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韬·鬼谷子 曹胜高等 中华书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六韬·鬼谷子 曹胜高等 中华书局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7.63 4.2折 18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胜高等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627

出版时间2007-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8元

货号958547940778557446

上书时间2024-12-28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汉书·艺文志》并不载此书,而是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说托言太公的书有些是后世人所为。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吕氏,字子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初事商王纣,去隐北海,后归周,为文王师,号太公望。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

  《汉书·艺文志》说《太公》有《谋》、《言》、《兵》三种。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里说:“《汉志》……无《六韬》之名。盖《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况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见于著录矣。……班云近世,则增加之文,或出于西汉。其间有避正殿之语,将军之号,固不足怪。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皆认为后世所传《六韬》在《太公·兵》八十五篇中。此说较为辩证。西汉刘向曾校订诸子略,其《说苑》引文,就有与《六韬》相合者,如卷七《政理》十五:“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同于今本《六韬·文韬·国务》,此外,另卷一《说苑·君道》部分章节与《六韬·文韬·举贤》略同,所以,可以认为今传的《六韬》,曾杂于《太公》中传世。《淮南子·精神训》中说:“通许由之意,《金滕》、《豹韬》废矣。”可见西汉时期,《六韬》篇目在民间流传。三国谢承的《后汉书》中也说:“(许)淑字伯进,善颂太公《六韬》。”《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五引东汉许慎《六韬注》,说明东汉时《六韬》已独立成书。《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遗记》:“魏任城王彰,武帝子也。少而刚毅,学阴阳纬侯之术,诵《六韬》、《洪 范》之书数千言,武帝谋伐吴,问彰,取其利师之 诀。”到三国时期,《六韬》已广泛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类”又有《周史六瞍》六篇。这本书流传很 早,《庄子·徐无鬼》:“横说之以《诗》、《书》、《礼》、《乐》,纵说之则以《金板》、《六■》。”班固自 注曰:“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 焉。”有人认为其与今本《六韬》相同,如颜师古就说:“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瞍字与韬同也。”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下》引司马彪、崔撰言:“《金板》、《六■》,皆周书篇名。或日秘谶也。本又作《六韬》,为《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以为《六■》即《六韬》。然据班固注,无论成于六国或显王,则此《六■》与太公书自有区别,内容当近儒,故有人认为孔子曾问,这与《太公》近于“道”的论述是很容易区分的。

  由于《汉书·艺文志》没有明载《六韬》,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张萱《疑耀》、黄震《黄氏日钞》、清姚鼐《读〈司马法>
<六韬>
 》、崔述《丰镐考信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皆将之定为“伪书”。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其残存内容与今本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大多相合。该墓葬为西汉前期,不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且不避汉初皇帝名讳,乃西汉前抄录。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发现定名为《太公》之简,有篇题十三,《治乱之要》等三篇见于今传本,另六篇见于传本,未见篇题;另有记“武王问”、“太公日”的简文,也证明《六韬》的内容在西汉初确实存在。  自北宋定《武经》,《六韬》便被确定为六十篇。然根据《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选》注《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等中出现的逸文,可知今本《六韬》散佚了很多文字。

  《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必信,《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问,把《六韬》列入到《武经七书》中,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因而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今本《六韬》,主要有如下的版本系统:一、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者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者;二、唐写本,敦煌唐写卷子本《六韬》,残存二十个篇目,二百零一行,藏于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三、《群书治要》本,未有《豹韬》,不分子目。四、《武经七书》本,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此最为完整。五、辑佚本,如孙同元《六韬逸文》等。本书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参校他书注译而成。

  根据西汉司马迁的记载,鬼谷子是一位隐士,苏秦、张仪曾跟随他学习。《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说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扬雄《法言·渊骞篇》也说:“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论衡·明雩篇》:“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裴驷《史记集解》:“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司马贞《史记索隐》:“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综合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鬼谷子,姓名里族不详,春秋时人。因隐居于鬼谷,故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师之,有“捭阖”之术十三章,又有阴符七术,为纵横家之鼻祖。

  《鬼谷子》一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另有“《鬼谷先生占气》一卷”。唐代柳宗元就开始怀疑《鬼谷子》,他在《辨鬼谷子》中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墼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又说:“《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日王俐(或云王诩)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箧》及《本经》、《持枢》、《中经》三篇。《转圆》、《■箧》今亡。梁陶宏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大抵其书皆捭阖、钩箝、揣摩之术。”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为伪书。

