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肖申克的救赎(法)弗兰克·达拉邦特|译者:王淩//慕容雪村
  • 【假一罚四】肖申克的救赎(法)弗兰克·达拉邦特|译者:王淩//慕容雪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肖申克的救赎(法)弗兰克·达拉邦特|译者:王淩//慕容雪村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

14 4.4折 32 全新

库存86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弗兰克·达拉邦特|译者:王淩//慕容雪村

出版社湖南人民

ISBN9787556106356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2067687

上书时间2024-05-23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电影发行以来至今,《肖申克的救赎》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影迷评选中,一直以来都和《教父》形成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拉锯战,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参与评分的电影。在1994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本片获得七项提名。
弗兰克·达拉邦特编著的《肖申克的救赎》以电影剧本为主体,同时收录了编剧斯蒂芬·金、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关于该电影的文章、剧照、脚本创作经历以及分镜剧本等内容,是向同名电影诞生20周年的献礼。

作者简介
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rabont),匈牙利难民的后代。1959年生于法国,其后随家人移居芝加哥,是当代有名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监制,曾三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其电影生涯始于1980年的影片《地狱之夜》中的制片助理一职,此后,达拉邦特一直担任布景师,直至1986年,方始成为编剧,并在1989年成功晋级导演。其很负盛名的代表作是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和1999年的《绿里奇迹》。这两部作品都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都由达拉邦特自编自导,达拉邦特也因为这两部电影,两次获奥斯卡很好改编剧本奖提名。

目录
丽塔·海华斯和达拉邦特的救赎
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和达拉邦特的救赎
弗兰克·达拉邦特
肖申克的救赎
剧照
必要调整:从脚本到银幕的历程
弗兰克·达拉邦特
分镜剧本
后记:来自壕沟里的备忘录
弗兰克·达拉邦特
通往自由之路
慕容雪村  王淩

内容摘要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纪念版。 热门美剧《行尸走肉》导演作品。 由悬疑大师斯蒂芬·金作品改编,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获奖作品。 一场看似
无懈可击的谋杀审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高墙抗争,一曲动人心魄的越狱传奇……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杜弗雷在地狱般的肖申克监狱,凭借理性与希望,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救赎之路,救人救己,穿越层层苦难,最终逃出监狱……这一个斯蒂芬·金的故事,经达拉邦特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作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提名。
翻开弗兰克·达拉邦特编著的《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除了重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感动,重温那一
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还会有很多新的收获:情节逆转——在剧本里,原来竟有那么多情节是与电影不一
样;导演解密——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通过对逐个镜头的详细解析,解密了《肖申克的救赎》是如何从剧本变成一部经典大片的;拍摄故事——影片当中的穿帮镜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拍摄花絮也是身为“肖申克迷”不得不知的秘密……这不仅仅是经典剧本,更是心灵读本。

