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接触的暮年丁玲
¥
4
1.7折
¥
24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杨桂欣 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X1-1
上书时间2024-09-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桂欣 著
-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4342829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0页
-
字数
260千字
- 【内容简介】
-
丁玲,现、当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逃离南京转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先后创作《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文艺界多种重要领导职务,并在繁忙工作之余,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出访欧美诸国。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书涉及了丁玲所谓的历史问题始末、在文坛上与人的恩怨,以及丁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可信,可读性强。
- 【作者简介】
-
杨桂欣(原为馨),男,汉族,1935年9月生于湖南攸县农村。1953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5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4年到中央教育部工作。1978~1985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85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编辑部,1997年12月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目录】
-
序
丁玲的简历
小引
第一章 初识
第二章 《“三八节”有感》收不收?
第三章 丁玲说:“我相信读者!”
第四章 丁玲回北大荒探亲
(一)在农垦总局
(二)蒲鸭河畔
(三)我请农场召开座谈会
(四)见面会
(五)宝泉岭
(六)回汤原
第五章 我们还需要杂文
第六章 原谅和不原谅
第七章 “杨桂欣,你最大的缺点是不会做人!”
第八章 丁玲说:“谁叫我是个女人呢!”
第九章 面对流言蜚语的“围剿”
第十章 1985年,丁玲的又一个“多事之秋”
(一)刘绍棠副主编“闹稿”
(二)听我倾谈,劝我服从工作需要
(三)舒群主编要退出《中国》
(四)丁玲说:“我们现在是骑虎难下!”
(五)丁玲批评自己“看错了人!”
(六)半年内,编辑部搬了三次家
(七)为经费操劳和美好的设想
第十一章 丁玲在病房审定《中国》的稿件
第十二章 《中国》倾全力为丁玲治丧
(一)丁老太太进了“ICU”重症治疗室
(二)《丁玲同志生平》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1986年3月15日的上午和下午
(四)我献给丁玲同志的挽联
附录
反“左”的投枪和“伤痕文学”精品——评丁玲的《远方来信》
惊异于袁良骏先生对丁玲晚年的“新”论——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读会
论丁玲的杂文
务必坚持拨乱反正的历史结论——在中国丁玲研究会针对《百年潮》杂志发表《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
……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