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3.94 2.4折 ¥ 58 九品
仅1件
作者罗伯特·席勒|乔治·阿克洛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6160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980746828545376265
上书时间2024-12-28
生活中偶尔也会有充满启示性的时刻。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金碗》中,那位美国豪门女继承人在不经意的一瞥间就证实了心中的怀疑:她的丈夫和她的继母关系暧昧。对全球经济而言,2008年9月19日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性的时刻。美国国会拒绝通过(尽管后来又推翻了这一决定)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提出的7 000亿美元紧急救援计划。道琼斯指数大跌778点,全球股市也应声而落。突然之间,看起来再也不可能发生的“大萧条”仿佛即将重演。
大萧条是20世纪的一场灾难,它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失业。然而,大萧条似乎还嫌带来的痛苦不够深重,反而愈演愈烈,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5 000多万人在战争浩劫中丧生。
眼下,大萧条极有可能重演,因为经济学家、政府以及公众近年来扬扬自得,已经忘记了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我们知道了经济实际上是怎样运行的。我们还知道了,在一个强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恰当角色。本书会还原那些历史教训,同时用现代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解释。为了弄明白世界经济如何陷入当前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理解这些教训。更重要的是,只有理解了这些教训,我们才知道该怎样应对。
在大萧条中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这本1936年的经典著作中,凯恩斯阐述了美国和英国这样资信良好的政府怎样通过借贷和支出使失业劳动力重新就业。这个解决方案在大萧条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贯彻。直到大萧条结束,经济学家才开始向政治家提供清晰的指导。因此,各国领导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实际上都采取了一些赤字支出政策。尽管他们感到非常困惑,但是在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直觉是正确的,其政策方向也大体正确。然而,由于没有指导方针,他们缺乏将这种政策贯彻始终的信心。
为了打赢战争,凯恩斯主义理论最终得以实施,失业现象消失了。到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的方案得到了广泛认可,被世界各国采用,甚至被奉为圭臬,载入法律。在美国,1946年的《就业法》将维持充分就业归为联邦政府的责任。
在抗击衰退的过程中,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凯恩斯主义原理完全融入了学院派经济学家、政治家甚至一些普通大众的思想。据说,甚至连米尔顿·弗里德曼也被引述曾说过“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弗里德曼后来宣称自己的原话被断章取义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大体上是可行的。当然,经济总是有起有落,甚至会发生一些剧变,如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日本、1998年后的印度尼西亚和2001年后的阿根廷。但是,鸟瞰全球经济,整个战后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直是成功的,而且还将继续取得成功。一个又一个国家维持了所谓的充分就业。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和印度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开始体验经济繁荣与增长。
但是,在运用赤字财政有效摆脱衰退的背后,《通论》中另一条更为根本的信息被弃若敝屣,即凯恩斯对经济运行和政府角色的深入分析。1936年《通论》出版时,政治经济学谱系中有一派较为极端的人认为,凯恩斯主义之前的经济学是正确的。按照这种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自由市场在自发、无政府干涉的情况下,“好像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确保充分就业。根据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示就是:如果一名工人愿意以低于其生产贡献的工资工作,雇主只要给他提供一份工作就能从中赚取利润。持这些观点的人极力主张政府平衡预算,坚持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而1936年谱系的另一端是社会主义者,他们认为,要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局面,政府就必须接管经济,然后才能通过雇佣来消除失业。
但是,凯恩斯选择了一条更折中的路线。在他看来,经济不只是像古典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受到像“看不见的手”这种理性行动者的控制,只要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参与到交易中。凯恩斯承认,大多数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人们总是有非经济方面的动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并不总是理性的。在凯恩斯看来,这些动物精神是经济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要想理解经济,就必须理解它是怎样受动物精神驱动的。正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样,凯恩斯的动物精神是换个角度观察经济的关键,这一新角度解释了资本主义潜在的不稳定性。
