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毒理学
  • 纳米毒理学
  • 纳米毒理学
  • 纳米毒理学
  • 纳米毒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纳米毒理学

30 1.4折 220 九品

仅1件

上海宝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英鸽 著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客厅15

上书时间2024-11-11

芹芹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英鸽 著
  •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1
  • 版次 1
  • ISBN 9787811361506
  • 定价 22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06页
  • 字数 18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六章。上篇九章为纳米毒理学绪论部分,介绍或讨论了为理解纳米毒理学所需要了解的一些预备知识,对《纳米毒理学》所遵循的粒子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将基本粒子、化学性粒子及纳米粒子与物质问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对生物组织损伤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中篇十一章是对目前为止的对纳米粒子对人体及生物体毒性作用研究资料或观察到的毒理现象的介绍。下篇六章则是对纳米生物安全性中目前的热点.粒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的探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气环境中粒子的毒性及毒理问题,并介绍了经典毒理学中关于气载粒子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医疗处理方法。
【作者简介】
  张英鸽,1958年生,医学博士,北京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张英鸽研究员从1997年开始探索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2000年开始以纳米药理毒理学为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2004年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纳米药理毒理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05年成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协作实验室。张英鸽研究员受教育背景为药理学。纳米技术的兴起及其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使其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可能对疾病所具有的治疗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其生物安全性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而且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他认为,物质毒性可以是治疗效应,药物的药理作用的不正确使用,则可以是毒性作用。纳米材料或纳米粒子也是如此,可以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生物效应,其关键看其用法是否合理。十余年来,张英鸽研究员已完成与纳米技术相关的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国家863专项课题,一项军队十五规划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和一项北京市研发攻关课题;目前承担有两项国家973课题,一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一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目前已发表相关科研论文120多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两项,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各两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已获得授权3项。通过这些课题的实施及深入的潜心研究,张英鸽研究员在纳米材料的药理毒理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观点和实践方法。
【目录】
上篇纳米毒理学绪论
第一章纳米毒理学的学科形成
1.1经典毒理学
1.2纳米毒理学

第二章纳米毒理学相关概念
2.1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2.2毒理学(toxicology)术语
2.3测量和分析技术

第三章纳米毒理学原理
3.1纳米毒理学的3个主要研究领域
3.2纳米毒理学剂量问题
3.3描述性毒性实验
3.4机制毒理学实验
3.5毒性发生过程

第四章物质粒子
4.1物质的粒子性质
4.2科学粒子观

第五章基本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5.1基本粒子的损伤作用
5.2影响辐射生物学的主要因素
5.3基本粒子损伤的类型
5.4器官组织放射性损伤
5.5基本粒子诱发恶性肿瘤
5.6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5.7纳米粒子对基本粒子源的载体作用

第六章化学性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6.1化学粒子的危害
6.2化学粒子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方式
6.3化学性损伤

第七章纳米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7.1纳米粒子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
7.2纳米粒子的分类
7.3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7.4纳米粒子损伤的特点
7.5纳米病理学

第八章纳米毒理学的生物结构基础
8.1体内漫游
8.2位置导航
8.3功能巡航
8.4细胞导航
8.5体外导航

中篇一般纳米毒理学
第九章纳米粒子的体内分布
9.1大粒子的运动
9.2血载纳米粒子的几何性捕获
9.3纳米粒子体内分布与侵入途径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纳米粒子的体内转运
10.1粒子自无血液组织或间隙的清除
10.2淋巴系统粒子的清除
10.3血液中粒子的清除

第十一章纳米粒子的细胞吞噬
11.1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
11.2血载粒子的吞噬
11.3吞噬作用的避免和逃离

第十二章纳米材料的免疫反应性
12.1传统医疗植入材料
12.2与植人材料表面的粘附性作用
12.3纳米粒子的免疫反应性
12.4全身和非特异性炎症
12.5过敏和其他敏感性反应

第十三章纳米粒子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13.1血液凝固概述
13.2凝血因子与抗凝血成分
13.3凝血途径
13.4纳米粒子或纳米表面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13.5纳米材料的抗凝血
13.6调节控制

第十四章纳米粒子的组织增生性反应
14.1异物性肉芽肿反应
14.2纳米粒子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第十五章纳米粒子的机械性损伤
15.1食人纳米粒子的机械性损伤
15.2吸入纳米粒子的机械性损伤
15.3纳米粒子与人体上皮的相互作用
15.4纳米粒子与血管的机械相容性
15.5细胞外基质和组织细胞的机械相容性
15.6非组织细胞的机械相容性
15.7细胞膜和细胞内容物的机械相容性
15.8纳米粒子和纳米机器人本身之间的机械相容性

第十六章纳米粒子化学性损伤
16.1金刚石
16.2碳富勒烯和纳米碳管
16.3其他形体碳
16.4Tenon
16.5蓝宝石、红宝石和铝
16.6其他医用材料
16.7纳米尺度物质与神经系统
16.8血管内堵塞的化学
16.9纳米排出物和漏出物

第十七章纳米粒子的物理性损伤
17.1纳米粒子与生物体间的热交换
17.2纳米粒子电相容性
17.3腐蚀降解效应

第十八章纳米粒子的容积性损伤
18.1躯体增容
18.2血流增容
18.3细胞增容
18.4技术性增容

第十九章纳米粒子其他病理性反应
19.1致喷嚏作用
19.2致恶心呕吐效应
19.3前庭系统
19.4更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
19.5化学感受区(CTZ)
19.6纳米休克
19.7纳米热

下篇纳米粒子环境毒理学
第二十章粒子与大气复合污染
20.1大气复合污染中的纳米粒子
20.2纳米粒子在大气复合污染中的作用
20.3气载纳米粒子的监测
20.4粒子表面多相反应
20.5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20.6大气复合污染的调控原理
20.7城市群大气污染

第二十一章气溶胶粒子
21.1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
21.2样品采集与处理
21.3颗粒物来源解析
21.4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来源
21.5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推测大气颗粒物中的PAHs
21.6室内颗粒物暴露的来源解析
21.7颗粒物与霾

第二十二章自由基与颗粒物毒性
22.1自由基
22.2自由基与颗粒物的致病作用
22.3Fenton反应与金属致损伤机制

第二十三章粉尘粒子损伤及致病作用
23.1粉尘来源
23.2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23.3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23.4肺组织对粉尘的清除机制
23.5粉尘致病作用的影响因素
23.6粉尘粒子的致病机制

第二十四章常见粉尘粒子损伤
24.1石英粉尘
24.2煤矿粉尘
24.3石棉

第二十五章其他无机粉尘粒子损伤
25.1滑石粉尘粒子
25.2水泥粉尘
25.3云母粉尘粒子
25.4石墨粉尘粒子
25.5炭黑粉尘粒子
25.6陶瓷粉尘粒子
25.7铸造粉尘粒子
25.8含铝粉尘粒子
25.9电焊烟尘粒子
25.10金属粉尘粒子
25.11人造矿物纤维

第二十六章有机粉尘粒子损伤
26.1有机粉尘来源
26.2有机粉尘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26.3有机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