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清)沈复 北京工艺美术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0.97
3.4折
¥
32
八品
仅1件
作者(清)沈复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
ISBN9787514014884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1572849715987992576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秋天乍接到要求,请将《浮生六记》译作现代文时,我挺费了番踌躇:翻译文言文,尤其是妙文,从来吃力不讨好。中国明清之后好文言文,妙处多不在辞藻铺排,而在文气流动、词采精炼,假设文蕈如酒,经了翻译,便成米饭,少了醇酽的韵致。
最后答应下来,几个缘由。一自然是出版方给了极大的自由度;二是《浮生六记》毕竟是以散文叙写家常事,不是微言大义、错一个字就要杀头的经典;三是作者沈复沈三白,苏州人,所写情状,大多在江南,而我是无锡人,沈复所写的江南吴地风情样貌,大多见识过了。如果他出身雁门代北,专门写平沙漠漠,我大概也无从入手了。
翻译这文章之前犯过一阵难,因为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虽然浅近明白,但过于机械,文采风流,不免全失;擅自用现代语全然改写,又不太像话。林语堂先生曾经有过全本翻成英语之举。想一想,倘若直接翻成另一种语言,虽说更难些,倒真可以死心塌地,不用考虑汉语原味的问题了。
后来开始动手时,我的选择,还是尽量按着原文节奏来翻,句式字眼,尽量保留,只是翻译之外,另加了些虚字垫字,偶尔加一句话来解释前文所省,以求文气通透。打个比方,原文如骨,那么我所做的,就是在起承转合间加一些筋肉,尽量保持文脉流畅,读来也好咬嚼些。当然,如此处理,许多句子就近于白话文了。好在原文多以叙述日常生活各类事项为主,希望也不会因此显得过于突兀。
众所周知,《浮生六记》说是六篇,如今仅存四卷。“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除了《坎坷记愁》,剩下三章,还真都是谈论生活细节、为欢之事: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致。其《闲情记趣》一章里,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倒不像其他名家,只是指点评论一下便过去了;《浪游记快》,也因为他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困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显得很是热闹,风景层叠,目不暇接。
当然,若要挑剔,则沈复的文笔见识、详略取舍,并不比李渔、张岱那些大师们强,文中自然也不免如袁枚先生那类乾隆年间才子们似的,时不常要显摆一下“兄弟我这个也是懂的”的劲儿,以及“这里其实未必要写,但我舍不得删嘛”的调调。但好在,如他自己篇首自谦所云,这文童“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吹毛求疵,则他许多叙述,未必如他自己想象得那么有趣,但在“如实道来”方面,细微曲折,都点到了。沈复虽然是读书人,而且时时标榜好诗文喜风雅,还以林和靖自况,但性格上却是典型江南市民:好热闹,喜交友,声色美景娱目的,他都不讨厌。所以记叙下来,虽然许多事平铺直叙,也算是热热闹闹。所谓不以文胜,而以质取吧。倘若说《金瓶梅》全书,可以当作明时市井风物的百科全书来看待,《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还是加了大量风景描绘的山水卷轴呢。
导语摘要
沈复著的《浮生六记》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浮生六记》篇幅不过四万字,却无法用“有趣”、“精致”、“伤感”将其简单概括。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代表作品《浮生六记》。
目录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序
潘麟生题记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佚]
养生记道[佚]
光绪三年初版跋
附录1 沈复娶了天下第一可爱女人
附录2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爱隋
附录3 沈复的一生
内容摘要
《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沈复著的《浮生六记》细腻地描述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海外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
精彩内容
卷一 闺房记乐我出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值太平盛世,又生在官宦世家,居住在苏州沧浪亭的旁边,上苍对我的厚爱,真是达到了极致。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不用笔墨把它记录下来,未免有负上苍对我的厚爱。因为想到《关雎》排在《诗经》三百篇的第一篇,所以我也将描写夫妇之情的篇章列在了第一卷,其余的内容我将依次慢慢叙来。惭愧的是我少年失学,稍通笔墨,不过是将真情实事记录下来罢了。如果一定要考订文章的文字章法,那就等于责怪一块污垢的镜子为什么不明亮,有点强人所难了。
我幼年时与金沙于家的女子定了亲,不幸的是于氏八岁时天折了。后来娶了姓陈的女子为妻。陈氏名叫芸i字淑珍,是舅父余先生的女儿。芸生下来就十
分聪明,牙牙学语时,口授白居易的《琵琶行》,她马上便可背诵。四岁时父亲去世了,与母亲金氏、弟
弟克昌相依为命,穷得家徒四壁。芸长大后,擅长女红,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她的十指来维持,克昌拜师上学,学费从来没有短缺过。有一天,她在放书的竹簏中找到一本《琵琶行》,挨个来认字,从那时起才开始识字。在绣花之余,渐渐学会了吟诗作词,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好诗句。
我十三岁时,和母亲回她的老家见到芸,两小无猜,得以看见芸的诗句,虽然赞叹她的才思秀美俊逸,暗暗担心她的福分不深,但是,爱慕专注她的心思总不能放下,便向母亲说:“如果要给儿子挑选媳妇,非淑珍姐姐不娶。”母亲也爱她的温柔和顺,当即就摘下金戒指为我们定了亲。这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十六日。
这一年冬天,正值她的堂姐出嫁,我又随母亲前往。芸和我同岁,但比我大十个月,从小我们以姐弟
相称,所以仍然称她为淑姐。当时只见满屋的人都穿着鲜艳的衣服,唯独芸一身素淡,只穿了一双新鞋而已。只见鞋绣得精美巧妙,询问后才知是芸自己做的,这才知道她的灵心慧质并不是仅仅表现在笔墨上。
芸的肩膀削滑圆润,脖项修长,瘦不露骨,眉清目秀
,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只有两颗牙齿微微露出,好像不是福相。芸身上那种缠绵的姿态,令人意气消荡。
我要来她的诗稿看,见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是三四句,大部分没有成篇。问她是什么缘故,芸笑着
说:“没有老师指点的作品,希望得到知音并可做老
师的人把它修改完成。”我开玩笑地在她的诗稿上写下了“锦囊佳句”题签,却不知这里已潜含着她早天的先兆了。这天夜里,把迎亲的客人送到城外,返回家中已是三更了。我肚子饿了,找东西吃,女仆递给我枣脯,我嫌太甜。芸悄悄拉了一下我的袖子,我就跟着她来到她的房间,见她藏有温热的粥和小菜。我高兴地举起筷子,忽然听见芸的堂哥玉衡叫道:“淑妹快来!”芸急忙关上房门说:“我已经累得不行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