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史知意并附编六种

六编内容:太史公书知意·汉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治史绪论·太史公书义法

3200 九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近代】刘咸炘 孙德谦 撰

出版社鼎文书局

出版时间1976-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25开

上书时间2025-03-28

评价14好评率 100%

  • 包装仔细 6
  • 非常满意 6
  • 价格实惠 5
  • 发货速度快 5
  • 品相超预期 5
  • 值得信赖 4
  • 服务态度好 4
  • 物流很快 4
  • 物超所值 4
  • 品相不错 2
查看全部评价

昭文馆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私家藏书,静置未阅,详观书影。
商品描述
一、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天才思想家、国学大师刘咸炘开启了史学研究的宏观研究,认为研究史学,不仅是要知其字面意思,更要洞悉史学文本与书写的思想内涵。

1、《太史公书知意》是刘咸炘解读《史记》意涵的扛鼎之作,是《四史知意》中的第一部,也是研究其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刘氏在本书中融汇百家,博采众长,玄思独具,引证丰富,洞见迭出,自成一家之学,进而着重从史法的角度来阐释《太史公书》,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也有益于学界对《太史公书》认识和研究的推进。刘咸炘在《太史公书知意》中提出的“不可以今度古”,“史书书写要应时应势”,“扩展史学研究范围”和“促进史义发明”史法观,既是对散文家、考据家穿凿附会地解释历史的纠正,更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坚守。

2、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广博,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记》、《汉书》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强烈的史学史意识。

3、关于撰写《后汉书知意》的原因,刘咸炘指出:“昔人评议范书者少于马、班,采掇简易,未旬而成,体例悉如前二书,其稍异者,间有论事语,以东汉史势人多不详也。然亦取足与书法相发明,不滥入史断语。马、班体例之精,不容议矣,范则多失,故今之所说,兼有纠弹,然仍名之日知意者,读史终应恕作者之用心也。”即史家评议范书少于马、班,且后人对东汉历史研究大都不是很详尽,范书体例多失,刘咸炘通过对其优点和篇体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探究史意,使得读史之人应该明白史家本来的用意。并指出后代史者对于范书也有众多误读,“然审今范书传本,则其破碎谬误又有非蔚宗之本然者”,因而“今故具论之,亦使蔚宗功罪明白也”。《后汉书知意》在体例上首先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进行探讨及评价,然后在内容上有关《后汉书》中“本纪”和“列传”的各个篇章都进行了探究。

4、《三国志知意》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研究《三国志》十分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作者刘咸炘在充分阅览古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前人思路,而以自己独到见地写成该书,对于进一步推动《三国志》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5、刘咸炘《治史绪论》将史学分为四种,即“考证事实”、“论断是非”、“明史书之义例”、“观史迹之风势”,并认为只有“观史迹之风势”才能称为“史识”。

王汎森先生可谓刘氏知音,他曾在自述中说,史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捕捉“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的流风,而他自己也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摸索”。他在演讲中又说“‘风’是一道丰盛的习题,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语汇去深入阐述‘风’的各种复杂的机转是我们现代人的工作”。

刘咸炘先生认为“事实实而风气虚”,所以要“即事见风,即实求虚”。如果“政事、人才皆在风中”,甚至“一切皆有风气”。

刘咸炘先生认为“察势观风”就是“察风势之变迁”,具体而言,便是要了解一种风气“何时兆之,何时成之,因何而起,因何而止,何人开之,何人变之”。通贯来说,也即是“古人之世倏而为今之世,今人之世倏而为后之世”,这一“旋转簸荡而不已”的变迁是为何及如何发生的。

陈寅恪先生曾认为大师巨子的著作除了能“开拓学术之区宇,前修所未逮”之外,还要“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仅能讲述我们未曾知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变我们看历史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孙德谦是清末民初的重要学人,其所著《太史公书义法》,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史记》学研究著作。该书跳出了魏晋以来经、史分途的观念,试图重回司马迁著史的历史背景,从经史关系的角度探究《史记》的性质、体例与司马迁著史的“义法”,与清代以来史料考证、文章评论的研究取径有极大区别,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私家藏书,静置未阅,详观书影。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