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论 靳北彪 辽宁教育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7.87
1.0折
¥
178
八品
仅1件
作者靳北彪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917299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78元
货号1704411916778722304
上书时间2024-1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靳北彪博士,熵零技术逻辑工程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目录
创造活动语句
■ 人类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完全不同,具有就高性和不可叠加性,因此,与其数量相比,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的质量具有决定性。在科学技术领域,一个世界一流的科技巨匠胜过千百万个二流三流者,是一种普遍性真理。如果一个国家拥有数百个一流科学家,其中数十个为世界顶尖者,那么,这个国家肯定是世界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
■ 科技进步的根本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因此,仅仅注重科学技术本身无法实现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只有从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入手,提升人类的创造活动水平,才能实现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才能实现革命性地、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科学家与运动员一样,如果先天所赋不足,无论多么重金投入,都将付之东流。如果不是为超越颠覆而生者,无论如何培养与投入,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 众多不具备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与素质的人占据着教授、研究员和研发工程师等从事创造活动的岗位,是隐性且严重的世界问题,将现有科技工作人员的绝大部分实验师化与制造师化,对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具有重大作用。
■ 本科生、硕士生无需赘言,博士生的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和素质,应予以分流并制造师化和实验师化。现行体制没有对高等教育毕业生进行分流,造成许许多多不具备从事创造活动能力和素质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从事创造活动的岗位上无所适从的局面,也造成从事制造性工作和实验性工作的一线人员几乎全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优秀的制造师和优秀的实验师严重短缺的局面。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着科学技术产出的提升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分流高等教育毕业生,并将他们制造师化和实验师化,对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具有革命性作用。
■ 人天生且永远,各有所长,擅长做什么事是先天所赋的,不是教育能够改变的,所以,人才选拔比知识教授更具决定性。教育的根本应是发现和选拔个体所长、因材施教,而传授知识充其量是教育的第三等要务。因此,教育从智力活动能力选拔向创造活动能力选拔的转移势在必行。
■ 培养一个优秀工匠的代价,往往不亚于培养一个教授和研究员,其作用也往往毫不逊色。应大幅度地提升实验师和制造师(如工匠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对制造师和实验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革命性,因为这将推动生产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进而推进生产系统的高效化。
■ 任何真正的大家一定是哲学家。科技巨匠的欠缺根源于科技工作人员的逻辑能力与哲学能力的欠缺。知识固然重要,固然不可或缺,实验固然重要,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如果一个科技工作人员不能实现逻辑性突破与哲学性理清,就不可能有大贡献,也就不可能成为大家。
■ 对科技创新项目的预期结果可行性的少数服从多数的专家评审有悖逻辑,是一种逻辑错乱的制度设计,应予以废除。因为,少数服从多数的专家评审的逻辑就是假设多数优秀,这显然是逻辑错乱的。
■ 自由、松散和难以量化是三科(科技研发、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研发人员)的基本属性,科技工作人员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实施科技创新领域的社会分工,量化非创造活动,放纵创造活动,是提升三科水平与效率的根本途径。
■ 科技创新问题归根到底是科技工作人员的问题。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是人牛和钱牛,但是归根到底是人牛。如果科技创新搞不好,主要责任是科技工作人员问题,次要责任是科学技术投入问题。在科技创新工程中,企业、社会和国家应当想方设法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但是也必须使科技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问题归根到底是科技工作人员的问题,科技工作人员是科技创新工程的主角,负主要责任。
■ 社会分工是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但人类却忽略了科技创新领域的社会分工,而科技创新领域的社会分工,即创造活动的独立化,才是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和革命性地与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活动的独立化将造就更多的牛顿、爱因斯坦、特斯拉、钱学森、于敏、屠呦呦以及更伟大的科技巨匠。
■ 世界各国的专利制度均是建立在逻辑错乱基础上的海市蜃楼,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而且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产出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构建新型的专利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人类创造活动是唯一不形成商品的人类活动,因此,创造活动成果(例如专利与科技成果等)不是商品,具有与商品不同的属性(称为反品性)。创造活动成果的反品性决定了创造活动成果交易的特殊的经济学规律。对科技成果、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反品性认知的缺失是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专利运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的根本原因。