凯恩斯对动物精神如何驱动经济的说法引入了政府角色这一话题。他认为,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非常像各种育儿指南中所定义的家长角色。一方面,指南书警告我们不要太独裁。孩子会表面上服从,但当他们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反叛;另一方面,这些书告诉我们不要太娇惯孩子。如果过于娇惯,孩子就难以学会自我约束。指南书告诉我们,恰当的育儿方式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父母的恰当做法是设定限制,这样孩子就不会过度放纵他们的动物精神,但这些限制还要给孩子留有独立学习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父母的任务是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给孩子自由,同时保护孩子免受动物精神的支配。
这个幸福的家庭正好对应于凯恩斯(也是我们)关于政府恰当作用的定位。正如古典经济学所证明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拥有极大的创造力,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这种创造力。另一方面,若是听之任之,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出现过剩的问题,现在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它还会导致经济狂热,随之而来的便是恐慌和失业问题。大家会过度消费而几乎不储蓄。少数族群则在糟糕的境遇中饱受煎熬。房价、股价甚至石油价格暴涨,然后暴跌。正如育儿指南书中提到的父母的恰当角色一样,政府的恰当作用是搭建平台。这个平台应当让资本主义的创造力完全释放,但也要能够制约由我们的动物精神引起的极端行为。
说到极端行为,小布什曾精辟地将这次经济危机解释为“华尔街喝醉了”。但是,华尔街为什么会变得一塌糊涂?为什么美国政府为这种局面提供了前提条件,当它过度放纵时却置之不理?当前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必定来自某个经济理论,这个理论能解释其中的原理,然而这个理论来源于对凯恩斯《通论》的逐步阉割。在《通论》首次出版后,这个过程便开始了,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愈演愈烈。
动物精神是凯恩斯解释大萧条的核心理念。在《通论》出版后,几乎所有的动物精神,不管是非经济动机还是非理性行为,都被他的追随者一一抹杀。他们只保留了恰能得出最小公分母理论的动物精神元素,目的是使《通论》和当时标准的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学术差异最小化。古典理论并不包含动物精神,它认为人们完全按照经济动机理性地行动。
凯恩斯的追随者采取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如海曼·明斯基所述)有两个充分的理由。首先,萧条仍在肆虐,他们希望能让人们尽快转变观念,支持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作用的观点。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者,他们将凯恩斯的理论改造得尽可能地接近当时的主流理论。而保留最小偏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能够让当时的经济学家用旧理论来理解新理论。
然而,这种短期的解决方式带来了长期后果。被注了水的《通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被普遍接受。但是,这种缩减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容易受到攻击。20世纪70年代,新一代经济学家崛起,他们对缩减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批评,形成了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中残存的为数不多的动物精神可有可无,以至于对经济无足轻重。他们认为,凯恩斯的原创理论改造得还不够。在他们看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经济学家根本不需要考虑动物精神。因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凯恩斯主义之前的宣称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古典经济学又复活了。动物精神就这样被丢进了思想史的垃圾桶。
这种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家传播到智囊团、政治精英以及公共知识分子,最后传给了大众媒体。它变成了一个政治魔咒:“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政府不应该干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信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策。在英国,它的表现形式是撒切尔主义,在美国则是里根主义,然后又从这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传遍全世界。
关于政府作用的“宽容型父母论”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的“幸福家庭论”。在撒切尔当选首相和里根当选总统的30年后,我们亲眼目睹了这种论点带来的种种麻烦。对华尔街的极端行为的绝对放纵,使其完全失去了理智。现在,全世界都不得不承受这一恶果。
很早之前我们就发现,政府可以采取某些方式来抵消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理性冲击和非理性冲击。但是,作为凯恩斯的思想遗产,政府的作用一直遭到质疑,在大萧条的经历中建立起来的保护机制逐步被破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原理:人们不仅有理性的经济动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精神。
本书利用行为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观点,描述了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解释了当人们作为真实的人,即拥有合乎人性的动物精神时,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本书还解释了,为什么忽视真实的经济运行会使世界经济陷入当前的危机:信贷市场崩溃,实体经济岌岌可危。
借助社会科学领域70多年来的研究,我们能够阐释动物精神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从而完成早期凯恩斯主义者未竟的任务。由于我们深知动物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理论核心,而不是略而不论,所以我们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
