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脑科理论实证录周德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脑科理论实证录周德生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

58.8 6.0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德生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003524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0924354

上书时间2024-05-1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院士推荐: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先生的推荐并亲自作序,指出:“本书的学术成就在于,基于中医理论系统探讨了脑结构、脑功能、脑生理、脑病临床应用经验……脑科理论特别是脑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理论建构:脑病专科已经成为中医内科临床主干之一,但相对于中医脑科临床与脑病康复的迅猛发展,中医脑科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周德生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及中医各家学术思想,融合神经科学及精神心理科学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抛开中西医学对发病机制理解及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广泛占有历代脑科理论资料,充分分析其思维根源、体系核心和应有价值,重新建构了脑藏象理论的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并创新性地指导中医脑病的辨证论治和康复养生,以期为中医脑科临床应用提供中医特有的思维策略,开拓崭新的个体化诊疗思路。

作者简介
周德生,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1997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至今。担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历代医论选讲》、《传统临床中医药读本丛书》、《中医内科查房手册》、《内科释疑》、《神经科中西医诊疗套餐》、《新编中医手册》、《中医名方全书》、《简明中药手册》等多种学术专著。获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5项。

目录
上篇脑科理论
第一章脑的内景与神经功能解剖的相关性()
第二章脑藏象理论解析及分形构建探讨()
第三章论“脑会诸体”()
第四章脑主神机论()
第五章志心神机轴的双向调控作用()
第六章从神志机制阐释“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第七章关于神经再生的中医认识()
第八章中医脑病的临床特征()
中篇临床实证
第九章基于魂魄理论辨治神经系统心身疾病()
第十章基于营卫失和理论辨治失眠()
第十一章基于开阖枢理论辨治自主神经疾病()
第十二章基于脑心与胆相通理论辨治癫痫临床体会()
第十三章基于荣气理论辨治脑梗死()
第十四章基于冲气理论辨治脑出血()
第十五章基于络脉理论辨治脑小血管病()
第十六章基于脑室腑理论辨治脑脊液循环障碍()
第十七章基于玄府气化理论辨治脑水肿及脑积水()
第十八章基于脑窍理论辨治非意识障碍神经病()
第十九章基于风邪理论辨治免疫性神经病()
第二十章基于毒邪理论辨治感染性及代谢性神经病()
第二十一章基于经筋理论辨治运动障碍疾病()
第二十二章基于五体理论辨治痿病()
第二十三章基于督脉理论辨治脊髓疾病()
第二十四章基于卫气理论辨治周围神经病()
第二十五章基于中药麻醉止痛理论辨治神经痛()
第二十六章基于精气胎传理论辨治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第二十七章基于真头痛理论辨治神经重症()
第二十八章基于标本病传理论辨治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二十九章基于癥积理论辨治颅内肿瘤()
第三十章基于伏痰理论辨治精神疾病()
下篇方药心得
第三十一章复方简药在脑病的临床应用()
第三十二章脑病处方公式与入脑药物选择()
第三十三章脑病专科经验方集解()
第三十四章脑病专科药组配伍临床应用()
第三十五章“用药相得”临证心法解析()
附录脑科相关研究文献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医脑病专家周德生教授临床经验集,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构建脑科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中篇为基于脑科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的实践经验,病种包括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失眠障碍、自主神经疾病、癫痫病、脑梗死、脑出血、脑小血管病、脑脊液循环障碍、脑水肿及脑积水、免疫性神经病、感染性及代谢性神经病、运动障碍疾病、痿病、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疾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神经重症、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障碍;下篇为脑科方药理论临床应用的实践经验,分别介绍脑科处方公式应用、用药相得、复方简药、脑科经验方、经验药组及入脑药物选择。全书共收载实证医案106例,涵盖了中医脑病的主要病种,医案均来源于作者近年来收治的住院病历或门诊病历,强调在规范的西医诊断、治疗上联合中医干预措施。本书特色体现在周德生教授自案、自录、自选、自按,升华心得体会,完善规律总结,彰显个性特色,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脑科理论与临床应用经验。

