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理研究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68.45 7.0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敬文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84146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1484338

上书时间2024-04-20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敬文,江西吉安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家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理论基础

笫二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第三节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第四节研究评述

第三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及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界定

第二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征

第三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四节主要发达国家新兴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机制研究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行为分析

第二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绩效实证研究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促进对策

第五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体关系分析

第二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三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第四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学习机制研究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学习行为分析·

第二节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学习研究

第三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学习与双元创新实证研究

第四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学习促进策略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研究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第八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研究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现状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绩效评估

第三节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经验分析

第四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仍面临传统动能不足的困境,需要发展新动能以适应产业变革趋势,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包括科技、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核心(洪银兴,2013)。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进入一段长周期的大繁荣。

以创新驱动为关键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重大突破为前提,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技术较多,创新活动更趋复杂化和高不确定性,具有广泛的技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有利于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创新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扩张、轻研发,核心技术义制于欧夫等发达国家,位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前沿高端迈进的关键因素(郭天娇、邹国庆,2020)。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和实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创新模式,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还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张敬文、李晓园和徐莉,2016)。协同是基于资源共享的企业间共生互长的关系,企业协同的核心是价值创造(Ansoff,1987)。协同创新是麻省理工学院学者Peter(2006)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提出的,他指出协同创新是各主体在共同愿景下形成的互动网络,通过思维、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目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复杂性增加,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交叉式、网络化、开放性特征。企业不断跨越组织边界,通过知识转移、信息扩散等方式与其他主体共享信息资源,通过整合创新要素实现技术创新(黄海霞、陈劲,2016)。其中,整合性和互动性是其显著特点(陈劲、阳银娟,2012)。相对其他创新模式而言,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效应主要表现为放大效应、互补效应、优化效应和整合效应(石芝玲、和金生,2011)。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协同创新产生的信息流和技术量、技术收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损益障碍因子等因素对系统协同创新方向的演化具有正向作用(李柏洲等,202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有利于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擎”作用和“杠杆”效应,是应对产业结构重塑、创新积聚爆发及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态势的有效模式(汪秀婷,2012)。各创新主体战略联盟形成的创新集群效应是构建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基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不仅是地理空间内相关企业主体的集聚,而且包括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创新主体间竞合关系的协同,从而形成相互联动发展的网络经济新格局,以自主性运动实现彼此间的协同合作(回亮澔、伍玉林,2020)。

……



精彩内容

本专著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属性,基于动态演化视角,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理。主要研究内容:(1)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及特征;(2)根据集群创新特点和创新过程,从个体层、关系层与网络环境3个维度分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验证。(3)基于动态演化视角,构建网络驱动机制、知识协同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演化博弈、协同学等理论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制。(4)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知识协同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对它们间的关系进行验证。(5)借鉴国内外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升策略。本专著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创新集群和协同创新理论;在实践上有利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