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病之王 [美] 悉达多·穆克吉 中信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7.5
4.2折
¥
42
九品
仅1件
作者[美] 悉达多·穆克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8119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972050488026054667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
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悉达多·穆克吉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并在读书期间荣获罗氏奖学金。他的实验室主要致力于运用新型生物方法开发抗癌药物。他曾在《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神经元》、《临床研究杂志》等期刊,以及《纽约时报》、《新共和》等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和评论。
目录
[众病之王·癌症传]
[作者记]·
[引子]·
[第一部分]·“黑色体液,淤积不化”·
[第二部分]·缺乏耐心的战争·
[第三部分]·“如果我不能好转,你会拒绝收治我吗?”·
[第四部分]·预防就是治疗·
[第五部分]·正常自我的扭曲态·
[第六部分]·长期努力的硕果·
[致谢]·
[悉达多·穆克吉访谈录]·
[词汇表]·
[译者附记]·
内容摘要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主编推荐
薛蛮子、冯唐、姬十三、张羽倾情推荐!
什么是癌?它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最终能否战胜?
四千年的斗争史,诠释癌症的前世今生
数千年来,癌与人类如影随形
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
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概率为22%,因癌症死亡率为13%。
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312万例,死亡病例达270万例。
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
每7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中信出版集团品牌店》
面对癌症,没人能轻言治愈
为了能追上这种疾病的步伐,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学习新知识,扬弃旧策略。我们执着地与癌症进行抗争,时而精明、时而绝望、时而夸张、时而猛烈、时而疯狂、时而凛然。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年。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人老了并不一定会得癌症;但某些饮食生活习惯、职场工作环境,以及细菌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罹癌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是我们可以、也应该做到的。了解癌症的特性及肇因,才能通晓各种癌症的预防之道,以及不同疗法的长处与限制;对于层出不穷的癌症新闻,也才有能力辨别真假。
2011年普利策文学奖作品
2011年《英国卫报》新人奖得主
2010年《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时代》周刊评选非小说类作品之一
精彩内容
法伯在1947年进入“癌症世界”时,十年前的舆论浪潮已完全消退。癌症已再次成为一个政治上无声的疾病。在儿童医院通风良好的病房内,医生与患者正在进行着一场仅属于他们自己的癌症战争。而在楼底下的通道里,法伯则以他的化学品和实验,开启了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这种孤立反而是法伯取得早期成功的关键。法伯与公众监督的聚光灯绝缘,促使他可以针对令人困惑的“癌症版图”中的一小片进行研究。白血病是疾病中的一个“孤儿”——内科医生抛弃了他,因为无药可救;外科医生
抛弃了他,因为谁也不能对血液开刀。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从在某种意义上讲,在‘二战’以前,白血病甚至算不上是癌症”。这种疾病寄生于疾病王国的“边陲”,是一个潜伏在学科之间和科室之间的“贱民”——恰与法伯本人同病相怜。
如果说白血病“属于”某一个领域的话,那就是对正常血液进行研究的血液科了。法伯认为,如果要找到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就应该从血液研究入手。如果他能发现正常血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就能倒过来找出阻止异
常白血病细胞生长的途径。于是,他的策略是采用“从正常到异常”这种方法,“反向”对抗癌症。
法伯对正常血液知识的了解大多得自于乔治·迈诺特(GeorgeMinot)。迈诺特身材消瘦、头顶渐秃,眼窝深陷但目光锐利,举手投足颇有贵族气质。他管理的实验室位于波士顿的哈里森大街一座有柱廊的砖石建筑中,距离朗伍德大街那一大片包括儿童医院在内的医疗建筑群仅数英里之遥。就像许多哈佛大学的血液学家一样,法伯在加盟儿童医院之前,曾于20年代在迈诺特那里接受过短期培训。
每十年,都有一个独特的“血液之谜”。在迈诺特的时代,这个谜题是恶性贫血症。“贫血”是红血细胞的缺乏,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缺乏生成红细胞的关键养分——铁。但是,迈诺特所研究的这个“贫血症”变种——恶性贫血,并不是由于缺铁引起的(事实上,它的名字来源于固执地采用“补铁”来治疗贫血的标准疗法)。患者被喂入难以下咽的混合食物——半磅鸡肝、半熟的汉堡包、生猪胃,甚至还有一次吞下了迈诺特的一位学生反流的胃液(伴有黄油、柠檬和香菜做调料)。最终1926年,迈诺特及其研究组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造成恶性贫血的原因,是缺乏一种关键的微量营养素,一种后来被确定为维生素B12的单分子。因为这一开创性工作,迈诺特和他的两位同事荣获了193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迈诺特证明,只要引入一
种单分子就可以治疗这种复杂的血液系统疾病,使血液恢复正常。血液这种器官,其活动的开与关,是由“分子开关”控制的。
还有一种迈诺特研究小组尚未研究的营养性贫血,它滋生于万里之外英国商人拥有的孟买织布厂里。工厂由当地榨骨吸髓的爪牙代理管理。这里的工资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导致工人们生活在赤贫中,营养不良、缺医少药。因此,从道德意义上来说,这是另一种“恶性”贫血。20世纪20年代,英国医生为这些工人做身体检查,以研究这种长期营养不良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其中许多人,特别是妇女分娩后,发生了严重的贫血(这是又一个“殖民地的诱人魅物”——在大量的人口中创造某种苦难状况,然后进行社会学或医学的实验)。
1928年,年轻的英国医生露西·威尔斯(LucyWills)刚从伦敦妇科医学院毕业,靠着一笔补助金远赴孟买,以研究这种贫血症。威尔斯是血
液学家中的另类,她受到强烈好奇心的驱使,愿意冒险远赴一个遥远的国度,幻想解决一种神秘的贫血症。她知道迈诺特的工作。但是她发现,孟
买的贫血症与迈诺特研究的贫血症不同,无法通过摄入迈诺特的“漉合食
品”或维生素B12来扭转病情。令人惊讶的是,她发现用当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食疗推崇者”中逐渐风行的暗色酵母酱食品,能治愈这种贫血症。
威尔斯不能确定酵母酱中的哪个关键性化学养分发挥了作用,遂把它称为“威尔斯因子”。
后来证明“威尔斯因子”竟然是叶酸,这是一种类似维生素的物质,常见于水果和蔬菜中(酵母酱中含有丰富的叶酸)。细胞分裂时需要进行DNA复制——DNA是一种携带细胞中所有遗传信息的化学物质。而叶酸是DNA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因此,叶酸对细胞的分裂至关重要。人体中的细胞分裂
以最惊人的速度制造血细胞,每天,要产生超过3000亿个细胞。因此,血
液的产生特别地依赖叶酸。当叶酸匮乏时(如在孟买,这里的男女无钱食用蔬菜),骨髓就停止生成新的血细胞。数以百万计的半成熟细胞喷涌而出,就像卡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骨髓成了一个无法正常运转的工厂,一个营养不良的生理工厂,这不禁令人诡异地联想到孟买的织布厂。
P30-3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