在当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这样的理论尤其必要。最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者必须知道该做什么。对于那些已经有正确直觉的人而言,例如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这样的理论依然重要。只有真正理解该理论,他们才会有信心和合适的理论武器来支撑自己的直觉,并选择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绪论
要理解经济如何运行,弄清楚如何管理并促进经济繁荣,我们就必须关注能够真实反映人们观念和情感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动物精神。如果我们不承认那些重大经济事件背后基本上都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永无可能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可惜,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商业作家似乎不谙此道,因而他们对经济事件的解释经常有很大的谬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个人的情感、感受和激情并不重要,经济事件是受神秘的技术因素或反复无常的政府行为驱动的。实际上,正如本书即将揭示的,这些事件的起因其实比较常见,只借助于日常思维就能发现背后的机理。本书的写作始于2003年春天,从那时起到现在的世界经济走势只能用动物精神来解释。世界经济好像过山车,先上升,而后在大约一年前开始下降。但奇怪的是,与通常在游乐场坐过山车不同,乘客直到经济开始下滑才发现自己置身于一段疯狂的旅程中;而且,正是因为乘客们的这种后知后觉,游乐场的管理者并不需要限制过山车攀升的高度,也从不提供安全设备以限制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或幅度。
大家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直到银行倒闭、失业、抵押贷款止赎这类事情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才注意到呢?答案很简单。有一个经济理论让公众、政府和大多数经济学家消除了顾虑。该理论说,我们是安全的,一切都好,不会有危险发生。但是,这个理论是有缺陷的,它抹杀了经济运行中人的观念的重要性,也抹杀了动物精神的作用,甚至还抹杀了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处境其实不稳这一事实。
人们在想什么?
古典经济学宣扬的是自由市场的好处。不仅在美国、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桥头堡,而且在整个世界,甚至是在印度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人们都确信这一观念是成立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本质上是完美而稳定的,即便有政府干预,也只需要很少一点儿。与此相反,政府的干预是现在或未来发生大衰退风险的唯一诱因。
这种推理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学说。经济实质上稳定的思想基础源于一个假想实验,它提出的问题是:完备的自由市场意味着什么?答案是:如果人们在这样的市场上理性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用尽所有的互利机会去生产商品并进行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互利交易机会就会导致充分就业,要求合理工资的工人(他所接受的工资低于他对生产的贡献)就会被雇用。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这样的工人尚处于失业状态,市场上就能达成互利的交易:雇主按该工人要求的工资雇用他,就能享有额外的产出,获得更多利润。当然,还是有某些工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那只是因为他们暂时还在找工作,或者他们坚持索要的工资高得不合理(超出了他们的产出贡献)。这样的失业是自愿的。
在某种意义上,关于经济稳定性的这种理论相当成功。例如,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在多数时间里—即使是在严重衰退时—都有工作。它可能无法解释为什么1933年大萧条顶峰时美国有25%的劳动力失业,但它的确能够解释,为什么即使在那时,仍有75%的劳动力有工作可做—他们正从事着亚当·斯密所预言的互利的生产和交易。
因此,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一理论也应该得高分,至少按照我们曾在餐馆里偶尔听到的某位男生的标准而言是这样。这位男生抱怨,尽管他的答案70%正确,但拼写测验的成绩也只得了C。而且,在200年来形势最糟糕的时候,该理论表现甚佳,比如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仍只有6.7%(尽管仍在上升)。可以说,古典经济学的预言相当准确。
再来看看大萧条时期。很少有人会问为何在1933年就业率仍高达75%,相反,人们通常会问,为何有25%的劳动力失业。依我们之见,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对充分就业的偏离。若不能实现这样的充分就业,其原因必然是偏离了亚当·斯密的经典模型。
像大多数同行那样,我们的确相信,亚当·斯密关于为何有这么多人就业的观点基本正确。我们也愿意相信,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亚当·斯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优势的观点也基本正确。但是,我们认为,他的理论不能描述经济体系中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的波动,也不能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而且,从亚当·斯密那里得出的经验之谈,即完全不需要政府干预或少干预,也是毫无根据的。
被忽略的动物精神
亚当·斯密的假想实验考虑到了人们会理性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假想实验并未考虑到人们会受非经济动机的驱使,而且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非理性程度或者被误导的程度。概而言之,它忽略了动物精神。
与此相反,凯恩斯试图解释经济偏离充分就业的原因,并强调了动物精神的重要性。他强调动物精神在商人的算计中所起的基本作用。他写道:“我们用于估计铁路、铜矿、纺织厂、专利药品的商誉、大西洋邮轮或伦敦市内某栋建筑未来10年收益的这些基础知识并没有多大意义,有时甚至毫无用处。”既然如此,这些决策是如何得来的呢?这些决策“只能被视为动物精神导致的结果”。它们来自人们“想要采取行为的自发冲动”,它们不像理性的经济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是“量化收益乘以其量化概率的加权平均值”。
