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与当代交集点上--陈伯海文艺学文选(精)/中国现代文艺学大家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历史与当代交集点上--陈伯海文艺学文选(精)/中国现代文艺学大家文库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2.64 6.6折 95 全新

库存10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伯海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63522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5元

货号29293361

上书时间2024-10-17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为展示中国当代文艺学理论的总体实力和水平,集中体现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家的理论观点,供读者学习、研究,我社策划出版一套“当代文艺学大家文库”,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内容为中国当代文艺学大家的代表性理论思想及研究文章,以期对文艺学思想的创造性成果进行总结,对文艺学的理论价值进行建构。本丛书共十册,拟于2019年整套推出。选定人员也是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有钱谷融、童庆炳、徐中玉、钱中文、王元骧、陆贵山、李衍柱、孙绍振、刘再复和陈伯海10人。 本书选录的19篇论文前后相距约40年,按性质类别分为三辑,各辑内部大体以时序排列。辑载录作者对当代论争的一些观感,第二辑以古文论为考察对象,第三辑试探“古今综说” 。我们民族现正处在历史与当代的交集点上,如何充分发扬交集点的优势,用好其所能提供的各种凭借,以纾解和克服交集中的诸多矛盾与困惑,是作者关注与致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社科规划文学学科组成员,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前  言 
辑  当下观照 
破人性之禁域  探艺术之奥区
——重读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文艺方法论讨论中的一点思考 
新时期文学观念中的“互补”原理 
文艺新学科建设之我见 
“原创性”自何而来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之我思 
“人诗意地栖居” 
——论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走向“体验美学”  
“文学是人学”再续谈
——贺钱师百岁寿诞 
第二辑  传统回眸 
民族文化与古代文论 
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
——中国诗学精神探源 
释“诗言志” 
——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  
释“感兴” 
——中国诗学的生命发动论 
唐人“诗境”说考释 
华夏传统审美精神探略 
说“天人合一” 
——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应有的思想贡献 
第三辑  古今综说 
自传统至现代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路”指何方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术创新意义小议 
对话  交流  会通
——兼论中国诗学的现代诠释 
“变则通,通则久”
——也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附录  陈伯海学术年谱 



内容摘要

为展示中国当代文艺学理论的总体实力和水平,集中体现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家的理论观点,供读者学习、研究,我社策划出版一套“当代文艺学大家文库”,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内容为中国当代文艺学大家的代表性理论思想及研究文章,以期对文艺学思想的创造性成果进行总结,对文艺学的理论价值进行建构。本丛书共十册,拟于2019年整套推出。选定人员也是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有钱谷融、童庆炳、徐中玉、钱中文、王元骧、陆贵山、李衍柱、孙绍振、刘再复和陈伯海10人。 本书选录的19篇论文前后相距约40年,按性质类别分为三辑,各辑内部大体以时序排列。辑载录作者对当代论争的一些观感,第二辑以古文论为考察对象,第三辑试探“古今综说” 。我们民族现正处在历史与当代的交集点上,如何充分发扬交集点的优势,用好其所能提供的各种凭借,以纾解和克服交集中的诸多矛盾与困惑,是作者关注与致力解决的问题。



主编推荐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社科规划文学学科组成员,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



精彩内容

之作《走向“体验美学”》                                                     
一 、八十年代 “体验热”的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中国文艺美学界出现了一股小小的“审美体验热”, 一时间,不少学界人士喜好用“体验” 一词来言说文艺审美活动的性能,这在以往并不经见。有人认为,它显示出文艺观念“向内转”的倾向,即在解除文艺用为政治工具的职能后,其自身的审美性能得到重视,于是“体验”被当作审美活动的标志被凸现出来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此说自有道理。不过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意义还不光是回归审美,乃在于论者对审美性能的把握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审美理念是以唯物论的反映论为依据的,“美”被视以为独立于审美主体之外的某种恒定不易的实体,审美则不过要求对这一实体对象作客观的“反映”而已,在这里,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不被彰显的。而今以“体验”取代了“反映”,人的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便得到明确的肯认。它意味着:是人的能动作用激活了“美”, 造就出“美”的巨大而经久的魅力,这一 “人本”立场在文艺审美领域的确立,恰与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桴鼓相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