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南海出版公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南海出版公司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18.16 3.7折 49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77006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175024437692055563

上书时间2024-12-16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为未来拍张照片吧”

\"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

马尔克斯的这部非虚构杰作,读起来就像怀揣时钟和匕首的侦探剧。

用第·一人称“我”讲述,给人以悬念感和即时性,生动再现了陷入困境的智利。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合法化的政府,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民族,以及一场决心为变革而战的抵抗运动。——《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马尔克斯而言,新闻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他始终坚信“世界是如此混乱,只有优·秀的记者才能拯救它”。本书和利廷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Goodreads书评

文学大师马尔克斯×拉美传奇导演米格尔·利廷

“我是QIANG林弹雨中无可救药的即兴表演家”

在马尔克斯笔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行动突破新闻的外壳,成为一件艺术品;

而这场地下行动的成果,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由于揭露皮诺切特军事政府独裁真相,在智利,首版遭焚毁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6年出版《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目录
第一章秘密重返智利
第二章最初的失落:城市繁荣
第三章留下的人也是流亡者
第四章圣地亚哥的五个基准点
第五章大教堂前的自焚者
第六章两位永垂不朽的逝者:阿连德和聂鲁达
第七章警方虎视眈眈:包围圈开始收紧
第八章注意:有位将军准备说出一切
第九章母亲也没认出我来
第十章警方助力,皆大欢喜

内容摘要
一九八五年,严禁归国的导演米格尔·利廷,经乔装打扮潜入智利,秘密拍摄了长达三万二千二百多米的胶片,记录了其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这次地下行动的成果是一部长达四小时的电视片和一部两小时的电影。
  当利廷向马尔克斯叙说他做了什么、是如何做到的时候,马尔克斯意识到在他的电影背后还藏着另一部未被记录的佳作,而它有湮没无闻的风险。就这样,利廷接受了马尔克斯几乎持续一星期的访谈,磁带录音长达十八个小时。
  这不只是一篇新闻纪实,还是一个以感性重构的冒险故事。利廷本人曾说过:“这不是我此生最英勇的行动,却是最值得做的事。”马尔克斯认为:“确实如此,我想他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智利拉德科航空公司115次航班从巴拉圭首都亚松森起飞,延误了一个多小时,马上就要在智利圣地亚哥机场降落了。左侧,将近七千米的高空中,阿空加瓜山在熠熠的月光下宛若一座钢岬。飞机以吓人的优雅姿态往左偏斜,继而在一阵喑哑的金属噪音中摆正了角度,又袋鼠似的连蹦三次,终于着陆。我,米格尔·利廷,埃尔南和克里斯蒂娜之子,智利电影导演,五千名严禁归国者之一,在流亡海外十二年后,终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尽管此时此刻,我仍继续在自己的身体里流亡:我的身份是假的,护照是假的,甚至连妻子也是假的。我的面庞和外貌借由化妆和衣着而改变,甚至几天以后,我的生身母亲也没能在白天将我认出。

世上只有几个人知晓这个秘密,其中之一正与我坐在同一架飞机上。她就是埃莱娜,一名智利抵抗运动激进分子,年轻而富有魅力,受自己的组织委派,负责与国内地下秘密网络保持联系、安排私下接触和会面、选择恰当碰头地点、评估形势,并保障我们一行的安全。假如我被警方揭穿或失踪,或者超过二十四小时未能实现事先约定的联络,那么,她就得将我秘密潜回智利的情况公之于世,引起国际社会的警觉。虽然我俩的身份证件并无关联,但此前还是从马德里一道出发,足迹遍布半个地球的七座机场,俨然一对和睦的夫妻。不过,在这最后一段一个半小时的旅途中,我们决定分开就座,仿佛互不相识一般各自下飞机。她必须在我之后过海关,如此一来,万一我遇上任何麻烦,她好通知地下组织的人。倘若万事顺利,我们就重新扮作一对普通夫妇,从机场出口离开。

我们的目标在纸面上显得简单明了,但实践起来风险巨大:秘密拍摄一部讲述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后智利现状的纪录片。这个想法盘踞于我脑海,是我思量已久的梦想,因为祖国的形象已在乡愁的迷雾中渐渐模糊。而对一个电影人来说,还有什么方法能比重返祖国拍摄一部电影,更准确地恢复失落的记忆呢?当智利政府开始公布几批获准回国的流亡者名单时,这个梦想变得更加紧迫了,而我的名字却没出现在任何一份名单上。后来情形愈发叫人绝望:又公布了一份严禁入境的五千人名单,我反倒赫然在列。这一拍摄计划最终得以实现,纯属偶然。我本已放弃两年多,不敢再奢望了。

那是一九八四年秋天,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圣塞巴斯蒂安。为筹拍一部故事片,我与妻子艾丽和三个孩子已经在这里住了六个月。计划中的影片,就像影史秘闻里许多夭折的影片一样,在开拍前一周就被制片人否决。一时间我不知何去何从。电影节期间,有一次跟朋友们在当地一家著名餐厅共进晚餐时,我又旧梦重提。席间,朋友们饶有兴味地听着,不时穿插议论,他们觉得这个拍摄计划不仅政治意味明显,还能把独裁者皮诺切特不可一世的模样嘲弄一番。但除了将这一夙愿权当流亡者的幻想,没人另作他想。然而午夜时分,当我们沿着老城沉睡的街道散步回家时,此前在餐桌旁几乎未曾发言的意大利制片人卢西亚诺·巴尔杜奇牵住我的胳膊,貌似不经意地把我拽离人群。

“能帮你的人,”他对我说,“正在巴黎等你。”

的确如此。我需要的那人在智利国内抵抗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原先的计划跟我的想法仅有形式上的细微差别。在巴黎穹顶餐厅的社交场上,我与他深谈了四个小时,卢西亚诺·巴尔杜奇也在旁边积极出谋划策。这足以让心底酝酿已久的梦想变为现实,有些地方甚至精确到了细节,而原先,它不过是流亡者在难眠之夜辗转反侧时不切实际的空想。

第一步是向智利派去三支摄制组,为拍摄做基本的准备:一组意大利的,一组法国的,最后一组可来自任一欧洲国家,但须持荷兰证件。所有团队都应合法,持有许可证,并照例获得各国使馆的保护。意大利摄制组最好由一名女记者领队,名目是拍摄一部意大利移民在智利的纪录片,着重于建筑大师华金·托埃斯卡的杰作—智利总统府拉莫内达宫就出自他的设计。法国摄制组应当对外宣称要拍摄一部有关智利地理的生态纪录片。第三支小组则以考察最近发生的几场地震为掩护。任何一组都不该知道还存在另外两支摄制组;任何小组成员也不允许知道实际目标是什么,以及谁是幕后主使,除了每组的负责人。负责人应是自己领域内足够知名的专业人士,有政治修养,能意识到眼前任务的风险。这是最简单的部分了,为了提前布置,我首先对每个小组的所在国来了一趟短途旅行。三支摄制组办妥了审批手续,也签署了合同,早已在智利境内准备就绪,只待我抵达智利的那一晚下达指示。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