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9.1
4.6折
¥
1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燕荭|主编:刘刚
出版社太白文艺
ISBN9787551304047
出版时间2013-03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2534460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这套《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中,我们是希望在课本之外,为青少年的人格修养、人品塑造、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使他们尽可能地有所收获,少走弯路,更加顺利和健康地成长,并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厚重的基础——不单单是知识和学业上的基础。
《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为其中一册,由李燕荭编著。
目录
一 身心协调保健康
“心理健康”的正解
探索心理健康之路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的“正常”与“失常”
常态标准
“健康”的心理失常
心理健康中的“变态”
为心理疾病找病因
心理疾病的表现
心理疾病三阶段
心理疾病切莫“讳疾忌医”
心理疲劳与心理疾病的区分
幻觉、错觉、空想
走出“妄想”的误区
面对挫折需豁达
二 让心理疾病远去
解密神经衰弱
远离失眠的困扰
睡眠的知识
科学注解健康睡眠
“噩梦”的困惑
郁郁寡欢危害多
愉悦情绪的保持
警惕过度激动
狂躁和忧郁:一对孪生兄弟
暴躁易怒不可取
紧张恐惧多烦恼
三 抹去心理障碍的阴云
烦恼终会解决
厌恶情绪的积极消除
警惕心理的“三无”
走近朋友,走出孤独
远离自卑情结
四 向心理疾病说再见
根除“惧怕”顽疾
点亮记忆力的火炬
心理的“反对派”
揭开羞怯的面纱
嫉妒:人性的悲歌
人格的两面性
病态的性格
性格的全面发展
社交的艺术
恋爱中的心理学
寻找幸福的爱情
保持心理健康的智慧
善于心理的疏导
心理耐力
聚集心理力量
五 心理疗法十种
心理疗法概述
疗法之一:调节呼吸节奏法
疗法之二:冥想放松法
疗法之三:自主训练法
疗法之四:大脑训练法
疗法之五:暗示疗法
疗法之六:疏导疗法
疗法之七:运动疗法
疗法之八:生物反馈疗法
疗法之九:系统脱敏法
疗法之十:惮恶修改法
内容摘要
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变化。但是我们对青少年的希望和古人是一样的。有些规律性的已经由时间证明的成功的经验,我们还是应当吸取。
李燕荭编著的《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为青少年的人格修养、人品塑造、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几乎覆盖了我们所
能想到的所有方面,从学会面对压力和挫折,到如何培养激励自己;从与人交往之道,到懂得感恩与回馈;从学会读书到守望智慧;从树立远大理想到培养高尚情操……在材料选择上,编者也颇费苦心,力图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贴近青少年心理,同时减少说教的口吻。
精彩内容
一身心协调保健康小知识——伟大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性冲动”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
“心理健康”的正解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重视“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
存在着健康问题。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
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
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所以说,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为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随着
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势必会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也许你会按照一般的生活逻辑来推论。“健康”的反面就是“不健康”;而“不健康”就意味着“疾病”;那么,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喽!
这种推论由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因而结论不一定确切。关于这一点,以后将专门论述,这里暂且不说。不过,“心理疾病”确实是存在着的。
你知道吗?人的心理在接受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种种刺激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正如同天气一样,有晴也有阴,有风也有雨,有时雷雨大作,有时风雪交加,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一
个人的心理状态犹如
一潭死水,一点也不动荡,从精神医学的观点来看,这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人的心理受到身体内外刺激后发生“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人在接受同样刺激的情况下,心理反应在程度范围的大小上以及在时间延续的长短上是不同的。例如,青年人在考试失败或者失恋时都会悲叹。但是有些人悲哀难过的程度小,过一
阵子也就淡忘了;可是有些人却“痛不欲生”,经过很长时间仍然郁闷苦恼,有的人则会从此一蹶不振。(2)除了上述量上的差别外,在“质”上也会不同。两个人目光相遇,本是极正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主观地猜疑别人是蔑视他(她);伙伴们相聚在一起欢笑谈论,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疑惑别人在嘲笑他(她)。这种由于主观臆测,而扭曲了事物的性质,就是心理上的反常现象。(3)也有些人不合时宜地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协调。比如,该哭的时候,他(她)反而微笑起来;该笑的时候,他(她)却哭泣起来,等等。
以上这三种心理反应形态,都程度不同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行为失常,心理上不够健康的现象。
但是,需要提醒你的是,心理疾病的概念比较广泛,你对心理疾病既不要“自我诊断”,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心理上的(或者说精神上的)疾病,可以分为不同程度的许多种。比如,疯狂、严重的精神分裂,被认为是最
严重的一种。这种心理疾病的患者无法照料自己,无法独立生活,更不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可是也有比这轻微得多的心理疾病。比如,因为某种困难问题不能解决,而引起头痛;因为忧虑过度,而引起失眠;由于厌恶,而引起呕吐;由于精神上遭受严重打击,而引起瘫痪等等,以至于由于各种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破坏所引起的焦虑、恐惧、悲观、脆弱、易怒、敏感、孤僻、胆怯等等一切心理失常、变态,都可以归类到广义的心理疾病的范畴中去。这是大多数精神医学家们的主张。在这本小书里,也是从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解释心理疾病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失常,或者说心理变态
,都可以叫做“心理疾病”。你能说一个碰到一点点高兴的事就哈哈大笑,遇见一点点难过的事就痛哭流泪的人,和“疯子”差不多吗?这种人很可能是感情容易激动或者神经质的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说某人是“神经病”,某人是“疯子”。这其实不过是在一时气愤、鄙视的情绪下的一种渲染和夸张而已,未必就认定他们真的是精神分裂症或疯癫症患者。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知觉、思想情感或者行为活动,脱离一般正常人的模式,而有种种程度不同的病态表现,那就显示出了这个人潜伏着
对周围环境不能适应的心理缺陷。这类人往往难以控制或者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内在感觉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适应外在的环境。他们起初仅仅表现为心理失常,如果不注意很好地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任其发展下去,最
终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个平日总是“疯疯癫癫”的人,若不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也许就有可能真的会成为疯子,一个素常总是“神神叨叨”的人,若不注意增进心理健康,就难保证他永远不会变为精神分裂者。
这正是一定的量变会转化为质变的道理。
接下来讲的一点是,在这里讲的心理疾病,主要
是针对那些有轻微的变态行为,或是稍有超越常规行为的人讲的。粗浅地讲来,心理健康学也
就是预防与治疗这些人的心理缺陷以及研究怎样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一
门学科。心理健康学并不是研究常态的行为和极度变态的行为,因为常态
行为和极度变态行为,按学科分工则由另外一些学科来研究,比如,青年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
至于“常态”与“变态”,或者说“正常”与“失常”的区分,下面另有专题讨论。这里可以先讲一下的是,所谓“常态
”,说到底是一种不够科学、不准确的、抽象的概念,它和“变态”并无截然不同的严格界限。
因为人们的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处于理想的常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适应往往容易发生困难,而且每个人的行为,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多少都会有一些稍微的变异表现,只不过是仅仅没有和周围环境发生重大的冲突,因而不能划分归类于“变态”。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