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
  •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

5 1.4折 35 九品

仅1件

天津北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坚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10-12

白日放歌须纵酒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坚 著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5
  • 版次 1
  • ISBN 9787112098965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188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博士论丛
【内容简介】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地人居环境的剖析,总结出传统的山地城市对自然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能源等)、建成环境(聚落格局、建筑形态以及营建手段等)、社会生态(典型的以家族制度为特征的聚落社会组织和商、儒、仕三位一体的经济和文化背景)的自然生态适应性、社会生态适应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在《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对山地人居环境中的人地关系、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的总结。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市建设中历史、整体、共生、环境、场所、结构、弹性、绿化的观点,初步提出山地生态城市从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的生态建设理论框架。综合考虑历史环境、地理条件、经济需求等因素,为山地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新的活动模式、新的空间肌理和新的城市体验,使其成为真正适宜居住的城市。
【作者简介】
  徐坚,女,生态学博士,建筑学硕士,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主持并参加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云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若干项,主持并参加了数十项实践项目的设计工作,出版论著一本,在本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前言
1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论
1.1研究背景
1.1.1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1.1.2生态适应观
1.1.3生态适应观在地理学、人类生态学中的运用

1.2城市设计学科中生态适应观的引入
1.2.1城市设计学科
1.2.2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
1.2.3山地环境层面上的城市设计

1.3本研究的意义、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意义
1.3.2主要研究方法
1.3.3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2研究区域概况
2.1基本特征
2.1.1滇西北概况
2.1.2通道与人聚空间
2.2研究区域人聚空间体系结构

2.3从城市设计角度对研究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2.3.1城市化历程
2.3.2存在的主要问题
2.3.3研究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目标

3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框架初探
3.1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
3.2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基本要素
3.2.1“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人的要素
3.2.2人的本性
3.2.3人居环境
3.2.4自然要素
3.2.5人文因素

3.3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的意义
3.3.1普遍意义
3.3.2对山地城镇的意义

3.4生态适应性山地城镇(市)设计导则
3.4.1可持续发展原则
3.4.2人性化原则
3.4.3整体原则
3.4.4参与性原则
3.4.5场所感原则
3.4.6可达性原则

3.5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方法与内容
3.5.1主要方法
3.5.2主要研究内容
3.6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在山地人居环境中的研究重点

4滇西北区域环境建设的生态适应性
4.1生存空间环境的选择和环境容量
4.1.1生存空间选择的价值取向
4.1.2生存空间的环境容量

4.2山地人居环境文化生态适应性
4.2.1文化起源
4.2.2文化类型
4.2.3文化特征

4.3山地城镇空间环境格局的生态适应性
4.3.1宏观格局的生态适应性
4.3.2中观布置的生态适应性
4.3.3微观处理的生态适应性

4.4山地城镇区域调控适应性
4.4.1区域调查与分析方法
4.4.2地质环境对生存空间选择的影响

4.5山地区域空间环境要素的表象作用和运用
4.5.1区域空间环境要素及特征
4.5.2山地区域空间环境特征
4.5.3山地区域空间环境规划

4.6山地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建议
4.6.1发展原则
4.6.2山地区域空间生态规划建议

5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生态适应性
5.1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建构
5.1.1山地城市结构形态分类
5.1.2山地城市空间特征

5.2山地生态城市的景观体系
5.2.1山、水、城、田合一的整体景观环境
5.2.2利用地势强化重点景观

5.3山地城市的绿化网络体系建构
5.3.1山地城市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原则
5.3.2滇西北城市绿色网络体系生态规划建设

5.4山地城镇生态系统结构模式的适应性
5.4.1生态性用地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形态
5.4.2多样性

6山地城镇子系统的生态适应性
6.1建筑的生态适应性
6.1.1建筑的地区适应性
6.1.2建筑的功能适应性
6.1.3建筑接地形态的适应性
6.1.4建筑与街道的适应关系
6.1.5乡土材料的适应性选择
6.1.6工程与防灾减灾的适应性

6.2道路、街道空间的生态适应性
6.2.1山地城镇道路
6.2.2山地城镇人性化街道空间形态与结构
6.2.3街道的物理环境构成对自然的适应性

6.3山地人居环境中的集约空间
6.3.1城镇客厅
6.3.2入口标志区域
6.3.3中心区域

7实际案例分析
7.1泸水县六库赖茂新县城城市设计项目
7.1.1设计背景
7.1.2设计区域分析
7.1.3设计的理论基础
7.1.4城市设计
7.1.5对建筑、雕塑等人文景观元素的控制

7.2大理海湾别墅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
7.2.1建设概况
7.2.2力恒运动休闲社区概念
7.2.3凤定龙吟园概念
8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