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
¥
24
8.6折
¥
28
九品
仅1件
作者袁宣萍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袁宣萍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1018970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8页
- 【内容简介】
-
16世纪欧洲至东方的航线开辟以来,“中国贸易”兴起,中国的瓷器、家具、丝绸等艺术品大量输入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热。17世纪中期,由于中国明清易代的动乱,对外贸易一度停滞。以此为契机,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兴起,并最早在陶瓷和家具中体现出来。
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依据,一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外销艺术品,二是17—18世纪中国游记等著作中的插图。欧洲还对中国瓷器和漆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成功地创制出自成体系的制漆与制瓷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中国风设计的流行与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它兴起于荷兰,却在法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此外,德国、英国、意大利、北欧、俄罗斯、波兰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流行过中国风。
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国风设计分别体现出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特点,特别是与洛可可艺术水乳交融,华托、布歇、胡特、毕芒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18世纪晚期,新古典主义兴起,中国风设计退出流行。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风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领域,以中国人物或中国动植物、风景为题材;在色彩配置、构图形式上,也部分地借鉴了东方艺术的特色。此外,它对园林设计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中国风设计虽然血统混杂,不中不西,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它见证了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对今天的艺术设计也不无启迪。
本书分别写东西方相遇、吸收华风的再创造、汇入时代的主流、多样化的集合体、中西合壁的吸引力等内容。
- 【作者简介】
-
袁宣萍,1963年5月生,1987年浙江丝绸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丝绸史。目前在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从事艺术设计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2年9月起,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攻读艺术设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11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2月获得博士学位。此为
- 【目录】
-
序
绪论
第一章 东西方相遇
第一节 记忆中的神秘国度
第二节 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踏上神奇的国土
第二章 吸收华风的再创造
第一节 从收藏到中国风设计
第二节 模仿东方外销艺术品
第三节 借鉴东方游记中的图像
第四节 技术解读——漆与瓷的再发明
第三章 汇入时代的主流
第一节 神秘辉煌的巴洛克中国风
第二节 轻灵逸乐的洛可可中国风
第三节 理性与浪漫并存的晚期中国风
第四章 多样化的集合体
第一节 法国中国风设计的特征
第二节 德国中国风设计的特征
第三节 英国中国风设计的特征
第四节 其他国家的中国风设计
第五章 中西合璧的吸引力
第一节 中国风设计的题材特点
第二节 中国风设计的形式特点
第六章 中国风设计的衰落及其评价
第一节 中国风设计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二节 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再认识
第三节 融入传统的中国风设计
第四节 对中国风设计的评价
结语
附录一:17—18世纪中国风设计在欧洲的遗存与收藏
附录二: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