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11.5 3.5折 33 九品

仅1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银传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32b

上书时间2024-05-2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袁银传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69148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8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袁银传教授主持的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从十六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立论根据、思想资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从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发展理念与发展状态、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对立统一中深入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袁银传,1965年12月25日生,湖北云梦人。1986年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之后分配到武汉大学任教至今。1995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2000-2001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UIUC)政治系访问研究一年。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政治理论系主任。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哲学和农民意识等研究工作。出版《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洛克》(译著)等学术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近五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六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三项。
【目录】
导论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历史发展
1.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历史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发展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科学依据
1.宏观定位:适应时代潮流
2.价值导向:反映人民愿望
3.现实需要:破解发展难题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
3.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立论根据
一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发展观的检讨和矫正
1.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
2.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1.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2.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理论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资源
一以人为本: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
1.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针
1.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2.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三科学发展: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1.科学发展观是国际发展观演变的延续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

第三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发展的意义
2.发展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历史考察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2.科学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3.科学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兼顾的历史考察
2.统筹兼顾的实现途径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背景
1.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2.拉美陷阱的警示
3.苏东剧变的启迪
4.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借鉴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内形势
1.经济持续增长、贫富差距拉大
2.政治相对稳定、民主有待完善
3.文化繁荣发展、共建共享不足
4.社会相对和谐、社会矛盾凸显

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和谐社会理想
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和谐社会的追求
2.执两用中、致中和:儒家和谐社会的理想
3.大同世界:近代思想家的和谐社会构想
4.中国历史上的和谐社会实践
5.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功能
二西方历史上的和谐社会观念
1.理想国:古希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2.新和谐公社: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蓝图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念
1.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的理想坐标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3.中国共产党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第六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规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先富与后富的统一
2.政治特征:民主与法治的统一、自由与平等的统一
3.文化特征: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平顺宽容与互信互爱的统一
4.社会特征: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一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1.科学发展观中所蕴涵的价值原则
2.科学发展观中所蕴涵的科学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的价值原则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蕴涵的科学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1.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2.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引导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科学基础

第八章发展理念与发展状态的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理念
1.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
2.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二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状态
1.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2.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延伸
2.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第九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统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语境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蕴涵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前提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同一性
1.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3.二者统一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