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中国诗学(第31辑)编者:蒋寅//巩本栋|责编:葛云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中国诗学(第31辑)编者:蒋寅//巩本栋|责编:葛云波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38.6 7.1折 54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蒋寅//巩本栋|责编:葛云波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55941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4元

货号31223849

上书时间2024-10-28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蒋寅,1959年生,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编委。著有《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等。
巩本栋,1955年生,文学博士,历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域外汉籍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8)、《唱和诗词研究》(中华书局,2013)等。

目录
【诗学文献学】
  新见国图藏《中州题咏集》民国抄本及其文献价值
  李式玉《词源》述论
  《乾嘉诗坛点将录》作者及版本新探
【诗歌理论】
  诗律视阈下的律赋对偶论
  词之“无垂不缩”说及其演变
【诗歌史】
  诗乐舞接受的参与性原则——兼论“诗言志”的原始意味
  论陶渊明诗的风格修辞
  李白《古风》源出陶渊明《饮酒》论——兼从文献学角度看《古风》的整体性议题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异文考论——以两宋本、咸淳本、杨萧本为中心
  意象开拓与场域建构——韩愈《短灯檠歌》的后世接受研究
  论韩愈、王安石诗歌之“险”
  建构与消解:杜牧纪行诗的时空书写
  自注用意:苏轼诗歌中的典故与意脉
  曾几对江西诗学的传承与突破
  论宋代颂古诗的句式
  清人对唐宋七绝的判别、宗尚与调和
  家园记忆与时代共鸣:清初京城诗坛上的“健松斋”书写
  黎简诗歌对李贺的接受
【诗学史】
  从“血气论”视域看“文气说”在中古的产生、拓展与深化
  文学本位的宋代诗韵研究刍论
  “杜诗注我”:宋人杜诗自注的多维面相展开论
  论元明杜律选评本的沿袭现象及其互文意义
  清代选本批评视阈下的丁澎东北流寓诗研究
  旧格式运新精神:胡怀琛的“新派诗”理论
【学术综述】
  民国期刊所涉周邦彦研究述评
  二十一世纪以来“同光体”研究综述
【文献辑录】
  金诗辑补八首
  《全清词·雍乾卷》漏收1165首补目(下)

内容摘要
《中国诗学》第31辑收录《<乾嘉诗坛点将录>作者及版本新探》等文献学论文,《诗律视阈下的律赋对偶论》诗歌理论,《诗乐舞接受的参与性原则》《李白<古风>源出陶渊明论》《论清初京城诗坛上的“健松斋”书写》等诗歌史论文,《从“血气论”视域看“文气说”在中古的产生、拓展与深化》《宋人杜诗自注的多维面相展开》等诗学史论文,《二十一世纪以来“同光体”研究综述》学术综述,《金诗辑补八首》《《全清词·雍乾卷》漏收1218首补目(下)》等文献辑佚,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中国诗学》是连续学术出版物,第三十一辑收入近期最新古典诗学研究成果。
入的新开拓。

精彩内容
《中国诗学》第31辑词之“无垂不缩”说及其演变?
闫好丽清代道、咸以降,学术发生新变,乾嘉考据学分裂、重组,常州学派渐兴,专治今文经学,重“经世致用”。另一方面,随着金石碑碣的出土与传布,以及阮元、包世臣等人的提倡,碑学兴起,帖学衰落,正如祝嘉《书学史》所言,清代书学“嘉道以前,仍承明代帖学之末流,康熙重董(董其昌),乾隆尊赵(赵孟頫),皆帖学也”,“金石之学,萌芽于雍乾之际,本为学者解经证史之资,物聚所好,碑碣之出土日多,佳拓之传布日广,金石之著作日众,而学书者亦藉以研求书法,考据家之所贵,遂为临池者之所宝矣”。碑学的发展影响了书法理论的发展,书论的进步又进而影响了清代词学的发展,丰富了清代词学批评范畴。
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周济与晚清书论家包世臣交好,著有《折肱录》,序云:“曩与慎伯(包世臣)同学书,致力六年”,他的词论亦一定程度受到当时书学风气的影响。如“钩勒”,杜庆英《词史上的“钩勒”说探源》一文分析了“勾勒”与“钩勒”之不同,以及“钩勒”在词学中的发展演变,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还使用了一个重要的书学词汇,“无垂不缩”:雅俗有辨,生死有辨,真伪有辨,真伪尤难辨。稼轩豪迈是真,竹山便伪;碧山恬退是真,姜、张皆伪。味在酸咸之外,未易为浅尝人道也。词笔不外顺、逆、反、正,尤妙在复在脱,复处无垂不缩,故脱处如望海山三山妙发。温、韦、晏、周、欧、柳,推演尽致;南渡诸公,罕复从事矣。
“顺、逆、反、正”是书写时具体的用笔之法,“无垂不缩”则是用笔的原则,该概念由书学领域进入词学批评,其演变之迹,值得探讨。
一、书法溯源:“无垂不缩”与“悬针”、“垂露”管见所及,“无垂不缩”较早见于旧题唐韦续《墨薮》书诀第十九:“回展右肩,长伸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已放则留,无垂不缩,分若倚背,合如并目。以侧映斜,以斜附曲,研精一字,功归自得。”又,托名李阳冰的《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关于“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又,始筑笔而极力,终注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此言顿笔以摧挫为功。”此处所言,“无垂不缩”即竖画顿笔之法,须以顿挫出之。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连用,据姜夔《续书谱》所载,由米芾最先提出: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今略言其指……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老米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
“垂而复缩,谓之垂露”,则“垂”、“缩”之语,是对书法用笔之垂露法的形象描述;米芾所谓“无垂不缩”,则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技巧精熟后方能达到,是用笔精妙后的境界。
“垂露”与“悬针”是唐代书论家常用术语之一,欧阳询《用笔论》云:“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所谓“悬针垂露”,是对用笔之妙的比拟化形容,竖画如悬垂的针与露。张怀瓘《书断》“妙品”类,言东汉章帝时书法家曹喜“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其《用笔十法》“随字变转”条具体描述了“悬针垂露”的具体呈现:“谓如《兰亭》‘岁’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兰亭序》中“岁”一笔作“垂露”,“年”字则用“悬针”,一字一法,变化多端。“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是姜夔针对草书“丿”提出的,可见悬针与垂露,针对的是两种不同的竖画创作,意尽用悬针,意未尽则用垂露。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对悬针、垂露做了更具象的说明,“垂露首抢上,尾抢上,分四停各半之。如露之欲垂而复缩”、“悬针首抢上,尾抢下,空出分三停,上二下一。笔欲正,自上而下,如长针垂”。明人宋啬《书法纶贯》更进一步,他认为“悬针者,上努锐下,端若引绳。垂露者,下笔复上,捷收其势,即米老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也。此两者皆欲笔锋极正,至精至熟,有意无意,然后工之”,将“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作为悬针、垂露二法的终极追求。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