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
¥
121.15
7.2折
¥
16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 李建生;谢忠礼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9
版次 1
装帧 精装
上书时间 2024-05-1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作者
李建生;谢忠礼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9
版次
1
ISBN
9787030731746
定价
168.00元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4页
字数
687.000千字
【内容简介】
《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胃证类、肝证类、胆(少阳)证类、肾证类、膀胱证类、经脉证类、血证类及其他证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3年生人,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副院长。现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重量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呼吸疾病诊疗与中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中医临床基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肺病学科带头人等。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等杂志编委。 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30余年来,以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方向,重点围绕coPD、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及相关疾病开展研究。提出了3个疾病的病机新观点,建立了7个疾病中医诊断标准并通过学会发布,建立了4个治疗方案(方法)并转化推广,研制了3个中医诊疗指南并通过学会发布,建立了5个疗效评价工具。主持“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7项。主持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2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件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SCI、EI收录37篇;主编著作13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表证类 1 第一节 风寒表证 1 一、表虚寒证 1 二、表虚寒兼证 4 (一)兼经气不利证 4 (二)兼肺气上逆证 5 (三)兼阳虚不固证 6 (四)兼胸阳不振证 7 (五)兼胸阳不足证 8 (六)兼气营不足证 9 (七)兼津液不足证 11 (八)兼阳虚证 11 (九)兼脾肾阳虚证 13 三、表实寒证 14 四、表实寒兼证 15 (一)兼经气不利证 15 (二)兼胃气上逆证 17 (三)兼寒饮证 18 (四)兼郁热轻证 20 (五)兼郁热重证 21 (六)兼里热证 23 (七)兼肾阳虚证(急证) 24 (八)兼肾阳虚证(缓证) 25 五、风寒郁表证 26 (一)邪轻证 26 (二)邪微证 28 第二节 风湿表证 29 一、风湿袭表证 29 二、风湿袭表兼证 30 (一)兼卫气虚证 30 (二)兼表阳虚证 