的概念和理论框架,阐释了社会心理建设两条路径的内容和关系,并提出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回顾了社会心态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社会心态中一些重要指标(如幸福感、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等)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