精彩内容
 17号场景。在这里我要暂停一下,再次歌颂我们的制作设计师泰伦斯·马什(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大部分人都以为出现在这部电影里的巨大狱舍(在这个场景里第一次出现,只是惊鸿一瞥)是一座真实的监狱。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是特里设计的布景,是由他的团队
在离监狱大约一英里外的某个仓库里建造出来的(真
正的俄亥俄州州立改造中心的狱舍没法打光或拍摄)。这是个绝对值
得惊叹的、我所
见过的最宏大的布景:4层楼高,200个独立牢房,通过气压系统开
启和关闭狱室(向道具车间主管伊萨多诺·拉波尼致谢)。如果我蒙上你的眼睛,带你走进那间仓库,然后拿掉蒙眼布,你会发誓自己正身处一座真正的狱舍。就是有那么棒。
不仅仅是狱舍,要让监狱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还有惊人的大量工作要做。大规模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制作了许多布景来对拍摄地的室内外进行整修(比如说,有多个监狱图书馆的布景)。
还不止这些,特里和他的团队在还原、修复整个监狱上的成就令人赞叹不已。我是说,当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整个监狱就是个废弃的垃圾场。连续几个冬天没有供暖,让整个室表留下了油漆脱落后的无数条纹。(第一次走进三层楼高的食堂时,就好像迈进了一座悬着数干钟乳石的巨大洞穴。)诺顿典狱长的办公室,在电影里看上去金碧辉煌,但它最开始的样子就好像刚有人在里面引爆了一
颗大当量的炸弹。
我从来不会忘记在前期制作期间的某天,我去了现场,看到特里像往
常那样不紧不慢,计划修复足有10吨重的监狱外墙——墙体在某天夜里倒塌,压在了路上。(说到查漏补缺,特里和他的团队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在努力保证这段墙体不会垮掉。)以下感言不是我酸葡萄,这完全是我真实的想法:我真心认为特里·马什应该因此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奖的提名,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次挑战有多么巨大,也没有意识到他的作品的价值
。他们只是想当然地以为我们去了一座真正的监狱,然后就开拍了。
他的工作实在太天衣无缝,反而被人忽视了。我想这只能算是我古怪的抱怨(就像传说亚瑟·克拉克曾经抱怨过“《2001太空漫游》之所
以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化妆奖,是因为评委们没有意识到猩猩们是由人类演员扮演的”)。
21—29号场景。对于电影中这段“胖屁股被狠揍”的展开,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它能体现出音效在电影中的表现力。有些人曾经说过,在你认为你从银幕上看到的内容里,有一部分实际上是由你听到的音效传递的。按照这个说法,这个场景的成功是因为你听到了银幕之外的犯人们的声音——嘲讽、喊叫、重复的谩骂,占据了你的耳朵。真
相是我们在拍摄这些场景时只用了最多几十个临时演员(包括看守),但是你会觉得满满当当的200个牢房里都是冷血疯子。这多亏了芭芭拉·哈里斯和她那天才剧团“循环”的出色工作。他们单独演出这些声音,然后在后期制作时将声音混合进去。之后由音效编辑约翰·史塔西和他的团队整合所有的元素,最终再通过对话混音师鲍勃·利特的出色技术,像实施脑部手术一般精准地完成所有声音元素的放置。
(这部分场景的另一部分重要贡献来自于我的好兄弟
,一位出色的作家,大卫·J.斯科,他代替在后期制作时已经焦头烂
额的我,敲出了好几页囚犯们喊叫用的台词。这几页台词的价值无可比拟。因为当时我们已经做完了电影末尾的演职员表,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在电影中感谢他,希望在此致谢可以弥补一二。)为了一个小小的龙套,我们在俄亥俄州当地进行了几次试镜(这是非常常见的做法,省掉了从洛杉矶或是纽约找个只说一句台词的演员飞过来的麻烦和费用)。在21号场景开头喊出“熄灯”的看守由约翰·萨默斯扮演,他是在新监狱(从旧监狱一路往
上走)工作的真
正看守(之前也在旧监狱工作,也就是你在电影里看到的这座。他一
直工作到1990年这座监狱被关闭)。
在29号场景接近最后的部分,看守们把“胖屁股”抬上担架的镜头被舍弃了,我们将此改为让哈德利简单地交代“把这死胖子送去医务室”。从戏剧化的角度来说,让整个场景在他威
胁整座狱舍之后结束会更好,而不是将银幕时间浪费在拍摄担架运送
的路途上。此外,让看守飞快地带着担架冲进来,我觉得这可能会令他们看起来有一点像“吉斯通警察”(比如说,你会不会觉得他们总是抬着一副担架跟在拜伦·哈德利身后,以防他脾气发作而胖揍某人一顿?)。
22—25号场景。虽然我很乐意再多抓拍一些其他新囚犯待在牢房里的镜头(里面有不少大人物),但时间不允许。而且在看过剪辑好的段落镜头后,我觉得没有那些镜头问题也不大。讲这些是为了说明,如果没有把握而且时间很紧的话,只要拍了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一般来说就是主要角色的镜头),就不会错得太离谱。
P155-15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