31 (三)兼表里阳虚证 33 第三节 寒湿表证 34 一、寒湿犯表证 34 二、寒湿中头证 36 第四节 风袭水停证 36 一、风水夹热证 37 二、风水表虚证 38 三、水停阳虚证 40 四、风水郁热证 41 第五节 暑湿表证 41 第六节 水湿表证 42 一、水湿郁表湿热证 42 二、水湿郁表阳郁证 44 第七节 水寒表证 46 第二章 胸膈证类 48 第一节 热郁胸膈证 48 一、热郁胸膈证 49 二、热郁胸膈兼证 51 (一)兼少气证 51 (二)兼胃气上逆证 52 (三)兼气滞证 53 (四)兼中焦虚寒证 55 (五)兼湿热阻滞证 56 第二节 痰热结胸证 59 第三节 胸膈痰实证 61 第四节 热实结胸证 63 第五节 寒实结胸证 66 第六节 痰饮留膈证 68 一、膈间水饮证 69 二、膈上水饮证 70 三、水停膈间证 71 四、水停膈间兼证 73 第七节 胸胃寒饮证 74 第八节 饮停胸胁证 76 第三章 肺证类 78 第一节 肺寒证 78 一、表寒里饮证 78 二、表寒里饮兼证 79 (一)表寒里饮夹热证 80 (二)表寒里饮郁热证 81 三、寒饮停肺证 82 (一)寒饮停肺气逆证 82 (二)寒饮停肺气滞证 83 (三)寒饮停肺郁表证 84 四、寒饮夹热证 85 (一)寒饮夹热偏表证 85 (二)寒饮夹热偏里证 86 五、饮邪停肺证 87 (一)饮邪停肺重证 87 (二)饮邪停肺轻证 89 六、饮邪停肺兼证 90 (一)兼冲气上逆证 90 (二)兼外溢肌肤证 91 (三)兼胃气上逆证 92 (四)兼胃热上冲证 93 七、痰水壅结证 94 第二节 肺热证 96 一、邪热壅肺证 96 二、热盛酿脓证 98 三、热毒酿脓证 99 四、肺热饮停证 101 五、饮热郁肺证 103 六、水热郁肺证 104 七、肺热脾寒证 104 第三节 肺虚证 106 一、肺气虚冷证 106 二、肺胃阴虚证 108 三、肺燥津亏证 109 四、阴阳两虚证 110 第四节 痰浊证 111 一、痰浊壅肺证 111 二、痰饮阻肺证 112 三、痰浊阻肺证 113 第四章 大肠证类 115 第一节 肠热证 115 一、邪结肠腑证 115 (一)燥热初结证 116 (二)腑实热结轻证 117 (三)腑实热结重证 118 二、邪结肠腑兼证 121 (一)兼瘀血内阻证 121 (二)兼气机壅滞证 122 (三)兼津亏肠燥证 124 (四)兼津亏热结证(偏津亏) 125 (五)兼津亏热结证(偏热结) 126 (六)兼津亏热结证(偏气滞) 128 (七)兼津亏血瘀证 128 (八)兼风寒束表证 129 三、肠热下利证 131 四、肠热下利兼证 133 五、湿热蕴肠证 135 六、大肠痈脓证 136 (一)气滞血瘀溃脓证 136 (二)热毒蕴结成脓证 137 (三)阳虚热瘀成脓证 138 第二节 肠寒证 139 一、大肠寒结证 139 二、大肠滑脱证 140 三、肠滑气利证 142 第三节 大肠水饮证 143 一、水聚肠间证 143 二、饮留肠胃证 144 第五章 心证类 147 第一节 心虚证 147 一、心阳气虚证 147 (一)心阳不足证 147 (二)心阳虚损证 149 (三)心阳损伤兼痰证 150 (四)心阳虚水停证 152 (五)心阳虚水逆证 153 二、心肾阳虚水停证 155 三、心肾阳虚水泛证 156 四、心(肾)阳虚衰证 157 五、心(肾)阳虚衰兼证 159 (一)阴盛格阳证 159 (二)阴盛戴阳证 161 (三)阴盛戴阳兼格拒证 162 (四)阳亡阴竭证 163 (五)阳亡液脱证 165 六、心阴阳两虚证 166 七、水气凌心证 168 八、心肾不交证 169 (一)阴虚火炽证 169 (二)阴阳两虚证 171 九、心脾两虚证 172 十、心肾阴阳两虚证 174 第二节 心肺阴虚证 175 一、心肺阴虚证 175 二、心肺阴虚兼证 177 (一)兼津伤燥热证 177 (二)兼胃气上逆证 180 (三)兼胃阴不足证 181 (四)兼热盛于里证 183 第三节 胸阳痹阻证 184 一、胸阳不振证 184 二、胸阳不振兼证 186 (一)兼痰浊壅塞证 186 (二)兼痰浊气滞证 187 (三)兼阳气不足证 189 三、气机痞塞证 190 四、饮邪内停证 191 五、阴寒痹阻证 193 六、寒饮上逆证 194 七、寒凝心脉证 196 八、湿气上冲证 198 第四节 心热证 199 