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懋可在《中国的历史之路》(或译《中国历史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1973)一书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华帝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 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方?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他认为传统后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达到没有工业-科学投入情况下的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农业剩余产品递减,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耕作与运输技术已高度完善,难以再做简单的改进。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且这种所谓高水平的发展也抑制了对新技术发明的需求。伊懋可认为“高水平平衡陷阱”是对中国文明之所以出现技术停滞,并且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一种充分解释。
内容摘要 伊懋可在《中国的历史之路》(或译《中国历史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1973)一书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华帝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 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方?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他认为传统后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达到没有工业-科学投入情况下的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农业剩余产品递减,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耕作与运输技术已高度完善,难以再做简单的改进。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且这种所谓高水平的发展也抑制了对新技术发明的需求。伊懋可认为“高水平平衡陷阱”是对中国文明之所以出现技术停滞,并且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一种充分解释。 这是一本从一个典型的欧洲人视角来看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重要研究著作。书中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同时代罗马帝国或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对比,得出了令人信服或予人启发的结论。作者认为:尽管传统后期的中国出现了技术停滞,但中国人的技术创造力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一旦苏醒,将令世人震惊。本书译文严谨,注释细致规范,堪称上乘之作。 ——郑学檬,厦门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伊懋可此书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和日本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成果做了精练的总结和理论提升。中国学者可以透过本书将那个年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学术断裂重新接续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近三四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进展的学术脉络,在学术逻辑的轨道上,从中国经济史的事实出发建立超越此书的理论解释。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