主编推荐
★院士推荐: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先生的推荐并亲自作序,指出:“本书的学术成就在于,基于中医理论系统探讨了脑结构、脑功能、脑生理、脑病临床应用经验……脑科理论特别是脑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理论建构:脑病专科已经成为中医内科临床主干之一,但相对于中医脑科临床与脑病康复的迅猛发展,中医脑科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周德生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及中医各家学术思想,融合神经科学及精神心理科学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抛开中西医学对发病机制理解及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广泛占有历代脑科理论资料,充分分析其思维根源、体系核心和应有价值,重新建构了脑藏象理论的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并创新性地指导中医脑病的辨证论治和康复养生,以期为中医脑科临床应用提供中医特有的思维策略,开拓崭新的个体化诊疗思路。

精彩内容
第一章脑的内景与神经功能解剖的相关性埃及解剖学创始人希洛菲利(Herophilus,公元前335年—公元前260年左右)是第一位系统研究脑和脊髓解剖的医学家,“神经”就是通过他采用的希腊文“υευρου”一词而确定下来的。据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前期传入之解剖生理学》考证:“按神经一名词,日本杉田玄白译《解体新书》时所造。”1774年,荷兰医学书《解体新书》由杉田玄白、前野良沢、中川淳庵一起翻译为日文。其实早在1589年,方有执就创造性地使用了“神经”这一名词,其《伤寒论条辨·本草抄》桂枝条曰:“用经之权,神经之妙用也。”中国古代关于脑的内景的研究,脑的内景形象描绘了脑的内部组成、形态、性状、大小、位置、功能等,是古代条件下所获得的神经功能解剖知识,并且参合了大量的具象思维形象阐释。脑的内景形象有深层的理论思维、鲜明的中医特征,经得起临床应用的反复验证。本文试探讨脑的内景与神经功能解剖的相关性问题,以期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者和临床者正确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更好地实施辨证论治。
一、脑奇恒府内景《素问·五藏别论》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正由于这种学术争鸣,《内经》不以脑为脏,才确定了脑为奇恒之府。
(一)颅腔为奇恒之府颅腔中空,具有腑的特点,而其内藏脑髓,脑髓为真气之所聚,故藏而不泻,有脏的特点。说明颅腔既不同于腑,又有别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正与奇恒之府的形态和其生理功能特点相同,故归属于“奇恒之府”。可见,《内经》将脑归属于“奇恒之府”者,乃指颅腔而非脑髓。颅腔中有脑膜、脑髓、脑窍、脑室、脑脉、脑络、脑汁、脑津液、脑之气血等;颅腔外有脑骨、筋肉、皮毛等。
(二)奇恒之中复有奇恒《素问·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脑组成之脑骨、脑髓、脑脉络,复兼奇恒之府。朱沛文《华洋藏象约纂·脑论》曰:“性命之枢机,脑髓是也。”脑髓是脑的主要成分,功能强大,故有脑髓为藏说。肾主骨,主骨髓,骨髓又属于髓海,为肾精所生养藏秘,所以脑骨属肾。《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心在体合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称“心藏神”。后世以脑为元神,心为识神。脑又纵联督任二脉,通上贯下联内系外,使脑和周围组织发生密切联系。脑脉络运行气血,灌注脑髓,以供其阴阳气化和新陈代谢,其功能受脏腑阴阳气血调节,脑府局部体现在阴阳二气消长动态平衡。
奇恒之中复有奇恒,脑奇恒府实乃奇器也。《云笈七签·埏埴图》引《阴符经》曰:“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此之谓也。”由此可以理解脑为“奇恒之府”的经典论断。
二、脑髓海内景关于脑的内景,晋·葛洪的记载最为形象。《抱朴子内篇·地真》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扬空;玄芝被崖,朱草蒙胧;白玉嵯峨,日月垂光;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惟帐琳琅;龙虎列位,神人在旁;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此真一之大略也。”这种脑的内景形象,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心象,是运用“反观内照”方法所阐释的具象化结构。
(一)脑分左右,贯通脊髓宋·杨介《存真环中图》中人体解剖图谱已有颅骨、脊柱椎体、椎板及椎管等,颅腔中有脑(髓海),椎管中有脊髓(髓),而且显示心、肺、肾与“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传统观念认为,脑为太极之象,脑分左右大脑,阴阳二仪之理。唐·梁丘子注《黄庭经·至道章》“脑神精根字泥丸”曰:泥丸脑之象为“阴阳之根”。