■ 打造科技创新世界高地对建设科技强国不可或缺,但是,只有实现新科技创造工程、知识产权工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三位一体,才能打造真正的科技创新世界高地。因为,只有三位一体才能形成完整的创造链和完整的价值链。
■ 在科技研发板块和生产制造业板块之间,存在着两者均难以跨越的鸿沟。构建技术逻辑企业作为跨越这一鸿沟的桥梁,使科技研发板块(从0做到0.5)、技术逻辑企业板块(从0.5做到1)和生产制造业板块(从1做到N)由并联业态转变为串联业态,将使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财富创造组织形式科学化。所谓0.5,是指经过原理验证,但未经产品验证的创造活动成果。所谓1,是指经过产品验证的创造活动成果,即产品原型。所谓N,是指由1产生的各类衍生产品。
■ 生产制造业企业建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质上是一种不科学的制度设计,应当组建专门从事创造活动的技术逻辑企业,使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生产制造业企业专门负责从1做到N及N之后的事宜。这样创造链完整,价值链完整,责权利清晰,这种技术创新模式科学而高效。
■ 企业技术领导搪塞企业老板是家常便饭。企业老板考虑的是企业的明天,无论如何都要创新,而企业技术领导考虑的是只要能生产就无需创新,因为创新有风险。事实上,没有不想创新的老板,很少有想创新的技术领导。
■ 创造力节点关系系统具有整体向好的进化属性,这是具有物理性根据的必然规律,人类社会这个创造力节点关系系统整体向好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修昔底德陷阱将永远成为历史。创造力革命时代、大知识产权时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到来都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1-2]
前 言
地球人口在时间坐标上是一条快速上扬的曲线。目前,地球人口已经高达75亿之众,2050年前后将达到100亿之众,其后会更加快速地增长。在目前的地球人口中,虽然有超级富豪存在,但是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有尊严地活着挣扎着,数十亿人还在温饱线的上下挣扎着,十数亿人还在饥饿中挣扎着。75亿之众的人口数量,已基本接近人类现有创造活动水平下的地球人口承载极限。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超级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均需求会飞速增长,这将导致人类社会需求更加快速地增长,进而导致社会生产力突显严重不足。不仅如此,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荒漠化问题、基因变异问题和疾病问题等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均已迫在眉睫。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十分极端化且日趋更加极端化。这种极端化正在加速人类社会的分裂及不同群体间的决裂,进而导致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层出不穷。事实上,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人类的创造活动是战胜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挑战的根本。如同200多年前人类迫切需要一本《国富论》揭示国家财富积累的根本途径一样;如同100多年前人类迫切需要一本《资本论》揭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样;今天的人类迫切需要一本《创造论》判明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进而揭示战胜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挑战的根本途径。是你写、他写还是作者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本判明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的《创造论》,人类将难以战胜这日益严峻的挑战。作者恰好在过去数十年里,用巨大的投入淋漓尽致地领略了创造力、创造活动和创造活动成果的特殊性;淋漓尽致地领略了创造活动的价值与演进逻辑;淋漓尽致地领略了创造活动独立化的革命性作用与意义,进而淋漓尽致地领略了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因此,作者就先于大家写了这本《创造论》。
迄今为止,人类数千年农耕文明和数百年工业文明的根本,就是试图通过科学技术战胜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为此,人类一直在为科学技术产出的提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例如,大量建设高等教育机构,大量建设研发机构,大规模增加研发投入和大幅度提高科技工作人员待遇,等等。这些努力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科学技术产出的提升,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迄今为止,科学技术产出提升的速度,依然远远滞后于为满足人类日益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所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增长速度。从根本上讲,经数千年的努力,人类并没有真正找到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的根本途径,也就没有真正找到革命性地和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当然也就没有真正找到战胜严峻挑战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科学技术产出革命性提升的根本是人类的创造活动。这就意味着,仅仅注重科学技术本身根本无法实现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而必须研究、认知、理解并尊重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从提升人类创造活动水平入手,才能实现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地和极大地提升,才能战胜为满足人类日益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所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的研究、认知、理解与尊重的缺失,必然导致各类严峻挑战接踵而至。
