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众生 蒋勋 上海文艺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0.13
2.7折
¥
38
八品
仅1件
作者蒋勋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47588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484791268621535232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画布上的文笔
林文月
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约在千二百字左右,从某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于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而言;至于导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而「新桥」,而「回声」,而「肉身」,而「吾庐」,而「史记」,这五十篇的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迭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这些折迭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藉由文字而好好的收藏起来了。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没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
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绝对的黑,以十七世纪林布兰特(Rembrandt)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 〈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小点,远到最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黑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度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 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枝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
五十篇散文,几乎都书成于窗前。
拥有一个家,或者只是一个房间,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有一处熟悉的地方,有四壁将我们围起来,框起来,令人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而又有一种从外界抽离的安全感。我读这些文章时,也会有这样子的感觉。或读书,或工作,或静思,或外,或出神。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属于、而又抽离于这个世界,大概是由于有窗子的关系吧。窗,使人感觉既联系而又隔离。作者原先可能在那隔离的一区写文章,或者绘画;偶一抬头,便看到山光水色、寒林叶落、桐花如雪、鹭鸶鸡鸭……,或许,竟因而推门出户,走入景中,变成物象的一部分,与世界融合为一体;成为线、成为点、在画面之中。
窗前书写,自自然然。至于一年期间,定时千二百字左右的短文,用两个字的齐一小题标示,或断或续,随兴所至舒展开来:〈秋水〉、〈回声〉、〈潮声〉、〈品味〉、〈甜酸〉、〈风尚〉、〈布衣〉,这些篇章,分开来是独立的散文,缀连起来却又是绵延可以贯串的。
在目录上,二字齐一的小题各篇最后,有一篇附录的单字题目:〈雪──纪念母亲〉。
蒋勋很用心的写这篇文章。写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写雪,写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记忆。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的下着,屋内的灯全熄了,只留母亲卧房里床头一盏灯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彷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
我想,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的吧。
《此时众生》,遂成为他送给母亲,最具深意的礼物了。
导语摘要
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
《此时众生》中特别收录蒋勋创作的二十九幅画作,这些画作从自然中来、往自然中去,文与画映衬互耀,呈现蒋勋美感独特的“画布上的文笔”。
作者简介
蒋勋,作家、画家、诗人、美学大师, 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台湾《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长。
美学、史学、佛学等多元熏习,使蒋勋自在地行走在繁华与废墟的时代迁变里而不虞元气消散。蒋勋的散文,有悲情而无愤意,正如张晓风所言,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沉哑暗灭的美唤醒。
多年来,蒋勋以文章和画作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深入浅出地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来,他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著有《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孤独六讲》、《天地有大美》、《因为孤独的缘故》、《爱欲书》等多种著作。
目录
序 画布上的文笔 林文月
愿 蒋勋
卷一 夏天
桐花
月桃
萤火
相思
栖霞
大雨
溪涧
瀑布
鱼肆
月升
叶子
卷二 秋时
渲染
新桥
沙滩
眼前
翅果
看见
苹婆
秋水
回声
栾树
潮声
鸭子
卷三 冬季
时差
自由
候鸟
