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美]托马斯·林奇 著;张宗子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图书/普通图书/文学
  •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美]托马斯·林奇 著;张宗子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图书/普通图书/文学
  •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美]托马斯·林奇 著;张宗子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图书/普通图书/文学
  •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美]托马斯·林奇 著;张宗子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图书/普通图书/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美]托马斯·林奇 著;张宗子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图书/普通图书/文学

乏味的书屋,有味的书籍!本店经营全新、9成新、85新图书,欢迎各位书友选购~

55.2 39 九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托马斯·林奇 著;张宗子 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59782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9787513559782

上书时间2023-12-23

乏味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一个为某种力量所主宰的世界,并非所有结局都美满,每句话都是吉祥的祝福。但每一次死亡总有一些补救;每一次丧失,总有一个写着我们姓名的复活节;每一次悲伤,总有爱作为安慰。托马斯·林奇的特殊职业带给他不一样的对生死,人生,得失的领悟,他用细腻的笔法写就了这本《殡葬人手记》,希望读者从中看尽人间悲欢,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作者简介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作家。1948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74年接手家族在密歇根州小镇米尔福德的殡仪馆,开始了殡仪员生涯,直到今天。此外,林奇还任教于韦恩州立大学殡葬系,并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授创意写作,在埃默里大学坎德勒神学院教授“耶稣的生平、教义及其文化影响”。他的诗和散文常发表于《哈泼斯》《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纽约客》和《巴黎评论》等有名刊物。另著有《往来于故土之间》(Booking Passage)、《动与静的身体》(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幽灵及其他》(Apparation&LateFictions)等。林奇及其作品是两部获奖纪录片――《殡葬人》(The Undertaking,2008年艾美奖),《学习重力》(Learning Gravity,2009年密歇根奖)――的主题,也是广受好评的HBO系列剧《六尺之下》(Six FeetUnder)的灵感来源。

目录
译序

生死如梦
格莱斯顿的名言
发明抽水马桶的人
基督的右手
道成了肉身
高尔夫墓场
寻梦的人
诗人和食客斯威尼
万圣节之夜
艾迪大叔的公司
杰茜卡、“新闻猎犬”和棺材
在冬天上路
致谢

内容摘要
 像所有诗人一样,托马斯·林奇以死亡为主题,但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从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在这本书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症患者,有情人,有自杀,有残酷的、不幸的死亡,也有更多并非残酷和不幸的、令人动容的故事。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却催人泪下。《殡葬人手记》中充满了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
死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终会懂得的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传达了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精彩内容
 我的童年平淡无奇。母亲视孩子如珍宝,父亲则总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危险无处不在,灾难随时发生。它们就像念着我们名字的幽灵,徘徊在周围,等待父母疏忽的一瞬间,把我们席卷而去。甚至在最
单纯无害的事情中,父亲也能看到危险。橄榄球赛使他想到撞裂的脾脏;后院的游泳池,使他想到淹死人;擦伤使他想到白血病,蹦蹦床使他想到折断的脖子;而每一个小疹子或虫子的叮咬,都使他想到致命的水痘或高烧。
原因还是殡葬。
作为殡仪员,他习惯了意外和看似不可能的伤害。他学会了担惊受怕。
母亲把大事托付给上帝。她最喜欢对我们说,“原先计划”只生一个孩子,结果生了九个,多出来的,都是上帝的礼物——当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原因她自己明白——因此还得靠上帝来保佑。我敢肯定,她坚信,上帝的守护天使就陪伴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可是父亲却从那些婴儿、幼童和少男少女的遗体上,看到了上帝依照自然法则存在并依从其律例的明证,不管这法则是何等残酷。孩子们因为重力、因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因为物竞天择而天亡。车祸、麻疹、插在烤面包机里的刀、家用毒剂、实弹的枪、绑架犯、连环杀手、阑尾炎、蜂蜇、卡喉的硬糖、
未得到治疗的哮吼病,凡此等等,他目睹了太多的事例,全是上帝无意干预自然秩序的例证,除了飓风、
陨石和其他自然灾害,最残酷的一项,就是儿童们遭受的那些异乎寻常的劫难。
唯其如此,每当我和兄弟姐妹们请求去某个地方玩这玩那时,父亲总是脱口而出:“不行!”他刚刚埋葬了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个才惨遭不幸的。
那些男孩子有的死于玩火柴、打棒球没戴头盔,有的死于钓鱼没穿救生衣,或是吃了陌生人给的糖果。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一天天长大,导致那些孩子死伤的行为也越来越成人化。他们不再死于意外或自然的灾变,不知不觉间,他们越来越多地死于微妙的人际关系。儿童被雷击的故事逐渐让位于失恋自杀,让位于少年人因开飞车、酗酒和吸毒而丧生,以及数不清的只是因为不小心而导致的死亡,一句话,他们不该在错误的时间置身于错误的地点。
母亲对祈祷的力量和自己的爱护能力深信不疑,对于父亲的禁阻常加以否决。“哦,埃德,”晚餐上她会这么反驳,“由他们去吧!他们得自己学点儿东西啊。”有一次,我想去对街一个朋友家过夜,父亲不同意,母亲不客气地说:“别犯傻了,埃德。你是不是要说,你刚安葬了一个因为在吉米·谢洛克家过夜而完蛋的倒霉家伙?”父亲从不把母亲的干预当作顶撞,而是看成这个疯狂世界里的理性声音。也就是说,母亲以其坚定的信仰战胜了他的忧虑。每当母亲拿出有力的证据反驳他时,他的反应就像醉汉接过一杯凉水或热咖啡,像是在说:谢了,正需要呢。
然而他的恐惧不是装出来的,亦非毫无道理。就算是郊区那些备受宠爱、备受呵护的孩子,谁也不能担保不出事。社区里少不了得了狂犬病的狗,能传染疟疾的蚊子,和冒充邮差与教师的歹徒。日常经验告诉他,最糟糕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在父亲看来,就连蝴蝶也难逃嫌疑。
所以,当母亲做完祈祷,像个上帝的孩子一样安然入睡时,父亲却一直警觉着、提防着,电话和收音机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准备随时接听殡仪馆半夜打来的电话,并监听打给警察局和消防队的求救电话。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一天早晨他不是守候在床前等我们醒来,没有一个夜晚不是直等到我们回家才回房就寝。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十九岁。(p67-6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