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地的构建 :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 : 1853~1937
  • 腹地的构建 :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 : 1853~1937
  • 腹地的构建 :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 : 1853~19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腹地的构建 :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 : 1853~1937

28 4.0折 69.8 九五品

仅1件

安徽池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彭慕兰 著;马俊亚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6-22

豪横部落shine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彭慕兰 著;马俊亚 译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8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44736
  • 定价 69.8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36页
  • 字数 35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史料丰富,眼界开阔:“人为”打造出来的贫穷腹地

 

  《腹地的构建》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作者彭慕兰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彭慕兰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以及时局造成。

 

  ◎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获奖作品,全新修订译本

 

  《腹地的构建》为彭慕兰1988年博士论文,1993年出版发行之后受到了诸多关注,次年(1994年)荣获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

 

  本次出版为马俊亚2017年全新修订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 1958—)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马俊亚(译者),1966年生,江苏冰阳人。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等。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鸣谢

 

导言

 

区域

 

时段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

 

第一章地方利率的故事:

 

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区域模式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

 

地方经济差异的持久性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边界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权威和政治自卫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强大的势力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式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

 

第二章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新的农作物品种

 

拾荒与生存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

 

区域变化与当地领袖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三章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

 

市场、国家和生态

 

封闭、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

 

第四章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出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优先、新的紧缩与错失的机会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黄运的黄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布

 

第五章灾害应对

 

水利失修的经济成本

 

士绅与外国人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

 

官府、乡村豪绅与地方反抗

 

工程师与士兵

 

结论黄运、中国与世界

 

附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