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藏(精华编64经部礼类通礼之属)(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藏(精华编64经部礼类通礼之属)(精)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725.76 6.0折 1200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17828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0元

货号9868483

上书时间2024-04-17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江南金匮(今江苏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歴官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终官刑部尚书。谥文恭。钱大昕《潜研堂集》卷四十二《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秦文恭公墓志铭》述其一生事迹甚详。《清史稿》有传。钱大昕说他“公退则杜门谢宾客着书,不异为诸生时”。可见秦蕙田于学术之用心。《五礼通考》,是其一生心力所在。

目录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五礼通考(卷第六十一至卷第九十) 

内容摘要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卷首四卷。卷首第一、第二为《礼经作述源流》,卷首第三、第四为《歴代礼制沿革》。
“五礼”之名,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覆盖了古代社会的全部礼节。在秦蕙田之前,专门通考礼的著作有两部最为著名,一部是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此书是朱熹未竟之作,后来由朱熹门人黄榦、杨复分别为之续补《丧礼》《祭礼》,使之五礼粗具,但“体例未备”。另外一部就是清初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对《读礼通考》大为称赏,认为其“规模义例,具得朱子本意”,然惜其只涉及丧礼(凶礼),于其他四礼尚属阙如礼。故秦蕙田毕几十年之功,编纂《五礼通考》,意在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
《五礼通考》的编纂体例,“通”,既有共时的通,即每述一义,必网罗众说;也有历时的通,即每记一制,必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古礼近制,靡弗该载。而“考”,则是每述一义,每记一制,必有案断,必有折中,以“蕙田案”列入条下。
《五礼通考》成书之后,当时颇多溢美之词,如《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经史,原原本本,具有经纬,非剽窃饾饤、挂一漏万者可比,较陈祥道等所作,有过之无不及矣。”当然《五礼通考》在当时资料搜集远没有现在方便的情况下,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与礼相关的各种材料,并将其分门别类、条析缕分,确有不世之大功;然其容易流于材料的堆积罗列,而缺少灼见。尽管有“蕙田案”,但限于体例,对于礼学上纠葛多年的问题,只是下按断,不能给出自己充足的分析。且文中引用材料有不实、不详、舛误处,比如题为引正史礼仪志,但实际内容出于《通典》或《文献通考》。
本册为《五礼通考》第六十一卷至第九十卷。

主编推荐
《儒藏》(精华编)第二二二册共上下两册,收集部宋代文集一种,即李纲《梁溪先生文集》。李纲(1084—1140)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自其祖始居江苏无锡。无锡有梁溪,因以为号。李纲中宋徽宗政和二年进士。靖康元年金兵入侵汴京,组织东京保卫战,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排斥。宋高宗即位,首召为相,但在位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十年病逝,追赠少师。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著有《梁溪集》、《易传》内外篇、《论语详说》等。《宋史》有传。李纲作为两宋之际的重要人物,其文集是宋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精彩内容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卷首四卷。卷首第一、第二为《礼经作述源流》,卷首第三、第四为《歴代礼制沿革》。
    “五礼”之名,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覆盖了古代社会的全部礼节。在秦蕙田之前,专门通考礼的著作有两部最为著名,一部是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此书是朱熹未竟之作,后来由朱熹门人黄榦、杨复分别为之续补《丧礼》《祭礼》,使之五礼粗具,但“体例未备”。另外一部就是清初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对《读礼通考》大为称赏,认为其“规模义例,具得朱子本意”,然惜其只涉及丧礼(凶礼),于其他四礼尚属阙如礼。故秦蕙田毕几十年之功,编纂《五礼通考》,意在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
    《五礼通考》的编纂体例,“通”,既有共时的通,即每述一义,必网罗众说;也有历时的通,即每记一制,必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古礼近制,靡弗该载。而“考”,则是每述一义,每记一制,必有案断,必有折中,以“蕙田案”列入条下。
    《五礼通考》成书之后,当时颇多溢美之词,如《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经史,原原本本,具有经纬,非剽窃饾饤、挂一漏万者可比,较陈祥道等所作,有过之无不及矣。”
    当然《五礼通考》在当时资料搜集远没有现在方便的情况下,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与礼相关的各种材料,并将其分门别类、条析缕分,确有不世之大功;然其容易流于材料的堆积罗列,而缺少灼见。尽管有“蕙田案”,但限于体例,对于礼学上纠葛多年的问题,只是下按断,不能给出自己充足的分析。且文中引用材料有不实、不详、舛误处,比如题为引正史礼仪志,但实际内容出于《通典》或《文献通考》。
    本册为《五礼通考》第六十一卷至第九十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