(二)脑膜赤文,白玉嵯峨《抱朴子内篇·地真》曰:“巍巍华盖,金楼穹隆……玄芝被崖……白玉嵯峨。”内视大脑球形,表面沟回结构、皮层支动脉血管,以及脑白质的形象。葛洪将脑组织称为白玉,《牡丹亭·仆贞》俗称“脑浆”。《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阴阳化生品》反观:“脑膜赤文,混黄元真。无无曰玄,赤文命神。”描写大脑、小脑、脑干乃至脊髓表面的灰质皮层、蛛网膜及细小动脉,及其为神明“枢机”的关键功能。
《医学原始·动觉至细之力德论》曰:“脑之髓,包以二层之皮。”传教士汤若望《主制群征·以人身向征》曰:“脑之皮分内外层,内柔而外坚,既以保全本气,又以肇始诸筋。”对硬脑膜、软脑膜有所认识。
(三)脑室精水,经玄涉黄脑脊液又称为脑汁、精汁、玉精。《抱朴子内篇·地真》曰:“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玉明运度品》曰:“八冥之内,细微之中,玉精流液,下镇人身。泥丸绛宫,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十转回灵。”后世如《奇方类编》曰:“脑崩流汁。”《医林改错·脑髓说》曰:“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已经涉及脑室系统中的脑脊液生成、形态、循环、作用、功能等等。
(四)脑窍玄府,化生神机脑窍即神窍、关窍、玄府、鬼神门、幽冥之门、脑户。《素问·刺禁论》曰:“刺头,中脑户,入脑而死。”金末元初《秘传大丹直指·修真图》曰:“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窍,乃藏神之所。”春秋时期卫国人王禅《道钟警明·修真至宝》曰:“一个关是一个窍,每一个关旁边又有两个窍,所以一关有三窍。”思虑之识神变成元神,元神变成思虑之识神,“必由中窍而运行”。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曰:“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之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称为“精开窍通”,脑部内在的腠理玄府气液宣通化生神机,故称为神窍。《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曰:“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因此可以推论,玄府是神机出入之门户,除外“听户玄府”以及其他关窍玄府,应当还有脑髓、脑膜、脑脉、脑络的腠理玄府,才能发挥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作用。所以,《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又称玄府为“鬼神门”、“幽冥之门”。
三、脑九宫内景(一)脑部九宫,泥丸居中脑有九宫者,古人将脑矢状面划分为九部,每部皆有神居之,故曰“九宫”。《紫清指玄集·谷神不死论》曰:“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乃元神所住之宫。”泥丸是形容具有圆形或半圆形的柔软物体,指出了脑组织柔弱、软弱的特点。唐·梁丘子注《黄庭经·至道章》“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曰:“脑有九瓣。”《医易一理·脑脏论》:“中系六瓣,中二瓣名曰大脑;前有前脑,后有后脑。”九瓣即九宫,可能对脑叶表观的沟回结构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陈撄宁《黄庭经讲义》曰“当中方圆一寸处,乃百神总会”,可能认识到丘脑或者延髓结构的重要性,也可能错误地认为胼胝体是大脑最重要的功能结构。
根据《云笈七签·上清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灵台章引《大洞经》曰: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宫,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曰泥丸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宫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宫亦曰泥丸宫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宫上一寸为太皇宫,是为脑部九宫。而此脑部九宫中,尤以丹田宫又称泥丸宫最为重要,最尊贵,以其居中独尊而总领诸神。《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云笈七签·秘要诀法》曰:“泥丸者,形躯之上神所居也。”(二)三一九宫,知觉定位清·戴震《原善·绪言下》曰:“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清·刘智《天方性理·大成全品图说》将人的知觉分为两类,计10种,从定性方面解决“分于智而寓之于脑”的5种内照知觉(总觉、想、虑、断、记)在大脑的功能定位问题(表11)。在西方一个世纪之后才有人达到这种认识,但是,错误地将“分于心而发之于表”的5种外照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功能定位在心。
表11总觉、想、虑、断、记5种知觉在大脑的功能定位内部知觉大脑部位功能定性总觉脑前部总统内外一切知觉而百体皆资之以觉者想(回忆)脑前中部想者,于其已得之故而追想之以应总觉之用也
虑(思虑)脑中部虑者,即其所想而审度其是非可否也
断(判断)脑前后部断者,灵明果决而断虑之宜然者也
记(识记)脑后部记者,于凡内外一切所见所闻知所觉者而含藏不失也