  然而清末俞樾的《鬼谷子真伪考》列出《鬼谷子》流行于西汉之前的证据:一则刘向曾经引用,二则《淮南子》中“‘忤合’之言四五见”,三则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引用,四则扬雄《法言》提及鬼谷及其学术,五则《汉书·杜业传赞》引用《鬼谷子》词语,因而认为《鬼谷子》不见著录,非不存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故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史记索隐》:“‘故日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日’也。”司马迁不标出处,而今本《鬼谷子》存之,说明汉初已经成书。而且刘向《说苑·善说》引《鬼谷子》:“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国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是论今本不存,若魏晋人造假,何以知司马迁引《鬼谷子》之文,而不录刘向的引文?可见鬼谷子在两汉间已经流传。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指导思想与后世流传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常受人诋毁。今天阅读,仍要仔细辨析其中的阴谋诡道,不可太过。然而在战国时期,这些纵横游说之术是很实用的。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佩六国相印,以合纵之术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张仪能将六国合纵一一瓦解,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不朽功劳。或许他们正受益于鬼谷子的教诲,悟到了游说之术的精髓。

  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楗》、《抵■》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阐述了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方法,很适用于当前的竞争环境。另有《转丸》、《■乱》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说的是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是前面游说之术的基础,如《本经阴符七篇》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自《隋书·经籍志》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通考·经籍志》皆著录。其版本主要有正统道藏本、子汇本、十二子本、百家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等。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注。

  曹胜高 安娜

  2007年2月


导语摘要
 《六韬·鬼谷子》为其中之一。《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指导思想与后世流传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常受人诋毁。

作者简介
  曹胜高,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学研究。

目录
六 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

军用

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鸟云山兵

鸟云泽兵

少众

分险

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鬼谷子

上卷

捭阖

反应

内楗



中卷

飞箝

忤合











符言

下卷

本经阴符七篇

持枢

中经

内容摘要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键》、《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等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说的是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颇适用于竞争环境。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其中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采用文王与姜太公问答的形式。《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始,《武经七书》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编推荐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采用文王与姜太公问答的形式。《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始,《武经七书》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键》、《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等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说的是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颇适用于竞争环境。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其中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精彩内容
 本篇阐明了治国要略在于爱民,使民可获利,使民有所成,使民可生
存,使民有所得,使民有所乐,使民有所喜,要避免伤害百姓、杀戮百姓、侵夺百姓、奴役百姓、激怒百姓等行为,对待百姓应该有“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希望听您讲述治国的要务。如何才能让君主受到尊敬,使人民安定呢?”太公说:“爱民罢了。”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译文:文王说:“如何爱民呢?”太公说:“使人民获得利益而不是损害他们,使人民有所 成就而不是导致他们失败,使人民能够生存而不是杀害他们,给予人民而不是随意夺占,使人民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受苦,使人民高兴而不是让他们愤怒。”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误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①,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夫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②,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注释:①宫室台榭:指当时豪华的宫廷台阁。台,土筑的高台,高坛。榭,台上的房子。②驭:控制,统治。
译文:文王说:“冒昧地请您解释一下缘故。”太公说:“使百姓不失去本务就是给予他们利益了,使农耕不误天时就是促成他们生产了,不惩罚没有罪的人就是保障他们生命了,减轻税赋就是给予他们财物了,少营造宫室楼台就是使他们安乐了,官吏清廉不苛刻扰民就是使他们高兴了。如果使百姓失去了本务那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农民耕种误了农时那就是毁坏了他们的生产,惩罚没有罪的人那就是对他们进行残害,加重赋税那就是掠夺他们的财物,多营造宫室楼台那就是使人民疲惫增加他们的痛苦,官吏腐败苛刻扰民那必然会激怒百姓。
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治理百姓就好似父母爱护子女一样,像兄长爱护弟妹一样。遇见饥寒交迫的人要为他担忧,遇见劳累辛苦的人要为他们悲怜。赏罚百姓就要像加在自己身上一样,对人民征收赋税就要像索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就是爱民之道。”P13-P15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①。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③,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
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④;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⑤。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注释:①仪:标准。②拥:拥塞,闭塞。③司南之车:即指南车,车上装有磁石,车有小人常指南方。④偏成者也:原文作偏害,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以为当作“偏成”,可从。⑤分:分裂。
译文: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探求事情的原委,以推究实情。要想详尽地探求对方实情,就需确立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条标准互相参验运用,就能生出奇谋。奇谋顺从事理,没有阻塞,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依循。所以,郑国人人山采玉时,都要驾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那么考量才干,测定能力,揣摩实情,也就是行动的“指南车”。所以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都可以成功;欲望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功;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共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一部分人受到损害。所以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双方损
害就相互疏远,正是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所以要用这个区分同异,同类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疤才毁坏。这就是墙和树木分界之处。所以,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略,谋略需要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采纳就生摈弃,于是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如此看来,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种制度也都有一定的规则。P292-29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