“动物精神”这一术语在古拉丁文和中世纪拉丁文中被写成spiritus animalis,其中animal一词的意思是“和心智有关的”或“有活力的”,它指的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但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的含义略有不同。它现在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它还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被它麻痹;有时候,它又赋予我们能量,使我们振作,进而克服恐惧和优柔寡断。
正如家庭有时和谐、有时争吵,有时高兴、有时忧伤,有时成功、有时混乱一样,整个经济也是时好时坏。社会结构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也会改变;同样,我们付诸努力和自我牺牲的意愿也绝非一成不变。
经济危机,例如当前的金融和房地产危机,主要是由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引起的,这种见解与主流经济思想背道而驰。但是,当前的危机见证了思维模式变化所起的作用。事实上,正是我们不断变化的信心、诱惑、嫉妒、怨恨、幻觉,特别是对经济本质的认识引发了危机。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花钱买庄稼地里的房子,而且还有人愿意为购买者提供资金;为什么道琼斯指数先攀升到14 000多点,又在一年多后暴跌至7 500点左右;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在过去两年中上升了2.5%,而且至今没有止步的迹象。这些因素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主要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只有接受美联储的紧急救助才勉强存活,而雷曼兄弟公司则随后在同一年宣告破产;为什么很多银行资本短缺,为什么有些银行在接受紧急救助之后仍摇摇欲坠,尚需再次救助。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有动物精神和无动物精神的宏观经济学
当然,宏观经济学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发生波动。其实,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全都和经济波动这个主题有关。在这里我们只想给出两个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家认为,只用一种单一的动物精神(比如工人讨厌降低货币工资,而雇主又不愿意给那么多)就能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随后,这种思想演变成稍微复杂的、关于工资为何变化缓慢的解释。根据这一说法,由需求变动引起的就业波动是因为工资和价格并不是同时设定的。在宏观经济学中,这个概念就是所谓的“交错合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充斥着各种对亚当·斯密的简单假想实验的偏离,而在这些假想实验中,受纯粹经济动机驱动的理性的人总是心照不宣地相互达成合同。
正是在这一点上,本书与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有着理念上的差异。本书将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描述经济的方式。教科书式的经济学试图尽可能地最小化对纯经济动机和理性的偏离,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本书的两位作者大半生都在用这种传统方式描述经济。人们已经充分理解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把经济波动解释成对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理想体系的微小偏离容易让人理解,因为这样的解释符合已经被充分理解的理论框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亚当·斯密体系的微小偏离能够描述经济的真实运行情况。
本书将打破这种传统。我们认为,经济理论不能仅限于解释对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理想经济体系的最小偏离,还要解释实际发生且能观察到的偏离。鉴于现实经济离不开动物精神,因此要描述经济的真实运行,就必须考虑动物精神。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解释经济是怎样运行的,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本书写于2008年冬至2009年,所以也会描述我们如何陷入当前的困境,以及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走出困境。
经济运行的真正原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描述动物精神的5个不同方面,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的。这5个方面分别是: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我们的理论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放大了各种干扰。
工资和价格的设定大体上取决于对公平问题的关注。
我们承认腐败和反社会行为的诱惑,以及它们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货币幻觉是我们的第二大理论基石。公众搞不清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更弄不明白它们的影响。
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看法,是同我们自身和他人的生活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故事汇集成国家和世界的故事,并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第二部分将论述这5种动物精神如何影响经济决策,并说明它们在回答以下8大问题时如何起关键作用:
第一,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第二,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第三,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第四,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第五,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
第六,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第七,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