清·刘智关于知觉在大脑的功能定位方法,可能是基于三一九宫法。《天方性理·总述大小两世界分合之妙义与天人浑化之极致》曰:“三一非三,一而三义。真一起化,数一成化,体一化化。”结合《云笈七签·秘要诀法》记载:“夫三一者,乃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刘氏将总觉、想、虑、断、记,定位于脑前部、脑前中部、脑中部、脑前后部、脑后部,与脑部九宫的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玉帝宫是基本对应的。此五宫之神的位阶低于真一,“各安其所”。
(三)神随宫分,九宫分雌雄《云笈七签·神回元经》曰:“脑神名觉元。”变化分形,产生各种知觉。九宫为太一出入游行之所,阳出阴入,五行参变,犹如循环,名非有定,神随宫分,产生各部之神用名称。《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曰:“神明依泊从所名也。”由此可以推论,脑九宫内景形象借用一些有道家色彩的特殊名称,并不是客观实际的脑髓区域划分,而是为了阐明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差异是气机运动的结果。
易家以九宫八卦分阴阳,道家以九宫神明分雌雄。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玉帝宫等为雄,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等为雌,并且“道高于雄”。《云笈七签·四宫雌一内神宝名玉诀》曰:“此四宫雌真一之神,是天元始生之。”天元者,元气、元精、元神涵三为一,故称为天一、太一、真一。
(四)大脑小脑,动觉之德大脑小脑,二仪四象。《云笈七签·三界宝录》曰:“人各为一天,璇玑玉衡……亦象人脑,四象合成。”《人身说概·四体觉司》曰:“从大小二脑生来四大枝,亦谓之脑髓,与别髓异,此细筋敷散于四肢百体之皮……其能知觉悉由于此。”《医学原始·动觉至细之力德论》曰:“脑中亦有二小胞,以生动觉至细之德。”动觉之德包括运动之德和知觉之德。所以,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前期传入之解剖生理学》曰:“脑中二小胞,盖指大小二脑。”但是,中医对小脑的认识并不多。
四、脑气筋及筋络内景成书于明代1576年间的《经络全书·足阳明之筋》中,在论及太阳经与阳明经与“目”的联系时曰:“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为目上网也;阳明细筋,散于目下,故为目下网也。”“细筋”二字也见于其他中医古籍之中,基本明确是指神经。所以,明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性学粗述·细筋部》直接翻译神经为细筋。
(一)脑髓脊髓脑气筋筋络系统
《灵枢·大惑论》记载了“目系”,应当包括视神经;《医学原始·元神元质说》:“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窍道与脑髓的联系通路可能包括脑神经在内,窍道通路不可与经脉等同。但是,《云笈七签·太清中黄真经》曰“百窍通于百穴,百穴通于百脉”,眼窍“通于肝,肝脉通于心”,鼻窍由“鼻脉复通于脑脉”等等,窍道通路又与经脉混同了。
对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认识,清·邵同珍《医易一理·脑脏论》曰:“背行较多,分九对脑气筋,入五宫脏腑……脊髓者,由脑直下,为脑之余,承脑驱使,分派众脑气筋之本也。”《主制群征·以人身向征》称脑神经和脊神经为脑气筋:“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筋自脑出者六偶,独一偶逾颈至胸,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存顶内,导气于五官,或令之动,或令之觉。又从膂髓出筋三十偶,各有细脉旁分,无肤不及。其与肤接处,稍变似肤,以肤为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筋之体,瓤其里,皮其表,类于脑,以为脑与周身之要约。”《性学粗述·细筋部》记述更详:“脊骨两边每节各发一双细筋,悉由上而下,各有所本行动。”《医学原始·动觉至细之力德论》曰:“一使周身有运动之德,一使周身有知觉之德,皆由筋络以通百体。”这里的“脑筋”相当于脑神经,“髓筋”相当于脊神经,“细脉”或“筋络”相当于周围末梢神经。
(二)筋络传入传出,维筋相交《灵枢·经筋》篇曰:“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已经认识到左右大脑的神经功能交叉定位现象。清·刘智《天方性理·内外体窍图说》关于脑脊髓内传导通路的认识:“凡目之所曾视,耳之所曾听,心之所曾知,脑皆收纳之而含藏于其内,是所谓能纳也。”“纳有形于无形”,相当于上行传导系统,包括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盖脑之中寓万有总觉之德也,其筋络自脑而通至于目,则目得其总觉之力而能视;其筋络通至于耳,则耳得其总觉之力而能听;其筋络通至于口鼻,则口鼻得其总觉之力而口知味,鼻知臭。”“通无形于有形”,相当于下行传导系统,包括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刘智以为“脑之力”经过筋络而“通至于周身”,而“通身行其总觉之力”而使“手能持,足能行,百体皆知痛痒”。五、结语中医认识脑的内景形象,是古人在粗浅解剖构造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心想、冥想、意念、玄览、玄鉴、反观、内照等,所阐释脑的具象化结构,脑的内景形象一直没有偏离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是取象比类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切不可以抛弃“体察”和“内省”(包括反观内照)的中国传统格物致知方法论原则。