本《创造论》从创造关系系统入手,论述了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其实质是革命性地提升人类创造活动水平、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革命性地和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战胜日益严峻的挑战和使人类社会更早驶向更美好明天的方法论与具体实施模式的概论。全书共分八篇,第一篇论创造活动的本质,第二篇论创造活动的价值,第三篇论创造活动的演进逻辑,第四篇论创造活动主体的特殊性,第五篇论创造活动与专利制度,第六篇论创造活动与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第七篇论创造活动的独立化与社会生产力提升,第八篇论创造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本《创造论》揭示了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揭示了创造活动逻辑学与创造活动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揭示了革命性地提升人类创造活动水平的根本途径,揭示了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的根本途径,揭示了革命性地和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人类战胜日益严峻挑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造活动逻辑学根据、社会经济学根据和物理性根据。
有了这本《创造论》,人类创造活动水平会早日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会早日革命性地提升,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必然会应运而生;有了这本《创造论》,生产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会日新月异,经济会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有了这本《创造论》,社会生产力会早日革命性地和极大地提升,社会财富会早日无限量增长,人类社会需求会早日得到充分满足,人类社会会早日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早日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迄今为止,在人类数千年的社会生产力提升与财富创造的历史中,只有《国富论》是系统性解决方案。然而,本《创造论》是关于社会生产力提升与财富创造的一个更高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国富论》,那就是:分工并放纵资本家吧,国家财富会自然得到积累。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创造论》,那就是:实施创造活动独立化并放纵创造家吧,社会财富会无限量增长,人类社会需求会得到充分满足。
写书和写论文的人都过于谦卑,对自己的作品很少给予足量的评价,而且还经常会说欢迎批评指正之类的话。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审视清楚你的作品具有正确性和真理性,那么,你为什么要公开自己的作品呢?牛顿没有必要因为会有爱因斯坦出现,而必须谦卑,更没有必要因为爱因斯坦的出现,而必须羞愧。不仅如此,造汽车的人没有不说自己的汽车动力澎湃的,为什么写书的人必须要谦卑呢?因此,作者在此就一反常态地对本《创造论》的价值实话实说了。
另,感谢靳宇男先生对本书撰写工作的贡献。
作者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日[1-2]
目 录
第一篇 论创造活动的本质…………………………………… 001
第一章 创造力 ……………………………………………………003
一、创造力是极高位负熵的势 ………………………………… 003
二、创造力与智力的区别 ……………………………………… 005
三、生物学创造力和行为学创造力 …………………………… 007
四、人类创造力的基本属性 …………………………………… 009
五、人类创造力是人造逻辑物无法超越人类的唯一屏障 …… 016
六、创造力的作用及其主导世界的必然性 …………………… 018
第二章 创造活动与创造活动成果 ………………………………019
一、创造活动的根本要素和想象与逻辑定律 ………………… 019
二、创造活动的基本属性 ……………………………………… 021
三、创造活动成果的反品性 …………………………………… 025
四、创造活动成果交易的特殊性 ……………………………… 029
第二篇 论创造活动的价值 …………………………………… 032
第一章 在宇宙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39
一、物质部件构成定律 ………………………………………… 039
二、循环与单一部件定律 ……………………………………… 043
三、宇宙总质量的决定性 ……………………………………… 045
(一)质量尺度定律 …………………………………………… 046
(二)尺度温距定律 …………………………………………… 047
(三)质量温距定律 …………………………………………… 049
四、过程与循环 ………………………………………………… 050
五、熵洋 ………………………………………………………… 057
六、状态坝与力 ………………………………………………… 058
七、能量与时间 ………………………………………………… 059
八、广义惯性定律 ……………………………………………… 060
九、广义振荡定律 ……………………………………………… 064
十、热残留定律 ………………………………………………… 067
十一、极限做功能力守恒 ……………………………………… 069
十二、逻辑物负熵定律 ………………………………………… 071
十三、孤立体系定律 …………………………………………… 073
十四、化学振荡(B-Z反应)的本质与根源……………………073
第二章 在自然基本逻辑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74
一、定律同源定律 ……………………………………………… 075
(一)定律的统一性 …………………………………………… 075
(二)定律的广泛性 …………………………………………… 076
二、定律可抗定律 ……………………………………………… 076
(一)广义惯性属性决定的定律的可抗性 …………………… 077
(二)广义振荡属性决定的定律的可抗性 …………………… 077
三、事物间的内在关系 ………………………………………… 077
(一)本质与表征的内在关系 ………………………………… 077
(二)范畴与范畴的内在关系 ………………………………… 078
(三)已知与未知的内在关系 ………………………………… 078
(四)方法与方法的内在关系 ………………………………… 079
(五)因与果的内在关系 ……………………………………… 080
(六)正与反的内在关系 ……………………………………… 080
(七)同与不同的内在关系 …………………………………… 080
(八)真理与谬误的内在关系 ………………………………… 080
(九)中位负熵与高位负熵的内在关系 ……………………… 081
(十)低位负熵与高位负熵的内在关系 ……………………… 082
第三章 在生命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82
一、生命的本质 ………………………………………………… 082
