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

65 九五品

仅1件

新疆石河子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丽 著;邹逸麟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0

hi2024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谢丽 著;邹逸麟 编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8
  • 版次 1
  • ISBN 9787208076983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6页
  • 字数 33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
【内容简介】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作者简介】
谢丽,1961年,湖南湘潭人。南京农业大海陆空科学技术史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博士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全国和新疆高等农业院校通编教材各1部,出版个人专著1部。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清代以前塔里木盆地南缘农业开发盛衰与绿洲荒漠化的耦合关联

一、汉代农业开发与古绿洲荒漠化的开启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国的强盛与废弃古绿洲增多

三、隋唐时期社会繁荣与绿洲荒漠化峰值的出现

四、五代至北宋时期大宝于阗国的昌盛与古绿洲荒漠化高峰期的持续

五、宋元明清时期农业开发减弱与绿洲垦区废弃的减少

第二章清代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演变

一、清代初期农业发展的停滞

二、清中叶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基本稳定

三、清后期农业开发的加强与生态环境的劣化趋势

第三章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农业开发活动

一、社会人口状况

1.清末民初人口状况

2.人口的增加

3.社会人口问题

二、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经济状况

1.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2.窘迫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社会垦荒活动

1.垦荒运动的正式制度背景

2.垦荒组织与实施

3.扩大农业生产的措施与办法

第四章民国时期和阗地区水利开发的组织措施与效果

一、地区水资源环境特点及灌溉水资源低效利用

1.地区水资源环境特点

2.水资源低效利用

二、水资源利用的组织措施

1.建立社会化水利团体

2.水利法令法规及管理措施

3.水利技术指导活动

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成效

1.“官办民资”的农田水利建设

2.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

3.开辟新水源工程

4.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果

四、各县水资源环境及水资源利用

1.水资源环境及其利用概况

2.水权及水利分配制度

3.水利纠纷、水荒及其类型

4.地表径流对灌溉的季节性制约及水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

第五章过度农业开发对和阗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和阗地区耕地变化的基本情况

1.耕地面积增幅大

2.耕地撂荒多范围广

3.耕地撂荒速度快

二、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1.耕地面积增长过多

2.农田水利工程简陋及灾害频发

三、垦荒过度的生态效应与粮食减产

1.民国前期粮食作物产量水平评估

2.民国后期粮食作物产量的下降

3.农业垦荒与粮食减产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绿洲植被消费与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

一、塔里木盆地南缘古代人类聚落区的社会生活特性

1.生产方式

2.燃料获取

3.居民生活习俗

二、绿洲植被对于古绿洲盛衰的意义

1.绿洲与绿洲植被

2.古绿洲垦区与现代绿洲垦区空间特性差异与植被

三、和阗地方政府的薪柴供给状况

四、和阗各县薪柴消费与植被环境

1.居民薪柴消费水平

2.天然、人工栽植植被均衡消费的策勒类型及其植被环境

3.天然植被物种失衡的墨玉县薪柴消费

4.以人工栽植植被为主要薪柴的垦区及其植被环境

五、社会生产资料对植被的需求

六、地区人工栽植植被的减少及再生补偿

1.绿洲人工栽植植被的减少

2.垦区植树造林运动及其对植被的再生补偿效果

第七章塔里木盆地南缘古代人类聚落区的生态环境特性与绿洲废弃

——兼与古绿洲废弃水资源短缺说商榷

一、盆地南缘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的动因及古代农业开发空间的有限性

1.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形成及其演化的自然要素

2.古代农业开发空间的有限性

二、今日沙漠腹地中的绿洲

1.卡帕克阿斯坎村——一个天然植被系统完备的绿洲前哨

2.达里雅博依——20世纪环境急剧变化的绿洲

3.卡帕克阿斯坎与达里雅博依生态环境变迁的差异

三、古尼雅废弃时缺水吗?——沙漠腹地中绿洲的空间特性与古绿洲消亡

四、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古遗址废弃先导性因素探讨

1.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废弃原因研究要览

2.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废弃水资源短缺说的商榷

结语——构建以绿洲植被保护为中心的生产和制度模式图表目录

图1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麓的喀拉喀什河上游河谷

图2从昆仑山前戈壁砾漠带(洪冲积扇)远眺冲积扇缘绿洲平原

图3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上的灌木、草本植被

图4洛浦县吉亚乡绿洲垦区北部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

图1—1和阗地区沙漠中主要古迹分布图(据李吟屏图编绘)

图1—2镶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

图l一3买利克阿瓦提古城

图1—4买利克阿瓦提古城房舍遗址

图1—5买利克阿瓦提古城遗址地面散布许多红、灰色陶器碎片

图2—1皮山县农业开发区外围红柳滩中农民零星开垦的瓜地

图2—2坐落在玉龙喀什河中下游西岸,和阗县城以北约50公里处的巴格齐镇亚鲁齐格代村绿洲边缘

图3—1和阗县老城街景

图3—2民国时期的木结构玉龙喀什大桥

图3—3策勒县达玛沟地区红柳滩、胡杨林

图3—4位于墨玉县城以北的“玉北开发区”开垦万亩农田

图3—5皮山县农业开发区新垦土地上栽植的石榴树

图4—1位于昆仑山区的喀拉喀什河乌鲁瓦提水利枢纽

图4—2发源于昆仑山区的小河——阿其克河(枯水期)

图4—3和阗县维吾尔族农民抗击玉龙喀什河洪水

图4—4现代化的墨玉县玉北开发区防渗灌溉大渠

图4—5玉龙喀什河中游(洪水期)

图4—6喀拉喀什河上游(枯水期)

图4—7于阗县克里雅河中下游

图4—8策勒河中游(枯水期)

图4—9进入枯水期裸露的玉龙喀什河中下游河床

图4—10喀拉喀什河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大坝

图4—11克里雅河下游河水浸漫荒滩

图5—11939—1949年和阗地区各县耕地面积增长曲线图

图5—2和阗市阿克恰勒管理区垦区外围的沙化撂荒地

图5—3洛浦县拉斯奎镇亚布拉克垦区数千亩盐碱撂荒地

图5—4喀拉喀什河中上游东岸,和阗县冲积扇缘绿洲平原上因缺水撂荒的上万亩荒漠化土地

图5—5玉龙喀什河中下游西岸,和阗县上万亩盐碱化撂荒地

图6—1洛浦县拉斯奎镇亚布拉克地区数千亩撂荒地附近残存的小片野生胡杨林地

图6—2策勒县红柳沙丘区挖红柳的乡民

图6—3民丰县卡帕克阿斯坎村图6—10和阗县堆积的沙枣薪柴的民居

图6—4玉龙喀什河中下游西岸的红柳滩和红柳沙丘

图6—5和阗市木材交易市场

图6—6被流沙侵袭的墨玉县玉北经济开发区生态林边

图6—7和阗县巴格齐镇木柴市场

图6—8伤痕累累的策勒县红柳沙丘群

图6—9墨玉县玉北开发区外缘完全沙化的荒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