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译全注、文白对照,王阳明故居审读推荐)
¥
4.6
全新
仅1件
作者[明]王阳明著 张权译注 知书达礼 出品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056
上书时间2024-06-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明]王阳明著 张权译注 知书达礼 出品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7
-
版次
1
-
ISBN
9787516826102
-
定价
49.8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2页
- 【内容简介】
-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有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志诚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从各个角度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中所包含的智慧,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 【作者简介】
-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其学术思想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极大的哲学思想,并且在后世广为流传。其人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 【目录】
-
一、心即是理——徐爱录
1.徐爱引言 5
2.亲民与新民 7
3.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9
4.求孝道于内 10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12
6.知行合一 13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15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17
9.尽心即是尽性 19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20
11.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21
1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22
13.“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23
14.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24
15.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 25
16.敦本尚实,反朴还淳 28
17.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 31
18.事即道,道即事 33
19.孔子删《诗经》 34
20.结语——徐爱跋 35
二、格物无动静之分——陆澄录
1.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37
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38
3.相下得益,相上则损 39
4.人心天理浑然,固有所不能传 40
5.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 40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42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43
8.“上达”只在“下学”里 43
9.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45
10.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46
11.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47
12.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 48
13.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 49
14.心即性,性即理 50
15.理不容分析,又何须凑合 52
16.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53
17.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54
18.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 55
19.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56
20.定者,心之本体 57
21.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 58
22.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60
23.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 61
24.阳明释易经 62
25.圣人不消说“夜气” 62
26.动静无端,岂有向邪 63
27.圣道广大中正,无所谓上下 64
28.仁者恻隐心怀 66
29.权变之道,须是因时制宜 67
30.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 68
31.更觉“良工心独苦” 69
32.“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误人 70
33.精、气、神,三者为一 71
3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 71
35.哭则不歌,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72
3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在则众恶来 72
37.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73
38.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 74
39.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74
40.私欲如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75
41.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日见之精微 76
4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77
43.自然有发便能中正平和,自然无所不可 78
44.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79
45.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数尺有源之井水 80
46.贯通古今,一日便是一元 80
47.心统五官,外物才不扰乱内心 81
48.知与充与遏者,志也 82
49.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82
50.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 84
51.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 85
52.理在心性中,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 86
53.中只是天理,无所偏倚 87
54.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亡 89
5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90
56.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91
57.主客消融,万象森然 92
58.心外无物,孝亲便是物 92
59.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93
60.“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94
61.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95
62.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96
63.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98
三、一以贯之——薛侃录
1.心之神明,功夫方有着落 100
2.是非之心,不假外求 101
3.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102
4.是有心求异,即不是 103
5.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04
6.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107
7.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108
8.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111
9.“惟患夺志”,恐为学之志不真切 112
10.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113
11.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 114
12.悔悟是去病之药,以改之为贵 115
13.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116
14.体用一源,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 117
15.上智、下愚,只是不肯移 118
16.若善用之,亦俱是 118
17.“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119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120
19.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 122
2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23
21.日不足者日有余,日有余者日不足 124
22.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124
23.知是理之灵处,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127
24.为学功夫有浅深,心之本体无一物 128
25.戒惧之念,无时可息 129
26.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131
27.有为己之心,力能克己 132
28.贵目贱心,珍视当前 135
29.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136
30.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137
31.死生之道,知昼夜即知死生 138
32.性、道、教浑无分别 139
33.因材施教、解偏救弊 141
34.功夫是恢复明德,始有下落 14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