二、生命的热机属性 …………………………………………… 084
三、存在欲 ……………………………………………………… 085
四、进化的本质 ………………………………………………… 085
五、食物链与负熵梯级利用 …………………………………… 088
第四章 在社会基本逻辑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089
一、社会负熵工程与社会分工的热力学根据 ………………… 089
二、创造力节点关系系统的进化属性 ………………………… 093
第三篇 论创造活动的演进逻辑 ………………………………106
第一章 问题演进 …………………………………………………107
一、发散工程 …………………………………………………… 107
(一)昊想 ……………………………………………………… 108
(二)点思 ……………………………………………………… 108
(三)问天 ……………………………………………………… 110
二、收敛工程 …………………………………………………… 111
(一)文字收敛工程 …………………………………………… 112
(二)哲学逻辑收敛工程 ……………………………………… 112
(三)科学原理收敛工程 ……………………………………… 112
(四)科学实验收敛工程 ……………………………………… 112
三、判断工程 …………………………………………………… 113
(一)科学实验判据 …………………………………………… 113
(二)科学原理判据 …………………………………………… 114
(三)哲学逻辑判据 …………………………………………… 115
第二章 时空演进 …………………………………………………118
一、系统整合 …………………………………………………… 118
二、时空互换 …………………………………………………… 124
三、时空拓展 …………………………………………………… 125
四、类比跨界 …………………………………………………… 125
五、因果倒置 …………………………………………………… 129
六、所在变换 …………………………………………………… 131
七、归零再造 …………………………………………………… 132
八、纵横转换 …………………………………………………… 134
第三章 浅定深用 …………………………………………………138
一、能量守恒定律与动力传输逻辑盒子 ……………………… 138
二、扭矩守恒定律与电磁逻辑盒子 …………………………… 141
三、扭矩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
复杂电磁动力系的应用 ………………………………………… 143
第四章 理清规律与载体的纠缠 …………………………………145
一、为已知规律创造载体 ……………………………………… 145
二、从已知载体抽出规律形成定律 …………………………… 147
三、将两个以上载体整合,创造更高级的载体 ……………… 149
四、创造新载体,与已知载体结合创造另一个新载体 ……… 149
五、依据已知载体的逻辑创造新载体 ………………………… 150
六、广种重收 …………………………………………………… 153
七、捕风捉影 …………………………………………………… 155
八、因需造具 …………………………………………………… 156
第五章 寻找已知的瑕疵 …………………………………………157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原始阐述方式的瑕疵 …………………… 158
二、热力学中P-T解析法缺失……………………………………159
三、热力学中对热机逻辑本质的阐述缺失 …………………… 161
四、卡诺循环认知之殇 ………………………………………… 161
(一)热机效率与工质无关 …………………………………… 161
(二)热机效率与机构无关 …………………………………… 162
(三)高低温热源是事先存在的,不可造 …………………… 163
(四)T1、T2谁主沉浮没有得到明示 …………………………163
第六章 走向逻辑物 ………………………………………………164
一、走向定律 …………………………………………………… 165
(一)过量定律 ………………………………………………… 165
(二)扭矩守恒定律 …………………………………………… 167
(三)状态与时间痕迹定律(死不复苏定律) ……………… 168
(四)热惯统一定律 …………………………………………… 170
(五)想象有源定律 …………………………………………… 172
(六)制造定律 ………………………………………………… 173
(七)速度定律 ………………………………………………… 175
(八)温速等价定律 …………………………………………… 176
二、走向知识产权 ……………………………………………… 178
三、走向技术与产品 …………………………………………… 178
四、走向标准 …………………………………………………… 180
第四篇 论创造活动主体的特殊性…………………………… 181
第一章 创造家的标准 ……………………………………………184
一、前提标准 …………………………………………………… 184
二、初级标准 …………………………………………………… 189
三、根本标准 …………………………………………………… 190
四、顶级创造家标准 …………………………………………… 191
第二章 创造家的选拔 ……………………………………………192
一、自然选拔 …………………………………………………… 192
二、人为选拔 …………………………………………………… 193
第三章 创造家的培育 ……………………………………………205
一、启迪内在动力 ……………………………………………… 205
(一)性格基础 ………………………………………………… 205
(二)意志基础 ………………………………………………… 206
(三)悟性基础 ………………………………………………… 207
(四)自我实现基础 …………………………………………… 208
二、打造外部基础 ……………………………………………… 214
(一)知识基础 ………………………………………………… 214
(二)验证基础 ………………………………………………… 215
(三)知识产权工程基础 ……………………………………… 215
(四)认可基础 ………………………………………………… 216
(五)待遇基础 ………………………………………………… 216
(六)资本基础 ………………………………………………… 218
(七)创造活动的价值认知与演进逻辑的基础 ……………… 218
第五篇 论创造活动与专利制度……………………………… 221
第一章 现行专利审查制度和专利审查指南的逻辑错乱性 ……224
一、关于专利不可真理确权性认知的缺失 …………………… 224
二、专利审查的创造活动属性决定专利的不可审查确权性 … 227
三、专利审查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 229
四、原始创新性发明和组合发明的提法有悖逻辑 …………… 229
五、专利审查步骤的逻辑错乱性 ……………………………… 230
第二章 现行专利法的逻辑错乱性与对创造活动的歧视性 ……231
一、法律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元性 ……………………… 233
二、科学属性是专利法的根本属性 …………………………… 234
三、在发明创造专利性问题上,不应留有自由裁量权 ……… 236
四、专利法对发明创造要素逻辑明示的缺失 ………………… 237
五、世界各国专利法关于发明创造专利性的判据
均逻辑错乱 ……………………………………………………… 239
六、专利开放式表述的排他性规则明示的缺失 ……………… 254
七、对发现与发明的逻辑关系认知的缺失性 ………………… 259
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