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

15 3.1折 48 九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军 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1

蒲公英03089的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萧军 著
  •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0
  • 版次 1
  • ISBN 9787515501468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2页
  • 字数 2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这里所注释的只是限于鲁迅先生给我和萧红的五十三封书简。时期由一九三四年十月间到一九三六年二月间,约为一年零四个月。一九三六年春我们搬到了北四川路底,距离先生的住所近了,几乎每一两天就要见一次面,因此不需要写信了。
萧红已经死了,这一注释的工作只好由我来承担。事实上鲁迅先生在回信中所回答的各个问题,也大多数是由我请问的,给先生写信也多是由我来执笔,因此虽然时间过了几十年,有些事大致也还可以记忆起一鳞一爪或者大致的轮廓。如今我就根据这一鳞一爪、大致的轮廓,写出一些注释来,以佐热心于学习、研究……鲁迅先生者们的参证之用,这就是我要把这批书简注释出来的中心思想和愿望。
【作者简介】
萧军(1907-198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刘鸿霖,祖籍辽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属凌海市)。
他五岁进村学,受私塾启蒙;十八岁入伍当骑兵;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军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萧军拟组织抗日义勇军,因事机不密险遭不测,事败后潜入哈尔滨,易姓更名,鬻文为生,开始文笔生涯……在此期间结识了大批革命志士,遭伪满通缉而逋迁关内。其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出版后,被誉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学上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称它“是一部很好的书”。历时十余载写就的长篇巨著《第三代))(上下卷,即《过去的年代》)被视为他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多产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无不涉猎,仅古体诗留存F来的就近千余首。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他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倾尽毕生的心血。
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承上启下者,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萧军晚年所写的<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和((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开创书信注释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受到学术界妤评与关注。
【目录】
第一封信(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上海)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
第二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日上海)
接得先生第一封回信以后,我及时地把《生死场》的抄稿连同由哈尔滨带出来的一本《跋涉》(这是一九三三年我和萧红合印的一本短篇小说、散文集),并附了一封信寄去了上海。
第三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上海)
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
第四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
对于女性的称呼更没有适当的,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吧)。
第五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七日上海)
我有一本《两地书》,是我们两个人的通信,不知道见过没有?要是没有,我当送给一本。
第六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上海)许多事情,一言难尽,我想我们还是在月底谈一谈好,那时我的病该可以好了,说话总能比写信讲得清楚些。
第七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上海)
本月三十日(星期五)午后两点钟,你们两位可以到书店里来一趟吗?小说如已抄好,也就带来,我当在那里等候。
第八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六日上海)
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我觉得别的国度里,处世法总还要简单,所以每个人可以有工夫做些事。
第九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上海)
中华书局译世界文学的事,早已过去了,没有实行。其实,他们是本不想实行的,即使开首会译几部,也早已暗中定着某人包办,没有陌生人的份儿。
第十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上海)
本月十九日(星期三)下午六时,我们请你们俩到梁园豫菜馆吃饭,另外还有几个朋友,都可以随便谈天的。
第十一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曰上海)
代表海婴,谢谢你们送的小木棒,这我也是第一次看见。但他对于我,确是一个小棒喝团员。
第十二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海)
我最讨厌江南才子,扭扭捏捏,没有人气,不象(像)人样,现在虽然大抵改穿洋服了,内容也并不两样。
第十三封信(一九三五年一月四日上海)
新年三天,译了六千字童话,想不用难字,话也比较的容易懂,不料竞比做古文还难,每天弄到半夜,睡了还做乱梦,那(哪)里还会记得妈妈,跑到北平去呢?
第十四封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一日上海)
自己吃东西不小心,又生了几天病,现在又好了。
第十五封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上海)
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从前的塾师,学生背不出书就打手心,但愈打愈背不出,我以为还是不要催促好。
第十六封信(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上海)
中国向来的历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时候,总是自己动手,先前本国的较好的人、物,都打扫干净,给新主子可以不费力量的进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