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批民国老照片,5张合售,民国国立中山大学,非常珍贵的历史影像,保存了一段中山大学的校史。大学美女,护士,毕业合影,手里拿着毕业证书,应该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医生或护士),背面有题字。当时正是抗战时期,照片拍摄于1941年,拍摄地点应该是粤北山区,广东省韶关市乐昌的坪石镇。其中一张可能有段锡朋(1896—1948年)江西永新人。五四运动领袖,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
¥
1280
八品
仅1件
拍摄者不详
年代民国 (1912-1948)
尺寸1 × 1 cm
类别黑白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照片中应该是医学院的学生(医生或护士),当时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西迁,先从广州迁往云南、后又迁往粤北山区。照片拍摄于1941年,此处仅介绍1941年前后的历史。
最大一张尺寸约12.7 × 8.8 cm
其余四张尺寸约5.8 × 5.8 cm
背景:
1925年(民国14年),广东公医医科大学并入国立广东大学,增设为医学院
1927年(民国16年),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民国17年),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迁址至云南澄江;1940年(民国29年),学校迁回广东,在粤北坪石复课;1945年(民国34年),迁回广州石牌校址
1940年7月,因滇南百物昂贵,加上日军进攻中南半岛,云南局势逐渐恶化;而此时,粤北山区局势较为稳定,广东省政府和众多机构也已经迁至于此,并且临近粤汉铁路贯穿其间,便于学生前来入学。于是学校决定迁返粤北乐昌县坪石镇。9月22日,师生员工从澄江启程,横跨滇、黔、桂、湘、粤五省,于10月16日抵达坪石镇,各学院分散在各村办学。
这批照片拍摄于1941年,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正在坪石镇,所以这批照片的拍摄地点应该是在广东省韶关市乐昌的坪石镇。
介绍:
照片共五张,是同一批的。第一张背面题字“中山大学”,据此推断是中山大学的,其他四张并没有和中山大学相关的题字,应该也是中山大学的,没有仔细查证,图片很详细,以图片为准。
第一张:背面写有“中山大学”四个字,近处是水牛,远处的房屋应该是当时中山大学的办学校址。
第二张:背面题字:“玉清学姊永存,吴千玉敬赠,一九四一,一,十七”(玉清也可能是玉靖,吴千玉的千字不确定是不是千字),照片上是四个毕业的女学生,服装一致,手上拿的应该是毕业证书,证书卷起来,用绳子系着,前面摆放花篮。后面有一名女子迅速走过。(玉清,不知道是不是冼玉清,冼玉清的资料在后面补充,请自定)
第三张:影像和第二张差不多,猜测当时因为后面走过去了一个人,为了拍得完美一些,又重新拍了一次。
第四张:集体合影,和第二张第三张的拍摄背景是一样的。前面分三排,共有21位女学生。后面第四排站着4个没有穿毕业服装的人,应该是学校的老师或领导,其中第四排左二的男子可能是段锡朋,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段锡朋(1896—1948年)字书贻,江西永新人。1919年“五四运动”领袖,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第五张:在城墙上的合影,因为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在粤北的山区,所以可以看到远处有连绵的山脉。这张尺寸约12.7× 8.8cm
此外补充冼玉清资料如下:
冼玉清(1895年—1965年),女,原籍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生于澳门,诗人、画家、学者、广东文献专家,有“岭南第一才女”、“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之美誉。1942年初,正值抗战期间、家国危难,冼玉清先生任教的岭南大学内撤至粤北办学。冼玉清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历时一个半月,辗转湛江、遂溪、盘龙、桂林等地到达韶关,与学者们在深山中授业,条件十分艰苦。先贤们这一段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烽火逆行的历史,被称为“华南教育历史”,是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2021年10月,西樵镇举行冼玉清先生汉白玉像落成揭幕仪式,纪念冼玉清先生,传承“烽火逆行”的教育精神。冼玉清先生汉白玉像以汉白玉为材料,高2.46米,栩栩如生,独具匠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