第八,为什么弱势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我们认为,如果运用动物精神理论,就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相应的,如果我们认为人们只是理性地遵从经济动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经济按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那样运行,这些问题就无法解答。
这8大问题都是基础性问题。任何人只要对经济怀有天生的好奇心,就会关注这些问题。通过为这些问题提供合乎常理且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的动物精神理论描述了经济的真实运行状况。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现有理论未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提出的理论全面而又合乎情理地解释了美国和世界经济如何陷入目前的衰退。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为了摆脱当前的危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八章给出了我们的分析和建议)。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因在分析不对称信息市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和货币政策等。
罗伯特·希勒,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的联合创始人。2012年希勒入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经常为联合报业集团下属的报刊和《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同时,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非理性繁荣》、《终结次贷危机》以及全新著作《金融与好的社会》。
2013年北京时间10月14日19点与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彼得-汉森(Peter Hansen)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为:他们在“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方面的作出了贡献。
前 言
绪 论
第一部分 动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
信心: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
信心乘数效应
第二章 公平:工资和价格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公平问题不该受冷落
问卷调查:公平比经济动机更重要
经济实验:人们渴望公平
公平交换理论
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
经济决策者需考虑公平因素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经济运行的阴暗面引发衰退
美国最近三次衰退中的腐败案例
对冲基金会倒闭吗?
每次衰退都有腐败和欺诈的影子
第四章 货币幻觉:公众能否揭开通货膨胀的面纱?
货币幻觉的思想史
潮流逆转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极端假设
工资合同与货币幻觉
债务合同与货币幻觉
会计与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确实存在
第五章 故事:公众行动的参照物
政治家最会编经济故事
故事推动整体经济
信心随故事波动
故事就像“传染病”
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八大经济问题
第六章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
非理性繁荣催生大萧条
大萧条的前因后果
萧条源于人类的本性
第七章 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标准故事:中央银行如何干预经济
标准观点并不完美
公开市场操作效力有限
中央银行:最后一个放贷人
不断变化的问题本质
贝尔斯登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第八章 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实现信贷目标是当务之急
对未来的影响
美国政府的政策回应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金融市场目标的作用
第九章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
工资、价格和效率工资
萧条时期人们很少辞职
为什么雇主支付的实际工资高于他们必须支付的工资?
第十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通货膨胀对失业的反应
走得太远
货币幻觉的影响
自然失业率理论成立吗?
货币工资泄漏实情
权衡关系的进一步解释
到北方去
第十一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
长期后果和复利的威力
储蓄的易变性
传统的储蓄
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 中信出版社
八五品郑州
¥ 24.20
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 中信出版社
八五品北京
¥ 24.60
动物精神 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中信出版社
八五品郑州
¥ 25.40
动物精神 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中信出版社
八五品广州
¥ 25.90
动物精神 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中信出版社
八五品北京
¥ 25.70
动物精神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中信出版社
八五品北京
¥ 24.60
动物精神[美]乔治·阿克洛夫、[美]罗伯特·席勒 著中信出版社9787508657684
八五品南昌
¥ 36.00
动物精神:人类心理活动如何驱动经济、影响资本市场 [美] 乔治阿克洛夫,[美] 罗伯特席勒 著 中信
全新益阳
¥ 55.96
动物精神 人类心理活动如何驱动经济、影响资本市场 [美] 乔治·阿克洛夫,[美] 罗伯特·席勒 著
全新德州
¥ 38.94
罗伯特・席勒的金融伦理思想研究
九五品周口
¥ 45.0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