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语基调视角下《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话语基调视角下《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7.16 7.6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娇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80392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398703

上书时间2024-10-17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代表,中国古代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典籍翻译也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基调为视角,对《孟子》的理雅各和亨顿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这两个译本在人际意义传递方面的各自特点,分析造成这两个译本差异的背后动因,以期为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典籍外译等带来新的启示。本书共有八章。
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语料的收集和选择、研究意义等。
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包括对《孟子》及其翻译研究,以及话语基调理论研究的回顾,总结了以往《孟子》翻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出目前《孟子》英译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以往研究侧重经验意义的分析,对人际意义的探讨比较有限;二是前人对译本的研究范围比较窄,主要以理雅各、赵甄陶等译本为主,这为本书译本的选择指明了方向;三是以往对译本的研究以语言层面为主,对文化、社会层面,以及译者、读者等因素鲜有论及。本章还梳理了话语基调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发现话语基调理论本身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翻译中的话语基调也很少有相关的研究。
第三章为本书的理论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对话语基调进行重新阐释,提出话语基调包含两个维度,即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而每一个维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其次,探讨翻译中话语基调的类型,认为翻译中的话语基调可以分为宏观话语基调和微观话语基调两大类,前者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涉及作者、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后者则是有关语篇内部各种人物的角色关系;后,构建翻译中话语基调的分析模式,以具体实例说明翻译语篇在具体分析时可以从宏观话语基调和微观话语基调两个层面着手,对每一个层面的分析则要从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两个维度进行。
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根据所构建的翻译中话语基调分析模式,从语气、情态及评价性资源三个方面,对《孟子》及其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在人际意义的体现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共同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译本在陈述语气上与原文具有高度的对应性,因此原文中陈述语气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在两个译本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二是在情态上,两个译本都存在增译和漏译现象,因此导致原文情态意义的丢失或重构;三是在评价性资源上,人际意义在两个译本中大多都得以体现,但从经验意义上看,与原文相比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离。两个译本的差异则表现在五个方面:,与理雅各译本相比,亨顿译本中的一些小句虽然在语气上与原文一致,但在句法上相差甚远;第二,理雅各译本经常将原文中潜在的情态意义显性化,而在亨顿译本中这一现象并不明显;第三,从情态量值上看,理雅各译本与原文出入不大,而在亨顿译本中有些情态在量值上发生了变化,因而造成了人际意义的重构;第四,评价性资源中的称谓语在两个译本中有不同的体现,理雅各译本较好地体现了原文称谓语所蕴含的人际意义,而在亨顿译本中称谓语多由代词体现,原文的人际意义弱化甚至丢失;第五,在理雅各译本中微观话语基调的体现主要受宏观话语基调中作者因素的影响,而在亨顿译本中则主要与宏观话语基调中的译文读者因素有关。
第七章着重分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鉴于话语基调的研究视角,本书认为探讨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宏观话语基调所涉及的参与者因素着手。然而,作为参与者的人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所以本书必然要关注参与者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理雅各着手翻译儒经,同时他对前人译本的不满使其产生了完成一个准确译本的想法。亨顿译本则是基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此外,同理雅各一样,亨顿对前人的译本也不满意,原因是它们不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因素,两位译者根据各自的翻译目的,制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具体地说,理雅各选择靠近作者、尊重原作,在翻译中采取直译,注意意义的准确性和形式的相近性;亨顿则倾向靠近译文读者,降低原作权威,在翻译中采取意译,以便迎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因此,在《孟子》人际意义的体现上,理雅各译本比较贴近原文,而亨顿译本则与原文有所偏离;从句法形式上看,理雅各忠实原文,原文的句法结构在理雅各译本中大多得以保留,而在亨顿译本中句法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其可读性强,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此外,本章还提出了典籍翻译研究及实践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要认识到典籍中人际意义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在典籍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应注意人际意义的评价和传递;二是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要重视人的因素,也就是宏观话语基调中参与者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总结全书,回答了章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了本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展望了《孟子》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
本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域理论视阈下的儒家典籍核心概念词英译研究”(编号:16YYB014)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导师何伟教授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对笔者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感谢M. A. K. Halliday、R. Hasan、J. Thompson、J. Webster,以及黄国文教授在来访讲学时对语境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的答疑解惑;感谢罗选民教授、封宗信教授、苗兴伟教授、王义娜教授、于晖教授、徐珺教授、张敬源教授在本书写作不同阶段所给予的建议、指导和帮助。后,感谢中华女子学院及外语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人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导语摘要

本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话语基调视角出发,构建翻译话语基调分析模式,并据此模式从语气、情态和评价资源三个方面对《孟子》原文及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究两个译本在人际意义传递方面的不同特点,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揭示两个译本存在差异的原因。本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对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及典籍外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娇,博士,中华女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语篇分析等,已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参与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外语》《外语教学》、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3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1.4 Data collection
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6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and its translation studies
2.3 Previous studies of tenor
2.4 Summary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enor revisited
3.3 Tenor in translation
3.4 Analytical model of tenor for translation
3.5 Summary
4 Realization of Tenor: the Mood System in Translations of Mengzi
4.1 Introduction
4.2 The mood system in Mengzi
4.3 The mood system in Legge’s version
4.4 The mood system in Hinton’s version
4.5 Comparison of the two versions in terms of mood
4.6 Summary
5 Realization of Tenor: the Modality System in Translations of Mengzi
5.1 Introduction
5.2 The modality system in Mengzi
5.3 The modality system in Legge’s version
5.4 The modality system in Hinton’s version
5.5 Comparison of the two versions in terms of modality
5.6 Summary
6 Realization of Tenor: Other Evaluative Resources in Translations
of Mengzi
6.1 Introduction
6.2 Evaluative resources in Mengzi
6.3 Evaluative resources in Legge’s version
6.4 Evaluative resources in Hinton’s version
6.5 Comparison of the two versions in terms of evaluative resources
6.6 Summary
7 Discussion: Tenor in the Two Translations
7.1 Introduction
7.2 Features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enor
7.3 Motivati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7.4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
7.5 Summary
8 Conclusion
8.1 Major findings
8.2 Limitations
8.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x



内容摘要

本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话语基调视角出发,构建翻译话语基调分析模式,并据此模式从语气、情态和评价资源三个方面对《孟子》原文及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究两个译本在人际意义传递方面的不同特点,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揭示两个译本存在差异的原因。本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对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及典籍外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张娇,博士,中华女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语篇分析等,已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参与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外语》《外语教学》、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