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走近国医大师张磊/医学人生丛书马红丽//孙玉信//张登峰|责编:马晓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走近国医大师张磊/医学人生丛书马红丽//孙玉信//张登峰|责编:马晓峰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

52.8 6.1折 86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红丽//孙玉信//张登峰|责编:马晓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ISBN9787513258135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6元

货号30948040

上书时间2024-05-1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黉宫幼人读寒窗
第二章  医道初试名村乡
第三章  复学岐黄磨医技
第四章  广阔天地精法方
第五章  执教临床偿夙愿
第六章  耄耋之年国医扬
第七章  个中妙处耐思量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医学人生丛书”之一,是国医大师张磊的个人传记,是一名记者对国医大师人生的深度解读,也是对中医人的解读。探究中医到底为什么被称为“瑰宝”?几味中草药凭什么可以冠绝天下、独步江湖?什么才是正确的中医养生方式?本书可满足普通读者,中医爱好者的阅读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精彩内容
 三张连芳有这么好的记忆力,跟父亲张会明的教导
也不无关系。
张会明自己只念过半年私塾,因此,他期望孩子们将来长大能有个好前程,不再像自己这么辛苦卖苦力。所以,在连芳六七岁时,张会明便在家开始教弟兄俩识字、背书。他把《三字经》《百家姓》全文按顺序誊写在一张张纸片上,一张纸片一个字,固始人叫“字丁子”,然后再把所有的“字丁子”打乱顺序放在一个盒子里,每一
盒子放一百多张,每天教连芳兄弟俩认一盒子字,第二天温习。等所有的“字丁子”认熟了,张会明再开
始教孩子们背书。如此,日积月累,还未上私塾,连芳就已经把《三字经》《百家姓》熟背如流。
这就是童子功,这种扎实的童子功不仅夯实了连芳的国学根基,也为日后连芳学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岁时,张连芳被父亲送到了本地的私塾上学。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是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古时,一般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
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
私塾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自家子弟同时也对外招生的,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
教馆、学馆、书屋。
明、清两代不少学者名人,都是学塾先生出身,如明末归有光、清代郑板桥等人。郑板桥《道情》十首中就有咏塾师之作:“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张连芳上的即是家塾,启蒙先生是丁寿臣。
当时私塾的教育方法,基本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十几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的,两个读《左传》的……还可以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在一个房间中共同高声朗读。同时同读一种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按他们不同的智慧、记忆力、理解力,分别教读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内容。
张连芳初人塾,按说应该先读《三字经》《百家姓》,而后才是《论语》《大学》《中庸》,最后读《孟子》,再读“五经”的。但因为张连芳幼承庭训,一不仅识字,《三字经》《百家姓》也全部在家读完了,所以,考核完张连芳的入学水准后,丁先生直接让张连芳读了《论语》。
此时,经邻里介绍,丧妻多年的张会明终于续弦,娶得一朱姓女子为妻。
这位朱姓女子善良贤德,后一直未曾生养,视连芳兄弟如己出。因此,连芳兄弟跟这位继母感情很深,有什么不敢跟父亲说的事却愿意跟继母商量,让继母帮着出主意。
旧时人塾读书,大多七八岁左右,张连芳因为家贫,入学稍晚了些,不过也正是由于在家无拘无束
惯了,所以才刚入学几天就受不了了:私塾的规矩实在太多了,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读书不好要被罚,坐相不好也要被罚,有时还会被打手心……在家野了十年的连芳哪受过这种约束?于是,就跑回家跟继母诉苦,并请她转告父亲:“让弟弟上学去吧,我再也不想去了。”继母虽然转告得相当委婉,但还是惹怒了急脾气的父亲。为了能送连芳进私塾上学,张会明同时做好几份工,终于凑够了交学费的粮食(那时候粮食比纸币、大洋稳定),结果孩子却跑来说不愿意上学了。张会明气急,把儿子痛打了一顿。痛打的结果是:第二天,张连芳老老实实、端端正正地坐在学堂
读《论语》了。
张连芳终于老老实实地读书了,可丁先生教了一
阵子书却在私塾坐不住了。为啥?因为将近四十岁
的丁先生此时喜添一子。
这可是丁先生盼了多少年的儿子啊,丁先生心里甭提多乐呵了,哪还能坐得住啊?自然是得空就往家里跑,让一些学生在私塾上“自习课”。原本,老师回家探亲是常理,关键是丁
先生家不在本乡,离私塾有二三十里路呢,所以,丁先生每次回家至少也要
待上两天才重回教馆,有一次还在家待了足足一个月。这下,张会明不乐意了:这不耽误孩子读书吗?
第二年,张会明毫不犹豫地将儿子转到另一家私
塾上学,就学方式由“跑学”转为“包冬”。
“跑学”“包冬”都是旧时的一种就学方式,差别就在于寄宿与否。如整个学期
吃住都在私塾,叫“包冬”;不在学校吃住的,就叫作“跑学”,跑着上学,倒也形象、贴切。当然,寄宿制的“包冬”,学费、生活费要
比“跑学”高很多。
P1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