医家和道家关于脑的内景形象不同于佛家通过表观解剖、写生、禅定、开天眼、心识、心悟、圆觉等,追求的真容、造象、脉轮、脑舍利等象征相;更不同于西学东渐以后,引入神经功能解剖的规范图式。尽管在今天看来脑的内景形象是简略、粗糙、臆想的,甚至有错误的地方,与神经功能解剖有不可通约性,客观上神经功能解剖为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表明“西为中用”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途径。但是,如果用神经功能解剖颠覆脑的内景形象,就不能正确理解中医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位认识,也远离了脑病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中医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优势和缺陷,全部体现在脑的内景思维方式上。
第二章脑藏象理论解析及分形构建探讨藏象理论具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定文化模式的特征,是天人合一、体用合一、取象类比、体悟内省的思维方法的产物。中医认识的脑结构称为脑的内景,脑的内景与神经功能解剖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认识的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脑藏象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逻辑框架,认为脑奇恒府整体功能结构高度完备,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大约包括脑髓脑室脑脏腑系统、脑脉脑络脑经脉系统、官窍神窍脑窍系统、泥丸九宫脑神机系统、脑气脑血脑脊液脑精气系统等5个方面。本文对脑藏象理论解析及分形构建探讨如下。
一、脑藏象整体观
奇恒府,非脏非腑,似脏似腑,不同于一般脏腑的精气聚集之处。《黄帝阴符经·强兵战胜演术章》曰:“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生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脑藏于内,象见于外。脑为元气、元精、元神所聚,神机于此以化生,神明由之以变化,奇器乃神器,故为六奇恒府之首。
(一)奇恒指动态平衡状态
奇恒,如果仅仅理解为不同于平常,中医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我们认为:奇,变动,奇变枢机;恒,永恒,恒常其式。奇恒指有规律的圆缺往复而寓永恒的动态平衡过程。《内经博议·奇恒病论》曰:“夫恒之为道,谓胃气五脏,各得其所,上顺天时,内调营卫,故神转不回。”神机循恒道流动有常,奇正变化不可穷尽。人身三奇,精、气、神也。变而用之,奇恒天度,气数有常,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气化活动。中医以气化结构认识人体,因此,奇恒概括了气化作用的过程流与气化功能的内稳态。
(二)脑奇恒府指颅脑脑作为奇恒之府,一般指颅脑,有时指脑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因此,脑指枕骨大孔平面以上的所有器官,也称颅脑、头颅、脑袋、颅腔,由颅和面部组成,包括头皮、颅骨、脑髓、脑脉、脑膜、脑脊液、脑窍等,主要指颅腔中的脑髓。《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金匮玉函经·证治总则》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有时还包括中医称为督脉、经脉、脑气筋的脊髓、脑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等。《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与脊髓相互依承,大部分功能互用,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医易一理·脑脏论》称脊髓、脑气筋“为脑之余,承脑驱使”,故属于脑。
(三)奇恒之中复有奇恒互藏是指事物间的物象相同部分。阴阳互藏,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五行互藏,即五行之中再分五行,每一行中又寓五行生化之机,恒动制化。由此推演出脏腑互藏理论,五藏系统中的任何一藏的功能均渗透于其他四藏之中,通过气血、津液、神机的变化,影响、调节、控制着其他四藏与本藏相关的功能。神分属五脏而总统于脑髓,可以看成脑藏五脏。
奇恒之中复有奇恒,即奇恒互藏。总而言之,脑为奇恒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而言之,脑髓、脑脉、颅骨也是奇恒府,其局部功能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同类相从”、“同类相应”、“同气相求”、“同气相动”的。如脉奇恒府为血府,贯通全身周流五脏;脑脉脑络通利血气,深入脑髓,为脑髓输送精微物质;脑髓脊髓缘督脉贯通,旁络全体;颅骨中另有骨髓充养,颅骨构成颅腔包藏脑髓。脑奇恒府内部,通过互藏之道,不同的功能结构系统高度协调,精化气,气化神,产生功能强大的全息神机。
脑为元神之府,产生的神机循行全身,包括各个脏腑及胆、胞宫、精室等奇恒府。神机依泊从部位外显,如通过少阳相火生发之气,脑神分属于胆则决断中正,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通过督脉、冲脉、任脉等联系,脑神分属于胞宫、精室则生殖繁衍,故“命门者精神之所舍”。脑神分属五脏成为神、魄、魂、意、志。因此,脑与脏腑相关,不仅指作为生命主宰的脑奇恒府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