银杏
寒林
舞者
黑暗
温泉
泡汤
野溪
烧水
风景
卷四 春日
竹内
众生
肉身
品味
甜酸
风尚
布衣
吾卢
城市
迟行
速度
输赢
华山
卷五 夏天
退之
史记
【附录】——雪
【编者后记】如是因缘
内容摘要
从某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此时众生》是蒋勋最精致的散文集,以五十篇散文记录四时不同变化的自然与人事,每篇约在千二百字左右,成为这本《此时众生》。《此时众生》中特别收录蒋勋创作的二十九幅画作,这些画作从自然中来、往自然中去,文与画映衬互耀,呈现蒋勋美感独特的“画布上的文笔。
主编推荐
蒋勋献给母亲最*深意的礼物。这是一本非常精巧的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约在千二百字左右,从某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这也是蒋勋最私人的生活记录,他在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地下着,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
书中收录蒋勋写给母亲的诗《愿》,感动无数读者,台湾名主播张小燕在节目中痛哭流涕,称此诗使自己跨越丧夫之痛。书中更独*收录蒋勋亲自挑选历年创作之写生画作29幅,首次呈现蒋勋文笔如画笔、画布上的文字。
精彩内容
在目录上,二字齐一的小题各篇最后,有一篇附录的单字题目:《雪——纪念母亲》。
蒋勋很用心地写这篇文章。写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写雪,写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记忆。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地下着,屋内的灯全熄了,只留母亲卧房里床头一盏灯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我想,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的吧。
《此时众生》,遂成为他送给母亲、最具深意的礼物了。
两年前上过黄山,民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夸赞黄山之美,认为去过黄山,五岳都可以不看了。我并不赞成这样的说法。每一座山,都有不可取代的特色,把山水也拿来排第一名、第二名,其实是人的偏狭。但是民间的俗语影响很大,我去黄山的时候,山上人山人海,同行的朋友说:到了假日,旅游旺季,人多得看不到风景。
黄山原来是难爬的山,空寂荒凉,少有人的足迹。明末清初,一些文人怀亡国之痛,拒绝与新政权合作,纷纷上了黄山。他们在山上看云飞泉流,领悟一座大山的沉默孤独,出现一批卓越的画家:石涛、梅清、渐江
、戴鹰阿、萧云从……他们好像在画黄山,其实也在画自己;画山的陡峭高耸,也画自己的棱棱傲骨,画山的峰回路转,也画自己生命的绝望与希望。 “黄山画派”人才辈出,成为近三百年来的山水主流,也为世人指引了亲近黄山的路。只是等游客大批蜂拥上山,孤独的指引者已不在山上,早随云烟飞去了四方。
孤独者总是在寻找一座还没有人去过的山,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自己生命的途径。人群嗡集吵杂的地方,通常是没有风景的。
黄山秀丽,峰石的形状千奇百怪。因为没有什么覆土,纯石体的巨岩,只有隙缝问长出松树,枝干顽强结,加上黄山云海,烟岚变幻,山峰常在虚无缥缈间,好像惊鸿一瞥,充满神秘的幻想性。
华山浑然大气,比奇巧秀丽,比神秘缥缈,比不上黄山,但自有一种壮大饱满使人仰望赞叹。明代初年画家王履有一套《华山图》册页,有写生的概念。但是到了华山,使我想起的画家还是范宽,是他藏在台北故宫的不朽名作《溪山行旅》。《溪山行旅》一座大山,堂堂正正,立在中央,占去画面三分之二空间,顶天立地,一线飞瀑,直泻而下,没有一点妥协。民问常说“华山自古一条路”,峰不回,路也不转,一块巨岩,完完整整,三四百公尺高,窄狭石梁背脊上凿一条笔直梯道,不到三十公分宽,两旁悬崖断壁,万丈深渊,仰角八九十度,直线而上,一口气登五六百级台阶,不能旁骛,必须专心一意往上,像走在一条飞龙背上,此处也就命名为“苍龙岭”。
唐代大文豪韩愈爬华山,在苍龙岭大哭,上不去,也下不来,写了遗书,从悬崖投下,县官得知,派人把他救了下来。从小读韩文,觉得他气壮山河,苏轼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一扫六朝文的靡丽,直追秦汉古风;为了谏佛骨人宫,他也敢冒死罪批判统治者,没有想到他会在华山的险途上胆怯。看到石壁上刻着大字“韩退之投书处”,气喘吁吁的登山者,到了这里,都停下来,哈哈大笑。韩愈字退之,在这里看到“退之”两个字,特别亲切,也觉得从小心目中觉得伟大崇高的韩愈,有了更平易近人的一面。
“韩退之投书处”使华山艰难危险的路途上,多了一处可以轻松一笑的地方。后来有个百岁老人走到这里,哈哈大笑之后,在旁边刻了另外一
行字:“李文备百岁笑韩处”。这个李老先生显然很得意,一百岁都爬上来了,真要好好笑一笑韩愈。
能够让别人笑一笑,能够让别人得意,有信心,能够在一千年的山路上使后来者领悟进退输赢,韩愈一向严肃耿直的脸上,仿佛有了一点偷笑的幽默。
我同行的朋友都比我年轻,体力也好,他们攻完北峰攻西峰,攻完西峰转身就攻南峰,我想到韩退之,领悟人有时可以知难而退,放自己一马,选了一树盛放的桃花,坐下来,向朋友宣布:“走不动了,我要在这里‘投书’!”从华山下来,经合阳,直接去了韩城。韩城有“太史祠”,是司马迁
的墓冢。但是这个墓是西晋修的,距离司马迁去世,已经有四百年,未必可靠。民间读《史记》,景仰司马迁,在他居住的故地,修坟立祠,使香火不断。这个坟冢,或许不是真的,却是一种纪念。是人们心中的坟冢,祭奠一个有骨骼的文人,纪念他的受辱,纪念他在受辱中坚持活着,纪念他活着写完《史记》,做了历史的见证。
到韩城的路不好走,一路颠簸异常,尘土飞扬。到了韩城已经入夜,喝了当地土产稠酒,酒酣耳热,听村落父老闲话野史,司马迁的故事,好像昨天才发生。秦腔里的李陵,哭声特别高亢,使我想起年少时读过的《报任少卿书》。想起夹在民族冲突中的士卒,深入胡地,弹尽援绝,白手血刃。他们死在边塞荒漠,尸骨无人掩埋。他们战败了,没有死去的,成为俘虏,屈辱活着。这样的活着使统治者觉得羞耻,武帝下令族灭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通通拉上了刑场。哭声震天的惨剧里,司马迁上书进谏,为这些士卒说话。震怒的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权利,不在意任何他人生死,痛恨司马迁触犯天威,下令处死。P178-18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