一、心火亢盛证 199 二、湿热火毒证 201 第六章 脾证类 203 第一节 脾实证 203 皮水夹热证 203 第二节 脾气虚证 205 一、脾虚气滞证 205 (一)脾虚气滞证 206 (二)脾虚气滞水停证 206 二、脾虚气逆证 207 (一)脾虚饮停证 207 (二)脾虚痰阻气逆证 208 (三)脾虚气逆痰热证 210 (四)脾虚气逆虚热证 211 三、脾虚寒湿证 212 四、脾虚寒湿兼证 214 (一)兼肾经虚热证 214 (二)兼发黄证 215 第三节 脾阳虚证 215 一、脾阳虚证 215 (一)脾胃虚寒轻证 216 (二)脾胃虚寒重证 218 (三)脾肺虚冷证 219 二、脾阳虚兼证 220 (一)兼风寒束表证 220 (二)兼肾阳虚证 221 三、阳虚水饮内停证 223 (一)脾阳虚水停证 223 (二)脾虚水停气滞证 224 (三)脾胃虚寒饮逆证 225 (四)脾肺阳虚饮停证 227 (五)脾胃阳虚饮逆证 228 四、阳虚水饮内停兼证 229 (一)兼经气不利证 229 (二)兼卫阳郁滞证 230 五、脾不统血证 231 (一)吐血 232 (二)便血 233 第四节 脾气血(阴阳)两虚证 234 一、脾气血(阴阳)两虚证 234 二、脾阴阳两虚证 236 三、脾气血(阴阳)两虚兼证 237 (一)兼气虚不固证 237 (二)兼外邪侵袭证 238 (三)兼血虚内寒证 239 第七章 胃证类 241 第一节 胃热证 241 一、胃热炽盛证 241 二、胃热炽盛兼证 243 (一)兼气津不足证 243 (二)兼气阴两伤证 244 (三)兼津伤水停证 245 (四)兼风寒外袭证 247 三、胃热津伤(脾约)证 248 四、胃热气滞证 249 五、胃热气滞兼阳虚证 250 六、胃热气逆证 251 七、胃津不足证 252 第二节 胃热脾寒证 253 一、胃热脾寒气逆证 253 二、胃热脾寒水气证 255 三、胃热脾寒气虚证 256 四、胃热脾寒格证 258 五、上热下寒证 259 第三节 湿热发黄证 260 一、湿热结滞证 261 二、热重于湿证 263 三、湿热郁表证 265 四、热盛里实证 266 五、湿重于热证 267 六、阴虚湿热瘀血证 269 第四节 胃虚寒证 270 一、胃寒气逆证 271 (一)阳(气)虚浊阴上逆证 271 (二)阳郁气逆证 272 二、胃虚寒饮证 273 三、胃虚水停证 274 四、阴寒痼结证 275 五、胃中饮停证 276 (一)寒饮停胃证 276 (二)饮阻脾虚证 277 (三)饮停中焦上逆证 278 (四)水蓄下焦饮逆证 279 六、胃(虚)寒肠热证 281 七、蛔虫上扰证 282 第八章 肝证类 284 第一节 肝实证 284 一、肝郁气滞证 284 二、肝郁化热证 286 三、肝经寒实证 287 四、肝气乘脾证 288 五、肝气乘肺证 288 六、肝络瘀阻证 289 第二节 肝虚证 290 一、肝阴虚证 290 二、肝胃虚寒证 291 三、血虚寒厥证 293 四、血虚内寒证 294 五、阴虚动风证 296 六、血虚脾湿证 297 第三节 肝热证 298 一、肝热动风证 298 二、肝热迫肠证 299 三、肝热脾寒证 300 第九章 胆(少阳)证类 303 第一节 邪入少阳证 303 一、邪入少阳证 303 二、邪入少阳兼证 307 (一)兼营卫不和证 307 (二)兼胃肠壅滞证 309 (三)兼水气内停证 311 (四)兼心神逆乱证 312 (五)兼津伤证 314 第二节 胆热证 315 胆腑郁热证 315 第十章 肾证类 318 第一节 肾阳虚证 318 一、肾阳虚证 318 二、肾阳虚衰证 320 三、阴盛格阳证 322 四、阴盛戴阳证 324 五、阳亡阴竭证 325 六、阳亡液脱证 326 七、阳虚水停证 328 (一)肾阳虚水泛证 328 (二)肾阳虚水停证 329 八、肾虚寒湿证 330 (一)寒湿犯腰证 330 (二)寒湿痹阻经络证 331 九、肾寒气逆证 332 十、阳虚血少气陷证 333 十一、肾虚滑脱证 334 十二、阴寒犯胃证 335 第二节 肾气虚证 336 第三节 肾阴虚证 338 一、肾阴虚火旺证 338 二、肾阴虚水停证 339 三、肾阴虚咽痛证 340 四、精亏浊邪阻窍证 34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