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碑帖典集:草书十二品
¥
35
6.3折
¥
56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梁小钧 编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x103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梁小钧 编
-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7468639
-
定价
5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8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8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碑帖是书法发展历程的见证,经典碑帖更是学习书法的旗帜。最早的书法遗迹有确凿判断的是先秦时期仰韶文化的陶文和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陶文大多只有刻画符号,图像意味浓重,未能说明汉字的雏形,甲骨文已具有汉字“六书”特点,从两头细中间粗的毛笔线条的原始特征到相互揖让和谐统一的平衡结宇,再到不同时期的各种风格都给后世书法留下重要的启示,最直接地影响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文字。青铜器文字称金文,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风格受到甲骨文影响,字形或大或小,随体而定,具有稚拙和原始的色彩,到康王时期,出现横平竖直,字距行距较平分的章法,这是促使人们对汉字结构的把握,是汉字趋向成熟的表现,代表作是《大盂鼎》。昭王时期后、西周王朝的礼制越来越严密,歌功颂德铭文越来越长,文字要求更加规范,审美更趋乎正、宽博和精美,代表作是《毛公鼎》。厉王时期后,金文繁荣,一方面延续平正风格,代表作是《虢季子白盘》。另一方面,出现放逸洒脱的风格,代表作是《散氏盘》。东周时代,随着西周的瓦解,诸侯的分治,金文铸文少,地域文化性重,风格虽然多样,但装饰意味浓,缺失规范、是金文的衰退期。篆书起源于西周末期,东周时期在秦国一带流行,泰国延续西周的文字风格,后称“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字法规范,结体外拓,线条浑厚,书风雍容,是社会审美的更高追求,成为中国书法艺术风格的代表。秦统一中国后,把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并以此字体刻石纪功,著名的刻石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秦小篆是“书同文”的产物,统一的政策使文字达到高度标准,甚至纔条的粗细和空间的分布都有严格的规整要求。与秦刻石有别的是“秦诏版”,虽然与秦刻石文字性质是一致,但由于“诏版”文字随其形状刊刻,字形自然就会灵活,在秦篆风格上是比较另类的一笔。汉代,分书的繁荣时期出现篆书回光返照,东汉安帝时期,诏令校睢文献典籍,掀起了学习篆书的潮流,出现了一批篆书作品,如《祀三公山碑》《袁安碑》《袁敞碑》等,但与秦篆不同的是,结体整齐生动,字形出现方正、转折或起笔处方圆结合,明显地容入了分书的意味。东汉后,篆书的实用只有在一些碑额上才可见。三国时,偶有篆书,如《封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前者点昼肥厚,秦篆遗风。后者方折峻俏,取法《祀三公山碑》,分书篆法达到顶峰。隶书在汉代达到了辉煌。而隶书在秦漠间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产生而来。
- 【目录】
-
晋 陆机《平复帖》
晋 王羲之摹本《初月帖》《远宦帖》
晋 王羲之刻帖《郗司马帖》《一起帖》《先生帖》《得万书帖》《黄甘帖 》
晋 王献之《鸭头丸帖》《附刻本》
唐 孙过庭《书谱》
唐 张旭《古诗四帖》
唐 怀素《自叙帖》
唐 怀素《大草千字文》
宋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
明 王铎《临王羲之不审、清和帖》
清 傅山《车书双寿诗》
民国 于右任《标准车书千字文》(摹本)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