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荣讲王阳明
  • 杨国荣讲王阳明
  • 杨国荣讲王阳明
  • 杨国荣讲王阳明
  • 杨国荣讲王阳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国荣讲王阳明

28 九品

仅1件

云南昆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国荣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E63

上书时间2024-05-23

佳佳书阁小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国荣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1092385
  • 定价 1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4页
  • 字数 14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未名讲坛:杨国荣讲王阳明》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介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普及读物。王阳明心学在我国明代中叶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未名讲坛:杨国荣讲王阳明》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辨析、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思想发展、历史演变,及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影响。该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又具有较好的可读性,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澳大利亚跨文化研究杂志Inter-Cultural Atudies顾问。1994—1995、1999—2000以及2002年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

  著作有:《王学通论》(上海,1990;台北,1997,2003重版)、《孟子新论》(台北,1993)、《善的历程》(上海,1994;台北,1996)、《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台北,1995;北京,1996)、《心学之思》(北京,1997;台北1,1999)、《理性与价值》(上海,1998)、《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1999)、《史与思》(杭州,1999)、《伦理与存在》(上海,2002,台北,2002);《存在之维》(北京,2005)等。其中《王学通论》有两种韩文译本,分别于1994年在汉城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

【目录】
引言

第一讲心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一、性即理及其他:形上本体的强化

二、心与理的紧张

三、徘徊于朱陆之间

第二讲心体的重建

一、心体与性体

二、心即理

三、成圣的内在根据

第三讲心与物

一、心物之辨的内在涵义

二、存在与境界

第四讲德性语境中的良知

一、德性的涵养

二、德性与道德行为

三、德性与规范

第五讲群己之辨

一、成就自我

二、人我之间

三、无我说

第六讲致良知

一、良知与致良知

二、本体与工夫

第七讲知行之辨

一、知行之序

二、知行关系的展开

三、知行合一与销行人知

第八讲心学中的名言问题

一、心体与言说

二、名言与道

三、“说”与“在”

第九讲心学与晚明思想

一、泰州学派

二、童心说与个体原则

三、性体的回归

四、致良知说的展开

五、东林学派与心学

第十讲明清之际的心学

一、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二、个体与整体之辨

第十一讲心学的近代回响

一、良知与个性

二、良知与直觉

三、心力与意欲

四、知行合一与性修不二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